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20世纪20位军事人物(一):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

2018-04-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20世纪的军事发展史和战争史上,德国陆军以其特异的表现,留下了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它都是战争的主角,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它所犯下的战争罪行,已有公论,在此不述.日耳曼是一个在长期迁徙过程中,崇武尚战.不安于现状的部落.他们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波罗的海西南沿岸南侵,落脚于欧洲中部地区,一路征战,一路的战争和掠夺,以后又是十字军东征.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军事.战争,成为普鲁士人的常态,用伟大导师恩格斯的话说,战争成为经常的职业了.坚韧剽悍.骁勇善战.富

在20世纪的军事发展史和战争史上,德国陆军以其特异的表现,留下了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它都是战争的主角,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它所犯下的战争罪行,已有公论,在此不述。

日耳曼是一个在长期迁徙过程中,崇武尚战、不安于现状的部落。他们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波罗的海西南沿岸南侵,落脚于欧洲中部地区,一路征战,一路的战争和掠夺,以后又是十字军东征、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军事、战争,成为普鲁士人的常态,用伟大导师恩格斯的话说,战争成为经常的职业了。

坚韧剽悍、骁勇善战、富于攻击性,成了这个民族的一大特点。

从日耳曼、普鲁士到德意志帝国,追求生存空间,宣扬种族优劣,崇奉权力意志、推行战争政策。我不是来送和平的,而是来送剑的,成为条顿骑士团的信条;铁血政策,成为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国策。

有人说:德国是战争之国,因为它诞生于包围之中两部面对法国英国,南方和东南方与奥匈帝国接壤,东向则毗邻巨大的俄罗斯帝国。位居中欧的德国,地理位置可谓相当不利。它缺乏可供开拓的自由空间,既无法像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那样经由海路进行扩张,也无法如俄国那样向东深入亚洲腹地。从国家实力来说,德国在一对一的时候,或许强过任何单独的欧洲大国。也正因为如此,英国法国俄国总是对它心生畏惧,总会联手结成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样如此。

就是为了争取这生存空间,从1870年以后到1945年的75年时间,以德国为主轴,进行了普法战争和第一、第二两次世界大战。

德意志民族产生过马克思、恩格斯这样伟大的思想家,产生过谢林、叔本华、尼采、罗森堡、黑格尔这样著名的哲学家,同样也产生了一批军事战咯家、战术家。承袭条顿骑士团和普鲁士军官团传统,又有着德意志民族严谨的哲理与逻辑思维,德国陆军在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发展演变上,从来不乏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他们不因循守旧,不按部就班,不满足现状,不故步自封,而是自出机杼、别开生面,极大丰富了军事内涵、战争内容,开阔了人们的战咯思维和军事视野。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大小毛奇、施利芬、鲁登道夫、兴登堡,在军队体制、战略战术、指挥艺术等方面,各有擅场,使人们在世纪之初就记住了德国陆军绝对不是一只已被驯服了的豹子。尽管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的腥风血雨,尽管英国法国美国俄国联手扑灭了德国战火,绞肉机般的损失最终令德国人签下丧权辱国之约,可德国人的野心还在,侵略与杀人的欲望更盛。在他们的心里,下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仅要向对方的军队大开杀戒,还要屠戮欧洲和世界的平民百姓。

当然,如果以寻常的手段、传统的战法、常规的样式,要想战胜英国法国苏联美国这几个强敌和夙敌,并非易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对德国就是一次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按照美英法制定的《凡尔赛和约》,德国几百万人的军队,只被允许保留11.5万人,34万人的军官团只被允许保留军官4000人。在德国这11万多人的军队中,飞机、坦克、潜艇、化学武器,甚至大口径火炮都被清除,不允许保存和发展这些重型武器,德军总参谋部和军事学院也被取消。赔款、割地、裁军,泱泱一个强大的德国,在美国英国法国的高压下,顷刻之间就变成了一个只有轻型武器的警察国家。身处中欧的那个锋芒毕露的德意志帝国,似乎一下子在人们的眼前消失了。人们庆幸:这个多少个世纪以来,总在不断地挑起战争、总是咄咄逼人的德意志帝国,现在终于被制服了。

