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造成外交困境:3个月与30余国家发生纠纷

2018-03-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达到高潮的时候,红卫兵闯入并焚烧了印尼驻北京大使馆,在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前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中国留学生途经莫斯科时,下车到红场煽动俄国人,引起了流血冲突,-[详细]核心提示:受极左思潮影响,中国先后与蒙古.保加利亚.印度.缅甸.肯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印度尼西亚.英国以及民主德国和苏联等10个国家发生严重外交冲突,与30多个建交国发生外交纠纷,国际形象受到严重损害.本文摘自<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作者:孔东梅,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大约在199

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达到高潮的时候,红卫兵闯入并焚烧了印尼驻北京大使馆,在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前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中国留学生途经莫斯科时,下车到红场煽动俄国人,引起了流血冲突,…[详细]

核心提示:受极左思潮影响,中国先后与蒙古、保加利亚、印度、缅甸、肯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印度尼西亚、英国以及民主德国和苏联等10个国家发生严重外交冲突,与30多个建交国发生外交纠纷,国际形象受到严重损害。

本文摘自《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作者:孔东梅,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大约在1999年前后,也就是我去美国留学的那一年,中国人耳边开始响起这样一个新名词: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美国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俄罗斯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欧洲联盟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许多国家都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当然,上述“战略伙伴关系”各自含义不尽相同。不过显而易见的是,较之海容30年前在外交部工作的年代,中国的外交格局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一切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向海容请教。在把她提供的一个个历史事件片段加以拼接组合后,我对外公晚年宏大的外交实践有了新的认识。

1965年,海容结束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进修,去外交部报到。她被分配在部办公厅综合组,人们称这位27岁的年轻人为“小王”。

外交部第一任部长由周恩来总理兼任。建国近三十年间,由国务院总理兼任部长的仅此一例。海容入部时,部长系由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兼任。部领导还有:常务副部长章汉夫、副部长姬鹏飞、乔冠华、曾涌泉、罗贵波、耿飚、刘晓、韩念龙、刘新权、王炳南以及徐以新、陈家康……东交民巷印象

海容报到时,外交部办公地点还是建国之初的旧址,即北洋政府外务部原址。1966年春天,一场建国以来对北京影响最大的地震——邢台地震发生了。外交部原办公处所均为百年以上的老旧房屋,为了防震,一部分部领导搬到东交民巷办公楼。在这里,初到部里的海容认识了许多人。在海容楼上办公的外交部部长助理龚澎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年五十多岁的她风度翩翩,精明强干,而且和蔼可亲。

海容在外交部还结识了一位同事,并成为自己终生的好友,她就是唐闻生。唐闻生比王海容小5岁,父亲是中共中央联络部副秘书长、曾任美国共产党中国局书记的唐明照,母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张希先。1943年,唐闻生出生在纽约,她的中国名字“闻生”取义“闻父归而生”,美国名字是Nancy Tang。1952年,唐闻生随父母回国。1962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用3年时间学完规定的5年课程。她比海容早半年进入外交部,分配到翻译室任英文翻译,大家叫她“小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