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布德将军 1949年阅兵陆军排头兵

2018-01-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召开队以上干部会议时,李布德谈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数人同意这个想法,在决定打化稍营以后,他进行了周密细致部署.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全队200多人穿过敌人封锁的公路,跨过桑干河这道障碍,行军四个多小时,于凌晨一点多抵达化稍营外围.凌晨2点时,部队一分为二,李布德带领第1支队爬上南城墙,又沿着城墙到达东门炮楼,直到占领城门顶上的炮楼门前,敌人始终无任何反应,原来这里连个放哨的都没有.就这样,在他的指挥下,八路军一枪未发,夺占了东门.此时,西边的枪声打响了,李布德的东部支队和江文副支队长率领的西部支队以

在召开队以上干部会议时,李布德谈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数人同意这个想法,在决定打化稍营以后,他进行了周密细致部署。

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全队200多人穿过敌人封锁的公路,跨过桑干河这道障碍,行军四个多小时,于凌晨一点多抵达化稍营外围。凌晨2点时,部队一分为二,李布德带领第1支队爬上南城墙,又沿着城墙到达东门炮楼,直到占领城门顶上的炮楼门前,敌人始终无任何反应,原来这里连个放哨的都没有。

就这样,在他的指挥下,八路军一枪未发,夺占了东门。此时,西边的枪声打响了,李布德的东部支队和江文副支队长率领的西部支队以两面夹击之势全歼了伪区公所和敌物资局内的守敌,缴获了若干枪支弹药、十几桶大烟土及其他大量物资。

拂晓前撤出化稍营时,李布德又按照事先的部署,把部队行军纵队拉得很长,表现出泰然自若、浩浩荡荡、威风凛凛的气派,迷惑平川大道附近据点的敌人以为是主力部队。战后,有秦太富部等100多伪军投奔了北山支队。 1934年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胜利后,团长又让天资聪慧有文化的李布德做了一名侦察员,挎上了驳壳枪。

在红军中背驳壳枪是一种荣誉,也是一名特种兵的标志,这一年他才15岁,也是红军长征的开始。以后,小有文化和才气的李布德又当基层书记员。

1935年,李布德因腿病住院治疗,在红军长征到阿坝和天全后,他一直做书记员。

1936年,李布德因工作表现突出被选送到红军总部副参谋长李达问他:“小鬼,你愿干好动还是好静的工作?”李布德回答:“只要是革命工作,干什么都可以。”李副参谋长把他带到机要科长曹广华面前,说:“这是咱们红军中的秀才。

”他当上了译电员,在红军总部,他的工作表现和良好技术得到了总部首长特别是朱总司令的好评,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李布德又调到红二方面军总部担任译电员。在红军中,译电员虽然不直接参加战斗,但首长运筹帷幄,指挥全局,译电员的工作不仅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而且常常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战斗紧张时,特别是转移和战斗空隙,战斗部队战士可睡觉休息,可这却正是译电员最忙的时候,他们是首长的眼睛和耳朵,也是战争机器的神经。

李布德聪明爱学,他的文化与理论水平提高很快,这为后来他成为一名优秀政委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1975年李将军回乡的时候,村民的生活很清苦。李将军对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不要搞特殊,不要给乡亲们增加负担。他提了一支手枪,起到山坡上,顺手找了一枪,一只野兔应声而死。他捡起野兔笑呵呵地说:“炖了炖了,今天大家来喝野兔汤。

”“哎呀,不得了!李将军他好枪法呀!”村民们跟在后面又惊又喜。         踏访李将军家乡的路途充满泥泞和艰辛,犹如李将军走过的漫长革命道路。

然而所有人都兴致勃勃。沿途老百姓听说要采访李将军故乡,分外热情,连连向记者称赞李将军是“青天大恩人”。原来,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李将军向有关方面申请了200吨肥料,并亲自安排运回老家支农,还送了乡政府一辆解放货车。

就是这批肥料,确保了家乡农业丰产。据当地一位老人讲,李将军回家探亲那年,一个乡的民兵都自发集中起来为他做保卫工作。他一见就火了,说:“和父老乡亲一起呆着,还保卫个啥,全给我撤走!

