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吾学养 李宗吾的比较哲学的确很精彩

2017-05-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读李宗吾的<心理与力学>想到了如下思考. 1 孟子及宋儒只说性善,这是有片面和门派的诡辩成分的.但是他们也许是因为用性善的说法来鼓励和引导世人去施行正义修行吗?如果用荀子,或者告子的性恶或者性中之说,是不是世人会不再相信他人了呢?于是就更加自私自利了呢?或者认为人本来就不具备向善的能力和器具呢?并且会认为没有修行的可能与必要呢.孟子是不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于是才独推性善呢?如果按照告子.荀子之说又如何激励世人呢?   2 欲望如火,太大则祸害自身及他人,而适度之火则可以照亮和温暖世界,没有火光,

读李宗吾的《心理与力学》想到了如下思考。 1 孟子及宋儒只说性善,这是有片面和门派的诡辩成分的。但是他们也许是因为用性善的说法来鼓励和引导世人去施行正义修行吗?如果用荀子,或者告子的性恶或者性中之说,是不是世人会不再相信他人了呢?于是就更加自私自利了呢?或者认为人本来就不具备向善的能力和器具呢?并且会认为没有修行的可能与必要呢。

孟子是不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于是才独推性善呢?如果按照告子、荀子之说又如何激励世人呢?   2 欲望如火,太大则祸害自身及他人,而适度之火则可以照亮和温暖世界,没有火光,则世界也是冷漠和死寂的。

所以应顺应及享受欲念,不必如宋儒那般迂腐到存天理灭人欲。但是也绝不可纵容之达到不可控制的境地。

  3 心学、理学及佛氏皆欲求去除欲念,实则是深知欲念难处,欲念如同不死之灵,稍有燃物和撩拨就会骤然而起。所以用心法修为来压制住,才可得以控制或平衡,但去除却是绝无可能的。

  4 一切有生之物,吴不可以生存为大义,要生那么必然是吸收大于排泄,也就是索取大于付出,回报大于投入的。这就是人性之本源,也即可说人性为恶。但的确用善恶这种形容词都是不对的,因为这是出于自然,无所谓善恶、好坏之分,即告子的“生之谓性”。

  5 人心本无善恶,因为有了分别心才会有善恶,有了分别心那必然会有私。因为人只能处于相对的小圈子里吗,推及到圈子边缘为止,所以私必是大于公的。

而说无分别心才好,这就又成了形而上学,或者是墨子老子之言,变成了“无我”,便与孔孟的儒学核心相左。所以到底说有分别心好,还是没有分别心好呢?   6 许多思想是以宇宙、动物等非人的或是原始人的类别(或者物种)作为参考对象,并且据此总结规律来推及应用到现代人身上,所以会有流弊之处,因为人有特性,有历史,有社会,有心理的作用。

  7 从老子到孔子,再到孟子、荀子,是从超现实到现实,浪漫神秘到实际世俗。

老子庄子貌似看破和智慧圆融(相当孔子来说,且其年龄也大),但我看却实在是更比孔孟还天真烂漫的,因为人类社会正是从自然、无分别、无是非善恶,到有分别、有公私。这是一种比如的进程,所以从老子到荀子,历史也就从年轻的人类道理年长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