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三月曲式分析】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四季》音乐分析

2017-05-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三月--云雀之歌>艺术分析:这段曲子旋律灵巧.活泼.轻捷,展现了云雀动情欢唱的情景.笔墨浓厚,饱含深情,也略带一点忧思,主要讴歌了自然中生命力的顽强,这一段里,作曲家精雕细刻.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生命的节奏和自然的韵律,此段极现作曲家的创作功力.<三月--云雀之歌>曲式结构分析:单三部曲式A B A,结构如下:引子(1-2)A(2-10)B(11-23)连接(24-30)A1(31-42)尾声(43-46)A段音乐描述云雀欢快地在枝头嬉戏玩耍.B段音乐速度加快,使得旋律活跃,气氛热烈

《三月——云雀之歌》艺术分析:这段曲子旋律灵巧、活泼、轻捷,展现了云雀动情欢唱的情景。笔墨浓厚,饱含深情,也略带一点忧思,主要讴歌了自然中生命力的顽强,这一段里,作曲家精雕细刻、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生命的节奏和自然的韵律,此段极现作曲家的创作功力。

《三月——云雀之歌》曲式结构分析:单三部曲式A B A,结构如下:引子(1-2)A(2-10)B(11-23)连接(24-30)A1(31-42)尾声(43-46)A段音乐描述云雀欢快地在枝头嬉戏玩耍。B段音乐速度加快,使得旋律活跃,气氛热烈,装饰音的出现,使云雀的动态形象如描如画,似在眼前。

第38-39小节的演奏方法与前边的A段相同,第39-46小节是乐曲的尾声。云雀的主题在高、低声部各出现一次,触键比以前越发要轻柔。两次主题要一次比一次弱,好像云雀远去,给人们留下对无限春光的向往和期盼。“鲜花在田野上随风摇晃,到处一片明媚的阳光。春日的云雀在尽情鸣啭,蔚蓝的天空回荡着动听的歌唱

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他的作品既包含民族乐派的描述性标题音乐,又有古典乐派的抽象美感,在浪漫的风格中也富含了俄罗斯的地方色彩,十分具有个人特色。

柴可夫斯基创作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是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创作的许多优秀作品使他获得了声誉,代表作有: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1866)等;1877年到80年代后期,他的作品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代表作有:歌剧《叶甫根尼.

奥涅金》(1878)等;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属于柴可夫斯基创作晚期,但其艺术则进入了顶峰阶段,一系列不朽的杰作都产生于这个时期,代表作有:舞剧《睡美人》(1887)等。

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小品《四季》则创作于第一时期,这部小品清新自然,优美流畅,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同时,也常常出现在音乐会上。

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小品《四季》诞生于1876年。1875年12月,柴可夫斯基接到圣彼得堡一家叫做《小说家》的杂志社的约稿信,要求在一年的时间里每月为杂志写一首钢琴小品,每首乐曲配发一首俄罗斯诗人相应内容的小诗。

在该小品中,作曲家以变化的四季风光——春的生机、夏的浓郁、秋的柔和、冬的瑰丽为抒情背景,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俄罗斯大地的热爱。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抒情,作曲家也表达了人们的希望与欢悦、激奋与豪迈、忧伤与憧憬、焦虑以及对幸福的渴求之情。

其实在世界音乐史上,并不是只有柴可夫斯基一人用“四季”作为题材写了作品,事实上,很多音乐家都用这个题材进行过创作。例如海顿的清唱剧《四季》、格拉祖诺夫的芭蕾舞剧《四季》和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等等。

其中,柴可夫斯基的《四季》与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最为著名,它们相同的地方都是标题音乐,都配有诗歌,都以大自然为对象,都以田园生活为场景,也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不同的则是一部用月份作背景,一部用季节作背景,一部是钢琴小品套曲,一部是小提琴协奏曲。