”他在家呆10多天,除了走访亲戚,他就到一些贫困户家中走走,顺便送点儿东西。而他的饭菜很朴素,全是家常便饭,吃起来他还说很香很甜。      据乡亲们介绍,李将军自参加革命之后身居要职,军务在身,然而经常关心家乡人民的生活。

上世纪80年代,李将军还通过营山县政府向家乡人民捐赠过一次衣物。全是洗得干干净净的军装。那些衣物现在很多人家都保存着。

60年前的大阅兵

60年前的大阅兵,水兵方队之后是陆军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等方队。担任步兵方队领队的是两位“老”红军——32岁的67军步兵199师师长李水清和他的搭档、年仅30岁的政委李布德——开国大典  他们率步兵方队走过天安门前。

  1949年4月,正在塘沽执行防务的华北军区67军第199师接到了中央的紧急命令。这个特殊的命令,让199师的指战员陷入无比兴奋之中。原来,中央给199师下达的并非是作战命令,而是要求部队迅速集结训练,准备参加在北平举行的开国大典阅兵仪式。

作为参加受阅的唯一一支步兵部队,能够进入北平接受中央首长的检阅,让这支身经百战的英雄部队的全体指战员感到十分激动和兴奋。       然而,要想完成这一使命又谈何容易,他们面临的虽然不再是炮火硝烟,却同样是一场艰巨的战斗。因为对于阅兵,他们并没有任何经验。

  按照筹备方案,开国大典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人民解放军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活动三项内容组成。而阅兵式如何进行,则成为开国大典的中心问题。当时,毛主席说,“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阅出国威、阅出军威”既是上级首长对受阅部队的要求,也是全国军民的共同心声。

  阅出国威、阅出军威。从接受任务那天起,这八个字就深深刻在了199师每一位军政首长的脑海中。而要“阅出军威、阅出国威”,步兵方队的队列队形无疑十分关键。由于战争中忙于作战,部队很少进行专门的队列等素质训练,在很多战士眼中,进行这样的训练甚至比打仗还要困难。

而受阅仪式上,数千人的队伍要以连为单位,编成二十七个方队,如何让这些方队在通过天安门时走出威武的军容,一直是李水清、李布德时时都要思考的问题。

  为了完成开国大典的受阅任务,李水清从199师1万余名战士中,优中选优,挑出1812人进行训练。当时,许多战士写血书要求参加受阅。为了防止临时有意外,李水清又选拔了200名战士做预备队。

  作为199师的军政首长,师长李水清和政委李布德将是走在受阅步兵方队前面的领队,为了把部队的综合素质尽快提高上来,他们同战士们一起站到了训练场上。两个人不但在训练场上勤学苦练,回到驻地后依然坚持练习,并相互纠正动作。

师长和政委的行动,感染了每一名受阅官兵。尽管训练动作单调而枯燥,但大家精神饱满地投入到了训练之中。       由于阅兵讲求服装和枪械的统一,而他们手中的武器大都是从战场上缴获的,枪械五花八门,这显然难以达到阅兵的要求。为此,华北军区随即下令将其他野战部队缴获的三八大盖儿,统一配发了给199师。

  训练中,朱德总司令曾两次来看望李水清的集训部队,朱总司令对李水清说:“同志们,在开国大典上,你们的形象,就是中国军队的形象;你们的军姿,就是中国军队的风貌,希望你们努力训练,以良好的姿态,展现在中国人民及世界面前。”

  有了首长的鼓励,战士们训练更加刻苦,一个动作往往要练上上千遍,白天晚上都要练,但没有一人叫苦叫累。1949年9月25日深夜,受阅部队全部拉到天安门广场实地预演了一次,算是最后定型。

  开国大典头天晚上,李水清、李布德与两千多名受阅官兵几乎通夜无眠,崭新的军装理了又理,武器擦了又擦,锃亮的装备更显威武。       10月1日15时,一个洪钟大吕般的划时代强音响彻长空,在万众欢腾中,伴随威武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从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走来、从枪林弹雨战火硝烟中走来的师长李水清与政委李布德走在受阅部队步兵方队的最前面,他们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进入天安门广场。

当跨过天安门中轴线东侧150米标有白线的正步区时,随着李水清一声“正步走”口令,李水清、李布德双双擎起右手,向天安门城楼上的人民解放军的统帅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庄严敬礼!无数双眼睛、无数的镜头铭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

三军过后尽开颜

杨子

在新民中街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中,我们见到了英武不减当年的红军老战士,前山西省军区政委李布德将军。室外绿树掩映,室内墨涵花香。今年85岁的李政委如数家珍地讲起了长征中的往事。

李政委是四川营山人,1919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933年,红四方面军来到了他的家乡,14岁的他成了儿童团一名少先队员,接着就告别父母,参加了红军独立团,以后独立团编入红27师,聪明伶俐又有过几年私塾底子的他在师部当了一名通讯员,随后又转到许世友当师长的25师73团。

