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第《毛诗古音考》 有关《毛诗古音考》的研究介绍

2018-01-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毛诗古音考>,四卷.明陈第著.成书於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有渭南严氏刻本.中华书局一九八八年康瑞琮点校本.陈第(一五四一——一六一七),字季立,号一斋,又号温麻山农,福建连江人.明代爱国将领,著名音韵学家.父木山早岁为诸生,晚年曾任郡曹.陈第少时,随其兄义山读书,有"过目成诵,终身不忘"之誉.十九岁补弟子员,拜潘碧梧为师,与林龙江论学,先后在福州.漳州讲学.攻读经史之暇,又骑马击剑,崇敬爱国将领戚继光.俞大猷等,常谓:"男子具六尺躯,纵无他事业,亦当如班超.

《毛诗古音考》,四卷。明陈第著。成书於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有渭南严氏刻本、中华书局一九八八年康瑞琮点校本。

陈第(一五四一——一六一七),字季立,号一斋,又号温麻山农,福建连江人。明代爱国将领,著名音韵学家。父木山早岁为诸生,晚年曾任郡曹。陈第少时,随其兄义山读书,有"过目成诵,终身不忘"之誉。

十九岁补弟子员,拜潘碧梧为师,与林龙江论学,先后在福州、漳州讲学。攻读经史之暇,又骑马击剑,崇敬爱国将领戚继光、俞大猷等,常谓:"男子具六尺躯,纵无他事业,亦当如班超、傅介子辈立功异域,奈何琐琐遫遫,抱笔砚向里胥口中唱取功名哉!

"(万云铭:《陈第年谱》)嘉靖四十一年(一五六二),倭寇大举进犯,戚继光入闽征剿,陈第献平倭策。隆庆六年(一五七二)秋,俞大猷移镇福建,陈第投笔从戎,从俞氏学兵法。

后以边事上书,大司马谭纶奇而荐之,领京营军三千守古北口,歷任潮河川提调、蓟镇三屯车兵前营游击将军,屡建战功。万历十一年(一五八三),因忤巡抚被论劾,解甲南归,隐居连江西郊,絶意仕进,出游九州五岳,足跡几遍天下。

每到一地,遇书輒买,所居善堂,藏书一万餘卷,多隋唐遗书。其著作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读诗拙言》、《伏羲先天图赞》、《尚书疏衍》、《寄心集》、《一斋诗集》、《五岳两粤游草》等十数种。

陈第自少年时代起,就牢记其父"叶音之说吾终不信"的教言,以后"上综往古篇籍,更相触证,久之豁然自信也"(《屈宋古音义跋》)。又读《笔乘》,知焦竑亦主张"古诗无叶韵",益自信,於是自万历二十九年(一六〇一)开始编著《毛诗古音考》。万历三十二年(一六〇四)出游金陵,跟焦竑研讨古音,观点甚相契合。因旧稿未随身携带,根据记忆,继续编著;焦氏为补未备,正其音切。明年,又由金陵往江西德兴,以《毛诗古音考》初稿请正於其兄义山。三十四年(一六〇六)夏,《毛诗古音考》在金陵脱稿刻成,其时陈第已六十六岁,其兄义山亦已物故。陈第奔至德兴,於灵前焚书,以报其兄赞成之恩。

《毛诗古音考》是陈第最重要的古音学著作,学术价值极高,影响极大,在我国音韵学史上佔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对於上古音的研究,虽然始於宋人,但在明代以前,基本上仍处於不明古音的阶段;自陈第此书出,对於上古音的认识才逐渐清楚,对於上古音的研究才开始了新的阶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国朝顾炎武作《诗本音》、江永作《古韵标准》,以经证经,始廓清妄论。而开除先路,则此书实为首功。"这是对《毛诗古音考》一书的正确评价。

《毛诗古音考》一书的观点主要有二:

一、认为语音有时代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在明代以前,音韵学家们并未真正认识到语音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宋代吴棫研究上古音,所著《韵补》虽然泛取旁搜,引书达五十种,但材料繁杂,上自《尚书》、《诗经》,下逮韩愈、欧阳修、苏軾兄弟,无所选择,缺乏歷史观点。直到明代,才有陈第首先提出"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这一著名论点(《毛诗古音考自序》)。陈第又指出:"一郡之内,声有不同,繫乎地者也;百年之中,语有递转,繫乎时者也"(《读诗拙言》)。这种语音的歷史发展观点和语音的区域性观点,反映了四百多年以前汉语音韵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研究水平。

