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重臣洪承畴降清是庄妃美人计的结果吗

2017-12-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南明隆武朝大学士黄道周在江西坚持抗清,被俘后押解到南京.洪承畴亲自前往劝降,走到囚室面前,看到黄道周手书的一副楹联:对联用谐音嵌字的方法,暗藏"史可法忠"."洪承畴反".这代表了当时社会对洪承畴和史可法两个明朝大学士的普遍看法.作为投降清朝.为清朝充当马前卒的前明大学士,洪承畴在南方关系盘根错节,声望犹存,应该是招抚东南的理想人选.不想,江南士人根本不承认洪承畴的存在.他们更希望"洪承畴"已经死了,是一个停留在史册上的光辉名字.洪承畴早年的学生金

南明隆武朝大学士黄道周在江西坚持抗清,被俘后押解到南京。洪承畴亲自前往劝降,走到囚室面前,看到黄道周手书的一副楹联:

对联用谐音嵌字的方法,暗藏“史可法忠”、“洪承畴反”。这代表了当时社会对洪承畴和史可法两个明朝大学士的普遍看法。

作为投降清朝、为清朝充当马前卒的前明大学士,洪承畴在南方关系盘根错节,声望犹存,应该是招抚东南的理想人选。不想,江南士人根本不承认洪承畴的存在。他们更希望“洪承畴”已经死了,是一个停留在史册上的光辉名字。洪承畴早年的学生金正希跑到南京来看望老师,说写了篇文章请老师指点指点。洪承畴满心烦恼,无心斟酌文章,借口眼睛有病不想看。金正希坚持要读给老师听。于是,他当众展开书卷,高声朗诵起了上一年上吊殉国的崇祯皇帝为洪承畴写的悼词《悼洪经略文》。顿时,满堂皆惊。侍卫清兵慌忙冲进来把金正希关入死牢。大堂之上,听着掷地有声的文字和旧日学生的呼喊,洪承畴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前半生,又变回了那个东征西讨的明朝大臣。

洪承畴出生于福建的贫寒人家,小时候辍学在家帮母做豆干维持生计。每天天刚蒙蒙亮,洪承畴就开始走街串巷叫卖豆干。与一般农家少年不同的是,洪承畴卖豆干之余常趴在村学的窗子上听课,自学学会了做对子。村学先生发现洪承畴好学,免费收他为徒。重返校门后,洪承畴除了科举课业成绩优异,还读了大量经世致用的书,从小表现出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在僵化庸碌的晚明乡村,难能可贵。先生给了他“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23岁的洪承畴中举,次年殿试得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正式进入官场。

从万历到天启年间,洪承畴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默默无闻。崇祯皇帝即位后,洪承畴开始迅速崛起。崇祯皇帝对洪承畴有着知遇大恩。事情的起因是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起,陕西爆发了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的起义,上百支起义军此起彼伏,震惊朝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洪承畴刚刚升陕西督道参议,来到此地。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起义军进攻韩城,时任三边总督杨鹤无将可调,病急乱投医,让洪承畴领兵出战。不想,洪承畴大败起义军,解了韩城之围,名声大噪。之后,洪承畴被擢升为延绥巡抚,开始大展拳脚。他的主要成绩是镇压了陕西的农民起义。杨鹤对起义军奉行“招抚政策”,洪承畴则反其道而行,大力清剿,杀人无数,得名“洪疯子”。洪疯子令人发指的做法是连投降的农民军都照杀不误。他的解释是,起义军常在力竭之时诈降,养精蓄锐后再反,明朝多次剿而无功就是对起义军太仁慈了。洪承畴的做法效果显著,因功继杨鹤之后升任总督。他集中兵力,全力清剿起义军,取得“西澳大捷”,扭转明军颓势。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崇祯皇帝让洪承畴在三边总督基础上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将关内的军事大权托付给他。洪承畴不负皇恩,接连取得镇压农民起义的胜利,俘杀高迎祥,多次打败李自成。李自成最后仅带18骑逃入陕南商洛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