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广禄:妻贤子孝成就事业巅峰(图)

2017-10-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孟广禄:天赋 勤奋 名师助其走上京剧舞台 忙于事业对妻儿深感愧疚提起京剧名家裘派花脸孟广禄,不仅在天津家喻户晓,在全国的知名度也颇高.最近一段时间,京剧界比较"热门"的新闻恐怕就是由孟广禄主演的大型交响京剧<郑和下西洋>了,在剧中孟广禄一开口就能轻松唱出高音C,他的这份功力令世界震惊.然而对于孟广禄的成长经历以及他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却很少有人知道.日前,本报记者在孟广禄紧张排练<郑和下西洋>的间隙,对他进行了独家采访.家庭档案丈夫:孟广禄,天津青年京剧团花脸演员,

孟广禄:天赋 勤奋 名师助其走上京剧舞台 忙于事业对妻儿深感愧疚

提起京剧名家裘派花脸孟广禄,不仅在天津家喻户晓,在全国的知名度也颇高。最近一段时间,京剧界比较“热门”的新闻恐怕就是由孟广禄主演的大型交响京剧《郑和下西洋》了,在剧中孟广禄一开口就能轻松唱出高音C,他的这份功力令世界震惊。然而对于孟广禄的成长经历以及他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却很少有人知道。日前,本报记者在孟广禄紧张排练《郑和下西洋》的间隙,对他进行了独家采访。

家庭档案

丈夫:孟广禄,天津青年京剧团花脸演员,44岁,1983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先后拜裘派传人钳韵宏、方荣翔和王正屏为师,同时得到名家李荣威、夏韵龙和李长春等指点。孟广禄的嗓音高亢、气力充沛、行腔委婉、韵味醇厚,颇具方荣翔之神韵。

擅演剧目有:《铡美案》《锁五龙》《探阴山》《遇皇后·打龙袍》等,曾先后荣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演员奖、梅兰芳金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和2000年全国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荣誉奖等。

妻子:王金琳,43岁,毕业于电子专业本科,原本从事电子行业,但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毅然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在家相夫教子。

儿子:孟兆龙,18岁,其继承了父亲的好嗓子,但却没有走上京剧艺术的道路,而是爱上了美声唱法,理想是成为一名男高音歌唱家。

孟广禄的手机里存着两张儿子孟兆龙的相片,常年在外排戏演戏,孟广禄的生活非常忙碌,很少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每当一个人身处异乡思念家人的时候,他就会拿出手机,翻看儿子的相片,感觉才会好受一些。“我这个儿子真是个好孩子,他是我最大的骄傲,你看小伙子长得多帅!

”说话时,孟广禄眼神中流露出的全是一位慈父对儿子的怜爱之情。而照片中的孟兆龙,面庞清秀,戴着一副黑边眼镜,年轻而又充满活力。至于他的妻子王金琳,孟广禄俏皮地说:“她可有素质了,是大学生,不过我比她强一点,我是京剧硕士!”

家庭贫困造就坚毅性格

说起孟广禄,大多数人都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孟广禄祖籍山东曲阜,因为家里穷,父亲带着一家人来津谋生,最初落户在老城里,后来父亲在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条件稍好一些,全家人又搬到了河东区郭庄子居住。孟广禄家一共有6个孩子,他排行最小,上面有3个哥哥,两个姐姐。因为家里人口多,孟广禄一家的生活极为艰苦,这也造就了他坚毅和不服输的性格。

资深票友成为启蒙老师

孟广禄的家人都不是特别喜欢京剧,他是受到半导体里播放的样板戏的影响,疯狂迷恋上了京剧。那时候,他只有4岁,虽然没有任何人指导,可他每天都要到海河边上喊嗓子。那时,有一个业余京剧团的团员经常在海河边练习,孟广禄就站在一旁跟着学,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而孟广禄真正的京剧启蒙老师是他家的邻居,名票友陶汉祥。陶汉祥是一名非常有学识的资深票友,也是第一个给孟广禄说戏的人。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家的录音机借给孟广禄,让他能够更多的听戏和学戏。

考中国戏曲学校天津第一

1977年,14岁的孟广禄暗下决心,要走京剧之路。当年,他报考了天津戏校,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被录取。当时他憋着一口气,找出自身不足,努力练习。两年后,16岁的孟广禄以天津市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国戏曲学校录取。当年,中国戏曲学校只在全国招收了10名学生,天津地区仅有一个名额,孟广禄成为了这唯一的幸运儿。

