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颂的书 追忆 我们的张颂老师

2017-10-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2年11月10日,这是个普通却又不平静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张颂老师停止了思考,安详地走进了永恒.他走了,留下一位长者的微笑,一位学者的从容.难以忘怀,张颂老师做客<华人频道>时的情境,一头纯澈的白发,闪着智慧的银光;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说得掷地有声.一期<港台腔,不应是主流>,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节目中他说的话语他讲的故事,更是因为通过和张老的接触,我觉得内心成长了.他说"做名人呀,鲜花掌声背后隐藏危机.一定要深化文化底蕴,强化语言功力,在广播

2012年11月10日,这是个普通却又不平静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张颂老师停止了思考,安详地走进了永恒。他走了,留下一位长者的微笑,一位学者的从容。

难以忘怀,张颂老师做客《华人频道》时的情境,一头纯澈的白发,闪着智慧的银光;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说得掷地有声。一期《港台腔,不应是主流》,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节目中他说的话语他讲的故事,更是因为通过和张老的接触,我觉得内心成长了。

他说"做名人呀,鲜花掌声背后隐藏危机。一定要深化文化底蕴,强化语言功力,在广播电视中,传播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精品。"只言片语地听后,非常认同。几十年来,他把无数学生送到直播间里、聚光灯下。

他的名字远没有他的学生们那样家喻户晓——罗京、李瑞英、敬一丹、周涛、康辉、鲁健……这些活跃在中国播音主持行业的绝对主力们,心中却都有他的名字。

他把毕生精力,都用于发掘和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粹,奏响中国有声语言的黄钟大吕之音。他用正直和敬业熏陶着一代又一代学生,在他们心中种下执著的信念——播音员要体现国家形象、群体形象,必须用好人民给予的神圣话语权。他说无论是风雨如磐,还是艳阳高照,他都以能够"为人师表"而自豪,以投入"灵魂工程"而自律。

他的逝世,是中国播音界的一大损失,然而他留下的很多东西,却是中国人的一笔宝贵财富。斯人已逝,音容宛在。张老的背影已渐渐远去,我们找寻一位白发苍苍、神采奕奕的老者,找寻那个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好声音,循着声音和记忆,寻找一个与中国播音事业同在、因播音艺术教育而延续的生命。我们尊敬他、纪念他,更重要的是学习他,把他所有的"好"记在心间、付诸行动,为他人、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这一刻,我的心是坚定从容的。

张颂——1936年7月27日生于河北省太行山区的易县,2012年11月10日逝于北京,享年76岁。1959年北师大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任播音员,师从我国第一位男播音员齐越。

1963年8月调任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开始播音教学生涯,八十年代出任播音系主任,1996年担任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是我国最早的播音主持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中青年老师基本为其弟子。张颂作为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创立者,199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播音界第一本理论丛书《中国播音学》,此书问世标志着又一个新学科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