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吴三大简介

2018-01-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吴三大书法精神境界和追求他在文化这座大山跋涉道路上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心血,足以使人敬重不已书法的价值绝不应以表现形式和时尚风标的不同论高下,而主要取决于对人的智能的开启,精神世界的涵养.人生境界的塑造,以及对现实生活和生存目标的终极关怀.反观我们今天的书法,很多作品其实并没有被赋予像古代文人书法那样的文化内涵,有的甚至还远不及古代的工匠字.一些被文人学者视为文化垃圾的书法本不应该为社会所接受至少不能被主流的文化阶层所接受.但实际上正好相反,这类文化缺失的书法在一定领域.一段时间可以说是大行其

   吴三大书法精神境界和追求他在文化这座大山跋涉道路上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心血,足以使人敬重不已书法的价值绝不应以表现形式和时尚风标的不同论高下,而主要取决于对人的智能的开启,精神世界的涵养、人生境界的塑造,以及对现实生活和生存目标的终极关怀。反观我们今天的书法,很多作品其实并没有被赋予像古代文人书法那样的文化内涵,有的甚至还远不及古代的工匠字。一些被文人学者视为文化垃圾的书法本不应该为社会所接受至少不能被主流的文化阶层所接受。但实际上正好相反,这类文化缺失的书法在一定领域、一段时间可以说是大行其道,收到市场的追捧。当今长安城书法家多如牛毛,成吴先生者稀如牛角,吴先生的文化功底厚重了得,精通诗赋,推崇古典,沐浴着唐诗宋词甘露,接着远方的风,胸纳天际间的云,加之他的天生的性灵通彻——一个气象万千书法大家就这样凝结而成。今天书法乱象丛生和书法家的贬值,就是有太多不是真正书家的人混迹于书坛。

高下不分,真伪不辨,黄钟哑音,瓦釜雷鸣——形成了文化内涵的平庸,思想品位的零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可悲的现象!

纵观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这些书法最终是会被历史无情地淘汰抛弃。优秀的书法所给予人类的不是单纯的审美和娱乐,也不是转瞬即逝的感官刺激,而是生命的信息、生存的意义,是心灵世界里实现精神的丰富和升华——记得曾经担任过《人民文学》副主编的崔道怡说过大致意思是这样的话,他说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读一读《红楼梦》,为什么呢,是因为大量平庸而又自以为是的稿子影响了自己的审美感觉,就要适时读读《红楼梦》重新唤醒纯正的艺术评判能力——这和吴先生倡导重温尊重经典是异曲同工。同理,在书法艺术上也是这样,具有经典品味的书法少之又少,而要达到这一地步,那是须要艰苦的艺术跋涉过程的,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唾手可得,吴三大先生至少在文化这座大山跋涉道路上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仅此,就足以使人敬重不已。而今具备吴三大先生对书法艺术献身精神和自觉的把书法艺术创作和着眼于人的审美力和文化素质提高的人不多了,“多乎哉?不多也!

”——确实是不多了!

——不是一些所谓的书法家都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没有承担起成教化、助人伦的书法功能,也没有有意识地去引导受众走向美的境界而逐步登堂入室,而是一味地去迎合受众,甚至迎合一些低俗的藏家,距离书法之于文化人“抒情达意”、“取会风骚”的文脉越来越远,已经不是为书法而艺术,而是为市场俗规而艺术,一些书法家思考的是如何进入交换体系、如何赢得市场份额、如何获得货币价值,所有的跻身参展、揽衔挂职、钻营名位都是为了商品化的明码标价,而并非考虑怎样使自己的书法更富有内涵,更有艺术价值。这是世风使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在培育文化方面的缺失。

   书到深处见文化,书到极致靠修养——吴三大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缟素我们一个道理:书写的技巧可以通过日久天长的磨练而臻于无穷境界,而文化的攫取、积蓄、心灵的丰富程度是深不见底无穷无尽的——历史上真正的书法家都是淡泊名利、能耐得住寂寞的,他们把书法作为心灵的慰藉和心灵的创造,采取的艺术态度是踏踏实实坐下来,认真读书,潜心书写,或者从古人的法帖中寻找灵感,在前人的行迹中寻找文化,在不断的历练中渐臻化境,然后,再寻找自己在书法艺术上的突破点、创新点,从而成就自己的艺术事业!

不问收获,只管耕耘,在传统中不断吮吸艺术的营养,化为书法创作的强大艺术资源——吴三大先生更是如此,只有志存高远必能取得始所未料的成绩,这就是艺术的辩证法!

    吴三大先生的书法实践成功了,他的书法作品先后被多家新闻媒体传播,在西安、河南、徐州及台湾和香港等地举办个人书展;应邀出访日本、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地并举办个人书展,所到之处,备受赞誉——由于对繁荣我国书画艺术界的特殊功绩,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等荣誉称号。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评委会委员,现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书画培训学院院长,陕西省文史馆馆员,陕西省政协委员——有人这样评价吴三大先生:“乃长安奇才,人中精英。披褐怀玉、胸襟远大,数十年特立独行却也亲和大众、节操高古、潜心为艺”——在当代中国书坛,“是不可多得的独具创造精神的重量级人物”——墨色五蕴成绚丽。正因为吴三大先生不但注重努力致力于古典书法艺术的继承又博学多览,而且善于把地域文化吸纳书法艺术创作之中,形成了独树一格具有独特个性的书法艺术风格,成为我国当代书法史上卓然一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