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光的子女 吴祖光常住重庆“二流堂” 戏谑是“革命的二流子”

2017-06-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41年,重庆作为陪都,积聚了大批爱国知识分子.一位党的地下工作者唐瑜,用兄长从海外寄来的钱盖了一幢有六七间屋的串架房.中共南方局以此为场所,给一批年轻而又居无定所的文艺工作者借住.二十岁出头的吴祖光就经常到此借住.1943年,重庆<新华日报>搞创办五周年纪念晚会,演出了改造"二流子"的戏.这些文艺工作者对照自己眼下无固定职业.四处流浪的境况,戏谑是"革命的二流子",遂把借住的唐宅称为"二流堂"."二流堂"实际上

1941年,重庆作为陪都,积聚了大批爱国知识分子。一位党的地下工作者唐瑜,用兄长从海外寄来的钱盖了一幢有六七间屋的串架房。中共南方局以此为场所,给一批年轻而又居无定所的文艺工作者借住。二十岁出头的吴祖光就经常到此借住。

1943年,重庆《新华日报》搞创办五周年纪念晚会,演出了改造“二流子”的戏。这些文艺工作者对照自己眼下无固定职业、四处流浪的境况,戏谑是“革命的二流子”,遂把借住的唐宅称为“二流堂”。

“二流堂”实际上成了进步文化人士聚会的场所。周恩来为搞统战工作,常派夏衍、郭沫若等人来探望他们。吴祖光说:“‘二流堂’是由一群年轻的文艺家组成的爱国集体,宗旨是‘团结抗日,文化报国’,单纯得很。”“二流堂”的成员后来大多成为名人,故其成员黄苗子以“一流人物二流堂”称之。

吴祖光的话剧《风雪夜归人》,就是利用“二流堂”这一平台推出的,它的上演激发了大后方人民的抗战热情。郭沫若的《屈原》、曹禺的《日出》等宣传抗日的进步戏剧,也是利用这一平台推出轰动全国的。

1949年后,“二流堂”骨干要么进入文化部、文联、各民主党派做了领导,要么到各大文艺院校执掌教鞭,要么创作出优秀作品名满天下。这群新中国的文艺骨干怎么也没想到,1957年的“反右”大潮,把他们一个个打下马来。有的成为囚徒,有的被流放到冰天雪地的北大荒。风光一时的“二流堂”风流云散。“文革”中,更是把“二流堂”定性为“反革命集团”,其成员受到更大的迫害。

“文革”后,文化部党组的平反通知指出,“二流堂”原来是中共和党外一些倾向进步、要求民主的人士联系的一个场所,对“二流堂”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统统予以推倒,凡因“二流堂”受冲击、受牵连的同志均予以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改革开放后,吴祖光再次焕发出创作的热情,完成了《闯江湖》《感天动地窦娥冤》等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