钢琴小品《四季》,副题为“性格描绘十二幅”,这十二首的曲名分别是:一月《壁炉边》(单三部曲式)、二月《狂欢节》(回旋曲式)、三月《云雀之歌》(单三部曲式)、四月《松雪草》(单三部曲式)、五月《白夜》(单三部曲式)、六月《船歌》(复三部曲式)、七月《刈者之歌》(单三部曲式)、八月《收获》(复三部曲式)、九月《狩猎》(单三部曲式)、十月《秋之歌》(单三部曲式)、十一月《雪橇》(复三部曲式)和十二月《圣诞节》(复三部曲式)。

笔者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也是在曲式结构上很具有代表性的两首作品加以分析。

二、 音乐本体分析

(一 )三月《云雀之歌》March—Song of the Lark

《云雀之歌》是《四季》中曲式结构较为简单的一首乐曲,单三部曲式,有表情的小行板。

1、主题分析

[引子](1—2)虽然只有两小节,作用却是非常之大。首先明确调式调性为g小调,其次为全曲在速度、力度等方面设定框架。

谱例1

[A段](2—10)呈示段由两个乐句组成,在低声部的伴奏下,主题出现。主题的展开采用具有复调因素的织体写法,高低声部交错出现,旋律婉转起伏,和声主要围绕主属功能进行,均匀稳定。这部分描写了云雀在枝头欢快玩耍的场面,云雀的出现,仿佛给人们带来了春的消息。

谱例2

[B段](11—23)与A段形成对比,由g小调转入它的关系大调降B大调,将A段稍为暗淡的色彩冲淡了许多,速度稍快,力度渐强。大小调的交替出现,在柴可夫斯基作品中经常使用,是“柴可夫斯基特色”之一,是用来表现色彩和心情的变化手法,同时也使旋律增添了活跃的气氛。跳音及装饰音的出现,仿佛在模仿云雀跳动的身影和婉转的歌喉,使云雀的形象更为生动、逼真、活灵活现。

谱例3

[连接](24—30)相当于一个乐段长度的连接,是A段与B段材料的综合运用,和声上属到主的进行,没有华丽丰富的变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力度的减弱与速度的减慢,为再现段做了很好的铺垫,最后一小节,则以属和声做准备,引出再现段,这一系列的处理,使B段到A1段有了比较完美的过渡。

谱例4

[A1段](31—42)回到g小调,依旧沿用A段的主题材料,只是从39小节起做了四小节的扩充,使乐曲进行更加流畅完整,再现段是对呈示段主题的回归与再认。

谱例5

[尾声](43—46)结尾处主和弦持续进行,使乐曲完满结束。由弱到极弱的力度处理,体现了云雀歌舞之后渐渐飞去的情景,结尾最后一个音符上延音记号的运用,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谱例6

2、结构分析

    这首钢琴小品是一首典型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的音乐作品,在A段中,由g小调进入,在B段转入降B大调,并且在主题材料的运用上进行对比, 最后A1段依旧沿用A段的主题材料,对主题进行回归与再认,全曲衔接流畅,自然优美。

结构图如下:

引子(1-2)    A(2-10)      B(11-23)    连接(24-30)    A1(31-42)     尾声(43-46)

(二)十一月《雪橇》November-----Troika

《雪橇》又译作《在马车上》,关于这首小品,还有一段小故事。1876年,每月一个固定的日子,柴可夫斯基的管家就会提醒他:“先生,又该寄邮件了吧?”这时候,柴可夫斯基就坐下来,把当月的曲子完成。写这些钢琴小品成了他每个月定期的音乐游戏,写过就放下,直到下个月仆人提醒之前,他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创作灵感不可能随呼随到,在六月和十一月,到了“寄邮件的日子”,柴可夫斯基腹中空空,找不到理想的表达方式,于是拿两首平时写好的性格小品来充数,这就是:《船歌》和《雪橇》。注①