二、认为古音与今音不同,古无叶韵。南北朝时期,人们诵读《诗经》等上古韵文,发现某些韵脚不谐和,便将这些韵脚字改读字音以求和谐,称为"叶韵"。到唐宋时代,叶韵之说益加泛滥,甚至有为求叶韵而改动古书字句者,以致先秦两汉之韵文几不可读。宋人吴棫、明人杨慎等都曾对叶韵之说表示怀疑,但始终未敢断言其非。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以大量材料证明《诗经》用韵不但内部基本一致,而且和同时代的《左传》、《国语》、《易经》、《楚辞》、秦碑汉赋,乃至上古歌謡、箴铭、赞诵基本相合,由此确认《诗经》用韵必以当时实际语音为基础,以今音诵读古诗之所以不谐,并非是因为古无定音,而是语音演变的必然结果。陈氏的这一观点有力地批判了无视客观实际而强改字音的错误,彻底破除了叶韵说。

《毛诗古音考》全书共臚列《诗经》中的押韵字四百四十四个,每字先注古音,间附说解,后列证据。证据分本证、旁证两种,"本证者,《诗》自相证,以探古音之源;旁证者,他经所载,以及秦汉以下去《风》、《雅》未远者,以竟古音之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其考证古音的方法主要有四:一、以古韵文证古音。陈氏以《诗经》押韵作为本证,以羣经押韵和其他上古有韵之文作为旁证。由於他材料丰富,尤其是他的旁证之中,不仅有文人雅士之作,而且收有民间歌謡、谚文和卜辞这样一些不可能斤斤计较选字押韵的作品,因此他的论证有极强的说服力;二、用谐声字探求古音。

陈氏注意到同谐声的汉字读音必定相同相近,并利用这一规律考证古音。例如他说:"匐音必。

……畐古读必,故福、福、幅、辐、偪、卜之类悉从此音。"(《毛诗古音考》卷四)这一方法后来为清代学者段玉裁採用,并发展为"同谐声者必同部"说。三、大量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

陈氏在书中引用了上自汉代,下至明代十几家古代注音,增强了论证的力量。例如他说:"寡音古。《礼记‘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郑氏曰:‘寡当为顾,声之误也,顾音古。

’"(同上,卷三)四、利用异体字、通假字来探求古音。例如他说:"让,平声。《礼记》:"左右攘避。’注云:‘攘,古让字。’"(同上)这是利用异体字来探求古音。

又如:"其音记。‘彼其之子’或作忌,‘叔善射忌,又良御忌’,通作记。《表记》引作‘彼记之子",注疏云;‘语辞也。’《左传襄二十七年》引‘彼己之子,邦之司直’,注:‘己音记。

’"(同上,卷二)这是利用通假字来探求古音。此外,陈氏有时也利用现代方言来考证古音,如他说:"乐音捞。北方至今有此音。"(同上,卷一),又:"梅音迷。楚中至今有此音。"(同上,卷二)

陈第的《毛诗古音考》考证严谨,言必有徵,典必探本,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一、儘管对古音的考证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对语音的系统性还缺乏认识,因而不能够像清代学者那样将古音归纳为若干韵部,构成一个完整的古韵系统。

二、由於没有一个完整的古韵系统,故不能正确认识各韵部之间的合韵、通押等现象,因而对某些韵例也就不能正确判断,甚至有本当一音,误判为数音者。如:"舅音久。一音己,《易林》:‘洁身白齿,衰老復起。

多孙眾子,宜利姑舅。’"(同上,卷三)事实上,古音"舅"在幽部,《易林》"舅"与"起"为韵,正是之部与幽部合韵之例,不得谓"舅"有二音。三、陈氏只重视古韵的研究,而疏於古声的研究;他的本证、旁证全是韵文,也只能用以证明字的古韵,而不能证明字的古声,因而陈氏所注的古音,其声母多不准确。

例如他认为"时音始"、"写音暑"、"仕音始’、"诵音宗"、"伏音逼"等等,注音字与被注字的聋母都有清浊之别,它们并非同音字。

有关《毛诗古音考》的研究可参阅洪诚《中国歷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汪寿明《歷代汉语音韵学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等书中的有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