1934年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胜利后,团长又让天资聪慧有文化的李布德做了一名侦察员,挎上了驳壳枪。在红军中背驳壳枪是一种荣誉,也是一名特种兵的标志,这一年他才15岁,这一年也是红军长征的开始。

以后,小有文化和才气的李布德又当测绘员(画山像,类似于军事地图)和基层书记员。1935年,李布德因腿病住院治疗,在红军长征到阿坝和天全后,他一直做书记员。

1936年,李布德因工作表现突出被选送到红军总部,副参谋长李达问他:“小鬼,你愿干好动还是好静的工作?”李布德回答:“只要是革命工作,干什么都可以。”李副参谋长把他带到机要科长曹广华面前,说:“这是咱们红军中的秀才。

”他当上了译电员,在红军总部,他的工作表现和良好技术得到了总部首长特别是朱总司令的好评,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李布德又调到红二方面军总部担任译电员。在红军中,译电员虽然不直接参加战斗,但首长运筹帷幄,指挥全局,译电员的工作不仅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而且常常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战斗紧张时,特别是转移和战斗空隙,战斗部队战士可睡觉休息,可这却正是译电员最忙的时候,他们是首长的眼睛和耳朵,也是战争机器的神经。

李布德聪明爱学,他的文化与理论水平提高很快,这为后来他成为一名优秀政委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谈长征,别的老红军总是讲那些战斗故事,爬雪山过草地。可是,李政委却与众不同,他与我们交谈就像在作一篇言词精辟的报告,长期在首脑机关工作和政委工作使他养成了思考的好习惯,至今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记忆力惊人,他为长征画了一幅政治地图。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说,邓小平同志讲,我党历史上受过两次严重挫折:一次是1927年的4·12反革命政变,共产党员从6万被杀得只剩3万,是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后果;另一次是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全国红军总数从30万人减到3万,全国共产党员从30万减到10万,是王明左倾路线的后果。

而长征之所以能转危为安,主要靠毛主席路线正确,同时也依赖于5个有利条件:

第一,党的坚强领导。自从毛主席“支部建在连上”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开始,无论如何艰难困苦,红军几经挫折而打不散,长征中敌人围堵,雪山草地,右倾分裂,之所以能创造奇迹,共产党员的领导鼓动作用非常巨大。

第二,崇高的革命理想。一军团师政委肖华写的《长征组歌》中“革命理想高于天”是每个红军战士的心声和方向,是精神支柱,突破乌江、飞夺泸定,腊子口出奇就是红军有了精神支柱,才战胜了一切困难和强敌。

第三,不怕困难险阻。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由广大工农组成,参加者都是英勇无畏,敢于向旧世界宣战,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宣战的勇士。

第四,官兵一致同甘苦。红军干部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关心爱护战士,对下级不打不骂。上下一心,连毛主席都亲自把马让伤员骑,在红军中这种首长让伤员骑马的事屡见不鲜。

第五,阶级友爱精神。体力、物质和思想上都互相帮助,大家互相抢着背背包、抬伤员、让干粮,过草地时,许多人宁可省下干粮给战友,自己却倒在了漫漫征途中。

第六,依靠群众帮助。过草地时藏民对我们支持不小;过彝族区,彝族同胞更是热情相助……

正因为此,长征使三大主力红军大会师,中国革命迎来了新高潮。李政委滔滔不绝的讲述让我听得十分入迷,他女儿提醒说,父亲一谈起战争年代就十分兴奋,血压升高。我起身告辞,恋恋不舍地离去,心里默默祝愿李政委长寿!在健康上也来一次长征。

铁血风采

宁沁萍 艾红

解放军一些部队特制了“投诚通行证”,用大炮发射到阎军阵地。投诚士兵经常一路猛跑冲向解放军阵地,奋力跃入战壕,以至压伤了解放军士兵,人们戏言,阎军士兵投诚比打仗还要勇敢。

    卧虎风云今犹在——访解放太原199师政委李布德

    去过牛驼寨的人都知道,在解放太原纪念馆的主碑后边,有一座仿炮碉式的副碑矗立在那里。在这座副碑上,镌刻有当年参战部队师以上将士的名单。李布德就是其中的一员。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在当今的省城,既是走过25000里长征的老红军,又在1955年全军千人授衔时荣获少将军衔,还于1951年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并荣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者,也就只有李布德这位革命老前辈了。

    更令我们喜出望外的是,这位戎马一生、英勇善战、功勋卓著、令人敬仰的老人,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解放太原的见证人。我们企盼着早日见到这位传奇老人,听他讲那过去的革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