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编导黄素嘉

2017-12-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第三阶段创作高产期(19741996年).这一时期黄素嘉的舞蹈作品有<春回大地>.<采藕>.<春江花月夜>.<红梅>以及舞剧<金凤凰>.歌舞剧<峥嵘岁月>等,黄素嘉还于1985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的创作和电影拍摄,并曾以导演的身份和总政歌舞团及杨丽萍.王霞.刘敏等优秀舞蹈演员合作.在她大量的创作中,均是将人民的生活与民间舞素材融合,体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和个人气质.充满诗情画意的各个舞蹈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

第三阶段创作高产期(19741996年)。这一时期黄素嘉的舞蹈作品有《春回大地》、《采藕》、《春江花月夜》、《红梅》以及舞剧《金凤凰》、歌舞剧《峥嵘岁月》等,黄素嘉还于1985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的创作和电影拍摄,并曾以导演的身份和总政歌舞团及杨丽萍、王霞、刘敏等优秀舞蹈演员合作。

在她大量的创作中,均是将人民的生活与民间舞素材融合,体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和个人气质。充满诗情画意的各个舞蹈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质朴和谐、温润柔美的审美特质,既贴近生活的真实又具有地域的特征。

应该说此时的黄素嘉在江苏生活已40载,对江苏这片土地的热爱铸成了她生命的诗歌。

第四阶段创作延续期(1996年至今):说是延续是因为1996年的黄素嘉年已花甲,在这个许多人颐养天年的年岁,她却仍精力旺盛、创作不辍。已到离休年龄的黄素嘉继续扎根江苏文化土壤,连续创作了3台舞蹈晚会:《锦绣江南》、《梦回江南》、《和谐江苏》。

每台晚会都有许多新创作品,始终如一的是每个新作都与江苏这片土地息息相关,正如她自称的我的作品都姓苏。2001年,黄素嘉更是凭着自己对舞蹈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著,创办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舞蹈学校,不仅为江苏省舞蹈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一份努力与贡献,并在教学的同时坚持创作,体现了一位老艺术家执着追求、不断创新的精神。

2010年6月21日,黄素嘉在江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上提出江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议题,倡议江苏全省的同仁们共同研究。

黄素嘉的作品完全根植于生活的土壤,鲜明的主题动作多来自于劳动,充满纯朴的气质、炽热的情感。1963年黄素嘉和李玉兰下到浙江富春江地区体验生活,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黄素嘉和农民们同吃同住,每天劳动十五六个小时,挑担、插秧等每样农活都干。

当时大队支部***、党委委员郭大娘和劳动能手周大姐的劳动形象给黄素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丰收歌》的人物原型。在农村生活中,劳动人民那种奋发图强的冲天干劲更是激发了黄素嘉编创的欲望。

回到部队黄素嘉立即开始思考创作,但黄素嘉意识到自己掌握的民间舞素材大多是像渔篮花鼓这样偏于苏南地区的舞蹈,经过选择和判断,黄素嘉决定直接向民间艺人学习刚柔相济的苏北地区的泰兴花鼓。在其后的创作中,黄素嘉运用的不仅是泰兴花鼓的动作外形,更是运用了其内在律动,以颠三步、四方步、喜鹊蹬枝等动作为基础,将原有素材中的动律动态提炼、变化、升华,用于对收割、挑担、打谷、扬场等劳作动作的集中表现和对丰收喜悦心情的充分表达。

在创作中,编导还运用了头部的夸张摆动,以稻浪间滚动的草帽的形象,表现忙碌火热的收割气氛,营造出歌词描述的情境:太阳一出红满天,红光铺满丰收田。金黄稻穗沉甸甸,盖满大地照亮天。姐妹挥手舞银镰,颗颗稻穗把头点。尝尝稻米香又甜,稻米醉人乐心间。

值得一提的是黄素嘉在作品中对道具的巧妙运用。在黄素嘉许多的舞蹈作品中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道具,如:《丰收歌》中的黄纱巾、《水乡送粮》中的簪子、《春雨》中的绿手帕、《春江花月夜》中的白团扇。黄素嘉对道具的运用同样是从生活出发,从民间舞的特征出发,根据作品立意的需要而借物传情、以情造境。

65岁的黄素嘉为了延续自己的舞蹈梦,为了给江苏乃至全国培养更多的舞蹈人才,毅然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借用前线歌舞团的场地,于2001年9月创办了黄素嘉舞蹈学校。这所经南京市教育局批准的民办舞蹈专业学校,受到江苏省委、省政府、南京市委、市政府及南京军区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学校以育人为本,德艺双馨为宗旨,致力于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以舞蹈也是一种文化的理念办学,先教做人,其次强调文化,再要求专业精良,严格施教,实行军事化管理。正如在校园评比栏的大红榜上赫然写的5个竞赛要求:比思想、比学习、比纪律、比作风、比团结,这就是黄素嘉办学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

但从硬件设施而言,至今学校仍然无法达到教育部门要求的跟普通学校相同的达标标准注册资金100万、20亩地的校园面积。目前学校的大多数走廊还是水泥地,今年黄素嘉才刚刚将行政办公区域铺了瓷砖,她说学校资金不够,改善环境还得慢慢来。

学校学费严格按照物价局的相关规定执行,随着这几年物价的上涨,学费不但没涨,反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还不同程度地减免学费,黄素嘉这么做是为了多留住一些舞蹈的人才。目前学校的开支只能依靠开办假期培训班来补贴,黄素嘉说她办教育,不是为了赚钱,只要能多培养一些好苗子就行。

黄素嘉希望这所倾注了她几乎目前所有精力与情感的学校能通过学生、通过作品将江苏民间舞传承下去,成为一支能为江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的教学队伍。在课程的设置上,她特别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专学生四五年级就开始上编导课,而且黄素嘉亲自带领一些孩子们搞创作,并初见成效。目前黄素嘉舞蹈学校已有5届毕业生,学生们多次参加各项比赛和对外交流演出,并在教学和创作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已近75岁高龄的黄素嘉仍在舞坛默默耕耘着,作为取得如此成就的女性编导在中国舞蹈界可谓屈指可数,但她仍没有停下匆匆的脚步,她以校为家,不知疲倦,并无时无刻不牵挂着江苏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这就是一位人民的编导、人民的艺术家对生活的挚爱与深情,对艺术的坚定与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