英国人隔海相望:欧洲大陆是自己的。美国人隔洋远眺:整个欧洲都是自己的。英国美国,伦敦华盛顿,都有一个心愿:欧洲应该是一个只讲英语的大陆。

德国被制服,可德国人没有被驯服。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德军孑遗们,抖落身上的尘土,擦干脸上的血迹,很快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整军黩武计划。下士希特勒一心要执掌德国兵符,上尉中尉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们则各自施放着自己的能量。如果说,泽克特在20年代重建德国陆军方面,有一人扛鼎之功,那么,希特勒和他的部将们为打造更加强悍的纳粹侵略军团,就更是不遗余力,成效亦是非常明显。从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到1939年9月,纳粹德国在保留的7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10万人的基础上,计划发展36个陆军师,可短短几年间,扩军的速度已经超额完成,拥有了46个步兵师(其中包括3个山地步兵师、4个轻步兵师)、5个装甲师和1个骑兵师。

纳粹军队是在德国20年代条约军留存的基本骨干的基础上迅速扩建起来的。他们不仅训练有素,而且有一支其它国家陆军都没有的士官队伍。这些士官技术好、素质高、作风顽强、战斗力强。和英法等国家陆军相比,纳粹德国陆军装备较精良、编制较合理、训练更有素、战术亦先进。30年代后期,精锐强大的纳粹军团已赫然站立在世人面前。

这支让人略感陌生的纳粹军团,被一种人们无法理解、也不能适应的闪击战术所武装,它的威力如何,战果如何,都是留给人们的一个疑问。

1938年、1939年,纳粹军团开始行动了。先是出兵奥地利维也纳、肢解捷克苏台德,古德里安挥军突进,兵不血刃,然后是突袭波兰,令英国法国支持的百万波兰大军如奔走之羊。20天,一个波兰尽入豹口。

攻,未成型;战,未胶着;守,未挺住。波兰这场战争,对于任何一方来说,都是未尽如人意的:波兰的糟糕表现,已不足道;德军的快速攻势,恍如闪电,让人难以回味;苏军兵出波兰,也是举手之劳;英法的虎视眈眈,貌似强大,却是无动于衷。

真正让世人刮目相看的、让世人记住德军和它的一干将领的,是从1940年闪击卢、比、挪、荷、丹、法六个国家始。纳粹的战机、战车、战将,如风驰电掣、席卷残云。战败、战败、战败,逃亡、逃亡、逃亡,投降、投降、投降,成了包括英国在内的七国军队的主题词,成了西欧北欧战争交响乐的主旋律。这边厢,按照曼施坦因设计的路线,德军从阿登山脉杀出一条血路,涌进法国;那边厢,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的装甲集群,一个已经冲到敦刻尔克海边,一个打到了瑞士边界,30万英法联军渡海逃亡,百十万西欧联盟军队土崩瓦解。

世界惊诧,欧洲惊傻,大国惊呆,小国惊栗。连希特勒本人都难以相信自己的部将有如此神威、如此神勇、如此神速。

德国仅用了20年的时间,便东山再起;纳粹德军只用了7年的时间,就卷土重来。当美国人端着咖啡、英国人品着下午茶、法国人喝着白兰地、苏联入嚼着黑面包的时候,郁闷多年、灌了一肚子啤酒的德国人,在酒精的作用下,驾着飞机、开着坦克、驱使着汽车摩托马匹,在欧洲的大地上如一群群瞪红了眼的醉汉,撒着酒疯一路狂奔。那种情形,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民都看不懂,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军队,都拦不住。这些国家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德国疯狂撤欢儿、看着德军肆意撒野。他们被打蒙了,蒙得一时找不着北;他们被打傻了,傻得一时不知所措。

德国名将隆美尔对这种局面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他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军事强国对于既存的战争工具,都已经把它们的威力发挥到了最高的限度。于是,多数欧洲国家的参谋本部在思想观念方面,就不免有僵化之感了,从此,他们对于自己的观念却死命地坚持不放松,对空军和装甲兵种的发展,在组织和战术等方面,也难免受到限制和束缚。因而在军事发展上,英法等国是亦步亦趋,成为极为僵化的形态,而无法满足现代战争的要求。

德国由于受凡尔赛条约的影响,在空军和装甲兵的发展上而告中断,这可能是一个不幸中的大幸。因为我们在理论方面,是在一个比较自由的空气中去求发展。纳粹党在许多军事原则问题上,也不理会国防军参谋本部那一套,而径行自作主张(如迅速重组空军、潜艇和装甲部队,确立实施闪击战理论等)。1940年,假使英法两国在军事组织上、训练和战术思想上,都符合现代战争要求,则当时的德国,即令有较新式的战车和空军,也还不一定能占多大的优势。 英法停滞,德国发展;英法守旧,德国创新这就是隆美尔给出的结论。