老生转唱花脸一鸣惊人

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不仅一分钱学费都不收,还给学生每月52元的补助,这在那个年代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孟广禄生在穷苦人家,花钱非常节省,其他的同学经常把补助花得一分钱不剩,但他每个月都能省下近30元钱,每到假期,他都会把钱拿回家给母亲贴补家用。

在学校里,个别经济条件好的同学靠走关系、送礼以取得上戏的机会,而孟广禄却每天都在练功房里默默练习,那时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年纪轻轻的孟广禄已经有了超人的志气,这也为他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的4年中,孟广禄受益匪浅,任课的老师全是京剧名家,孙盛文、侯喜瑞、张洪祥、林盛卒、马名群、赵荣欣,每个人的名字在京剧界都是响当当的。在名师的指导下孟广禄的京剧水平突飞猛进。在进入学校之前,孟广禄认为自己的嗓音比较适合唱老生,可到了专业学府之后,在名师的建议下,他转唱花脸,没想到竟一鸣惊人。

回津打杂三年等到机会

孟广禄的父亲是一名思想十分进步的普通劳动者。孟广禄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父亲希望他能够回到天津,为家乡的京剧事业出一份力。20岁的孟广禄就这样回到了天津,他本想进入天津戏校进修班继续深造,但学校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肯收他,没有学校接收,孟广禄的户口也无法从北京落回天津,他一下子成了“黑户”。

那段时间,是孟广禄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可他坚信只要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一直没有放弃热爱的京剧事业。为了等待机会,他在戏校里扫地、拉幕,一个月挣十几元钱,闲暇时就在戏校的练功室里练习,这一待就是3年。

那时,不少和孟广禄同龄的青年京剧演员已经有了摩托车,可他却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日子过得特别苦。在孟广禄心目中,他这辈子最感谢的恩人就是时任天津戏校京剧科主任的赵景勃老师。经过仔细观察,赵景勃老师看出孟广禄确实具有唱戏的天分,极力向天津戏校校长鲁扬推荐孟广禄,在赵景勃的帮助下,孟广禄终于在1986年进入了天津戏校进修班学习,而当时的这个天津戏校进修班就是现在的天津青年京剧团的前身。

因为赵景勃老师的这份知遇之恩,孟广禄一直心存感激。1997年,赵景勃老师去世的消息传来,正在外地演出的孟广禄悲痛万分,演出完毕,他连夜乘飞机赶回天津,送恩师最后一程,还将自己的演出所得用来为老师操办后事。

在香港9天唱11场创纪录

1987年,孟广禄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以与第一名0.001分的差距屈居第二,虽然没能得到冠军,但孟广禄的京剧才能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充分肯定。未能取得冠军,孟广禄并不怨天尤人,他努力在自身上找问题,进一步提高自己,准备以全新的面貌卷土重来。

1989年,他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上,一举夺得最佳演员奖。这时,他是一朝成名天下晓,在圈内成了“名角”,曾创造了在香港9天唱11场戏的纪录。

之后,孟广禄在京剧界大大小小的比赛中获得了数个第一,取得了无数荣誉。每当说到自己的成功,孟广禄都颇有感触:“人才不是靠物质条件可以创造出来的,真正的人才靠的是悟性和勤奋。”有人评价说,孟广禄的先天条件无论是身材或是嗓音都不是十分出色,是他的执著和勤奋成就了他的声名,但孟广禄本人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他认为自己的嗓音条件还是很好的,“但是任何艺术都不可能是全面的,如果艺术全面了,演员也就没有可以追求的目标了。

记者手记

孟广禄很忙,但他还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孟广禄光头,个子不高,但却气宇轩昂。他为人坦诚,有问必答,丝毫没有顾忌和遮掩,这也表现出了他的真性情。说起事业,他百般自信;说起家人,他眼神里全是骄傲,旁人似乎都能感受到他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采访结束时,孟广禄高兴地告诉记者,晚上他的妻子和儿子就要回津和他团聚了,这时候,记者分明看到原本因为忙于排戏而十分疲倦的他,顿时像换了一个人,全身充满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