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极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 获奖人员事迹简介

2017-11-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黄璐琦,男,1968年3月出生,研究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所长,在国内外一级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著作3部,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15篇.以通讯作者发表文章32篇,主编著作2部.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在1995年,首先提出"分子生药学(Molecular Pharmacognosy)"这一新学科

黄璐琦,男,1968年3月出生,研究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所长,在国内外一级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著作3部,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15篇。以通讯作者发表文章32篇,主编著作2部。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在1995年,首先提出“分子生药学(Molecular Pharmacognosy)”这一新学科的设想,并编著了专著《分子生药学》。

目前此书已成为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的研究生教材。詹红生,男,1964年5月出生,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科教处处长,曾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的学术带头人,一直活跃在该学科领域医、教、研工作的第一线,于2003年,入选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2004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人才培养计划。

在医、教、研和管理工作等方面均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王喜军,男,1961年12月出生,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多年来,主要从事中药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及中药质量标准化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近五年,发表中医药研究论文27篇,出版专著5部,主持的中医药研究工作获国家、部省级科技奖励1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实施”获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使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得到实现、深化和实质性应用。

“龙胆等三种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研究”以及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刺五加、北细辛、北柴胡、穿山龙及西洋参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等重大研究工作,促进了中药材规范化进程,推动了基地建设,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获得经济效益7000余万元,直接经济效益1500万元。


吴久鸿,女,1962年6月出生,主任药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药学部主任。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发展事业十六年, 以弘扬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为己任,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谋求创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天然抗癌及抗艾滋病药物。

在生药鉴定、本草考证、资源调查方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中药化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创新性突出成果,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和好评。同时结合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从民族民间药物中发现了全新化合物,丰富了中药化学的内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为加快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创新思路。

近五年来在国际药物化学领域权威杂志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9项,4项获授权。

主编著作一部,参编著作一部。
张允岭,男,1963年8月出生,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实验中心主任,一直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在科技部“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攻关项目中先后承担重要工作。

还曾承担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国家科技部博士新药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项目等。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近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40篇、专著3部。2003年4月主动报名首批赴北京市非典定点医院一线工作,在医疗救治、科研、隔离区管理多方面取得成绩。


张伟,男,1963年5月出生,主任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从医19年来,不断总结诊治经验,敢于创新,对呼吸系统疾病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特色和临证风格,研究成果被同行公认与赞同。

出版著作十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三十余篇。研制的“高低音听诊器探头”等四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局授权。主持研究的课题创造性的将中医治法引入慢性支气管炎分期治疗的研究内容,处于学科前沿,攻克了临床工作的一大难题,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指导临床有重要价值。由于在医疗和科研工作中的突出成绩,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


李澎涛,男,1964年4月出生,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曾获政府、学会等在科技教育岗位上的荣誉奖励7项,针对我国著名中医脑病专家王永炎院士为解决中风病临床治疗思想中的难点与疑惑,提出的中风病“毒损脑络”病机假说,将传统中风发病理论与中风病现代病理生理研究成果相结合,对脑络、气血、脑神与机体机能活动生理与病理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明确了该假说的理论内涵及其现代生物学基础。

现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有6项。

其中,以清开灵注射液多环节阻抑脑缺血级联反应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原理研究为切入点,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作为一名青年中医药专家,对重大疾病的发病学和中医药基本理论勇于提出新观点,并在实践中获得验证与提高,显示了突出的工作成绩和严谨、正派的科研作风。


杨志敏,女,1966年9月出生,主任医师,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2003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长期致力于中医脑病的研究,先后主持省部委厅局级课题5项,参与国家科委“十五”攻关课题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6项;“九五”期间主要参与完成了两项国家科委“九五”攻关课题,专业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尊师好学,勤于钻研,中西医融会贯通,是“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继承人,师承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颜德馨教授和邓铁涛教授,在2003年初 “非典型肺炎”肆虐期间,与其他专家团结协作,刻苦攻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为全国后续防治“非典”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荣获了2003年全国防非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广东省省委、省政府 “抗击非典”一等功。
肖小河,男,1963年8月出生,研究员,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物研究中心主任,具备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科研攻关能力,能跟踪本学科及相关专业的国际学术前沿动态,注重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汇,适时提出一些新观点新课题并屡获基金资助;同时能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趋势,研制开发有科技含量和应用前景的医药产品和技术。

近年来,主持包括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和国家863计划在内的军内外科研课题12项;主持研制新药5个,合作开发和转让经费达6000余万元;获全军、部省级科技成果11项,在全国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篇;在道地药材、中药鉴定、中药药性理论和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等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基础和造诣。


高秀梅,女,1966年7月出生,研究员,天津中医学院中医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组建了天津市中医药研究中心、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天津市重点实验室,为天津市重点学科负责人。参加和主持了19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

获国家科技奖3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58篇,参加编写专著4部。申请和获得4项发明专利。目前仍主持十五攻关以及天津市重点项目共6项。

培养10名研究生,为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在年轻人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善于学习富于创造,知识领域较宽广,形成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学的突出特色,2001年荣获天津市第六届青年科技奖,2004年获科技部973重大专项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无限极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获奖人员名单 文志斌,男,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副主任、止血生理研究室主任。王文萍,女,主任医师,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科研处处长。卢勇,男,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院长。

史大卓,男,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研究员。张纾难,男,主任医师,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兼中医办公室主任。张俐,女,教授,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主任。李盛华,男,教授,甘肃省中医院副院长。

孟坤,男,珠海健心医药***技术总监。徐国治,男,主任药师,青海省中医院副院长。耿束华,男,主任医师,河北中医肝病医院院长。黄燕,女,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大内科支部***、神经一科主任。奥·乌力吉,男,蒙古族,教授,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