在纳粹德国这排山倒海的攻势中,以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三人为代表的德国陆军战将,绝对称得上是20世纪陆地战场上能征惯战的一代枭雄。台湾军史专家钮先钟先生称三人出乎其类,拔乎其粹。他们以20世纪几个最为强大的军事王国苏美英法为对手,一度将这四个王牌强国打得丢盔卸甲、满地找牙,并且同四大国朱可夫、科涅夫、艾森豪威尔、巴顿、蒙哥马利、亚历山大等等威名远扬的统军大将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在北非、西西里,在敦刻尔克、诺曼底、阿登,演绎了一场场大战、恶战、血战,使用了最尖端的武器,运用了最有效的组合,投入了最强大的兵力,策划了最顶级的战略,进行了最宏大的战役,作战双方都显示出极高的军事素养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许多战役,许多场合,许多时刻,哪怕有一方稍有不慎、稍作松弛或疏忽,都会酿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

这里,不仅显示了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沙漠的缜密、朱可夫在莫斯科危城中的沉着、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前夕的镇定、巴顿在法国德国境内的勇猛,也显示了纳粹名将们能攻善守,能战、勇战、善战的军事特质。他们并不都是无能之辈,其所设计的突袭战略、选定的突击路线、实施的围歼战役、打造的大西洋壁垒和魔鬼花园,都是可圈可点、可观可叹,都为世界战争史注上了惊险一笔。否则,朱可夫、艾森豪威尔、巴顿、蒙哥马利们的身影也不会如此高大,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不会如此辉煌,爱好和平的人民付出的代价也不会如此沉重(苏英法美四强军队都曾遭到德国军队的痛击、围歼,一次战役损失数十万、上百万已不是个例)。

从军事角度说,在全球范围内当时能够同苏美英法领军大将叫板的、有资格同四大豪强对阵的,也只有骄横的德国军队和狂妄的纳粹战将。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尔,以其各自不凡的经历和战绩,无疑是德国陆军的缩影和突出代表。

曼、古、隆三人生于1890年前后,年龄相差无几,阅历都很丰富,都接受过正规的德国军事院校教育,深受日耳曼尚武传统浸染,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成为中尉、上尉军衔的连营带兵主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年届三十的他们,血气方刚,作战勇敢,身先士卒,曼、隆二人还负过战伤,获得军功奖章。他们均成为大战结束后条约军4000人军官团中的一员(由于德国战败,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国防军大部被遣散,只被允许保留10万陆军、4000名军官,15000人海军,是为条约军),是硕果仅存的那一小批精粹人物之一。

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三人有比较明显的共通之处:思想前瞻,观点新奇,目光长远,不因循守旧,不沉迷于现状;都看好并热衷于新兴兵器坦克;都有些特立独行、锋芒毕露;在重用坦克、擅用火炮这点上都有自己的使用心得,对战咯战术的运用又总爱独辟蹊径,不落俗套,都不太受陆军高层的待见和重视,常被视为另类、异端、奇说。三人都不拘泥于传统战法,都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大胆尝试新战法,推崇机械化作战新理论,敢于同希特勒辩论、同陆军元老争锋。他们都担任过装甲部队主官。论起资历,1940年闪击法国时,古德里安做装甲集群司令,曼施坦因是军长,隆美尔则只是装甲师的师长。虽然职级不同,但他们都非常注重坦克机械化兵团的作用,注重进攻,强调速度,擅长闪击作战。

三人都有自己的精心力作: 《注意坦克1》,凝聚了古德里安对坦克战车与闪击战术的理解;《步兵攻击》,使希特勒对隆美尔刮目相看;《失去的胜利》,是曼施坦因对以往岁月的历史思考。三人也都有自己的滑铁卢:古氏兵败莫斯科,曼氏兵败库尔斯克,隆氏兵败阿拉曼。

三人又都有自己的专长和擅场:二战中的施利芬曼施坦因,战略强于战术,擅长于全局的规划和把握,在战争战略上往往有大手笔的运作,是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部大小毛奇和施利芬的真正传人。他所修改的黄色计划、主导的克里木攻坚战役,堪称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善于从宏观着眼,善于使用炮兵,善于攻坚作战,指挥大兵团得心应手,是其军事生涯的一大亮点。他被西方军界认为是纳粹德国国防军中少有的有战咯头脑、战咯眼光的战咯家型的野战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