龙应台《目送》亲人远去

2018-0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继畅销书<亲爱的安德烈>之后,台湾作家龙应台推出思考"家族人生情感"的文集<目送>.该书中文简体字版日前由三联书店引进出版.龙应台在书中表达了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目送>共收入龙应台73篇文章,分<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继畅销书《亲爱的安德烈》之后,台湾作家龙应台推出思考“家族人生情感”的文集《目送》。该书中文简体字版日前由三联书店引进出版。龙应台在书中表达了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目送》共收入龙应台73篇文章,分《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三个部分。这些文字一改龙应台往日犀利的文风,转而以温柔婉转的文字讲述亲情故事。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还写出了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

据该书责任编辑介绍,《目送》书名来自于龙应台近期在华文网络点击率最高的同名文章。在《目送》一文中她写到生命中的两件“小事”:儿子16岁到美国当交换学生,在机场,她看着儿子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海关,背影倏地消失,没有回头;多年后,父亲在医院的最后时光,她又看着被护士用轮椅推回病房的父亲的背影。通过这些事,她开始理解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并在文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近年来,龙应台的创作题材从公共领域转向私人领域,文风也从《野火集》的犀利批判转向《目送》的冷静感情书写。因为年纪的关系,今年56岁的龙应台意识到时间的流转,于是开始专注于生活的细腻体会,从来不敞开自己心扉的她,这次冒险挑战思考中的“生死大问”。龙应台承认,10年前,《目送》她是写不出来的。与之前出版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相比,《目送》“完全是‘暗夜行山路’的文章,完全是私己的”。因为这本书的私密性以及它的情感的浓度,龙应台声称无法在大庭广众之下畅谈这本书。

对于龙应台而言,《目送》是人生一个阶段的心灵状态。2004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在父亲去世前,50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跟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如果我在原来的家族,可能10岁就遇到祖父过世、13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亲戚的人际变化。可是我到了50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第一次上课,就是父亲去世这样重大的人生事件。”父亲的逝世是她的第一堂“生死大课”,她开始独自去咀嚼和消化人生不可逃脱的生老病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50岁了,我的人生课程才从头上起。”

写父亲时,父亲已经走了;写母亲时,也即将目送母亲离去;写与孩子的关系时,看到的是他们永远用背影对着自己。龙应台说:“人生走到这样的年龄阶段,是四顾苍茫,唯有目送。”

龙应台说这是献给自己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书。有评论者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为作者的同代人写的,同时也是写给上一代和更年轻的下一代的。在书中,展翅高飞的孩子、即将离去的母亲和站立在小路这一端目送他们的作者——三代人的情感一样丰沛,只是各自表达的方式不同。龙应台以她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让每一代读者都从中有所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