《雪橇》,复三部曲式,快板,四四拍。这是一首描写冬日欢乐的乐曲,钢琴模仿马拉雪橇上铃铛的叮咚声,轻快活泼,雪橇在茫茫雪原上逍遥自在地奔跑,一路洒下欢愉快乐的铃声。柴可夫斯基性格忧郁,冬天却能给他带来欢乐,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他写到:“……俄国的冬天风光对我来说美妙无比。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雪像无数钻石般闪耀光芒。从我住房的窗口可以视野开阔地眺望远方,多么美好自在,在一望无际的大地上畅快自由地呼吸吧!”注②十一月《雪橇》表现的正是晴朗的冬日里自由欢畅的心情。

1、主题分析

首部(1-27)为带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明朗、优美的旋律,表现了赶车的人和坐车的人的心情都格外欢畅,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A段](1—8)为两个同头异尾乐句构成的方整性乐段,四四拍,E大调。主题由中庸的快板和五声音调组成,质朴而宽广,使人联想到车夫哼唱着俄罗斯民歌,赶着三套马车在茫茫雪原上奔驰的情景。

谱例7

在这段中,主题由高声部及次中声部的八度重复展开,并在整个A段中持续,使主题的旋律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节奏型由两个八分音符、一个二分音符与两个八分音符组合而成,使四四拍的节奏带有切分节奏的特点,但在二分音符长音停顿处加入了四分音符音程的填充,使切分节奏得以打破。在A段的最后两小节转入升g小调,经属七和弦,结束于升g小调主和弦。整段旋律十分鲜明,线条婉转悠长,音调亲切自然。

B段(9-17)在调性上转回主调,织体上与A段形成对比,左右手的琶音形成交错的旋律进行,使作品音响更加丰满。第二乐句结尾处有一小节扩充,使乐段的方整性被打破。

谱例8

A1段(18-27)为A段的变化再现,依旧沿用A段主题,但在主题旋律内加入了和声,左手变换为三连音的节奏型,结构与A段相似,在结束后有两小节补充,结束于主和弦的五音旋律位置,形成期待感。

谱例9

 谱例10 两小节补充

中部(28—40)是乐段的反复,由G大调进入,在调性、节奏、音乐风格上都与首部形成鲜明对比。中部主题较为活跃,带有歌曲和舞曲的双重特点,在跳音与小二度倚音的装饰下,生动地模仿了马车铃铛的声响。这一旋律在铃铛声中盘旋跳跃,使乐曲充满生气。

谱例11

中部和再现部之间,柴可夫斯基用了三小节的连接,不仅在织体上为再现部做了预示,而且和声上的属准备也为之做了完美的过渡。

谱例12

再现部(41—73)为首部的变化再现,仍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A段(41-48)再次回归到E大调,主旋律在次中声部响起,高音声部只做分解和弦,似雪花飘飘洒洒,似铃声叮叮咚咚。

谱例13

B段(49-59)与主部中的B段同样采用左右手琶音交织的手法,只在极少地方稍加变化。

谱例14

在B段与A1段之间,作曲家仍然用了两小节的连接,使乐曲在调式和织体上都做了回归。

谱例15

A1段(60-73)前8小节与A一样没什么变化,只在最后做了6小节的补充,使乐曲完满结束。渐弱的音响,仿佛远去的马车铃声,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感慨和无限的惆怅。

谱例16

柴可夫斯基的这首《雪橇》,用极其朴素和简洁的音乐语言,绘情绘景,充满诗情画意。它表现了作曲家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在十一月《雪橇》的乐谱前面,是涅克拉索夫的诗:

别在忧愁地眺望大道

也别匆忙地追赶雪橇

快把那些郁悒的担忧

从你心目中永远打消

2、结构分析

这首钢琴小品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结构的乐曲,首部为带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由E自然大调进入,中速的快板; 中部是乐段的反复,由G大调进入,在调性、节奏、音乐风格上都与首部形成鲜明对比;再现部为首部的变化再现,仍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结构图如下:

A(1-27)              B(28-37)        连接(38-40)       A1(41-73)

A (8)   B(9)  A1(10)     C(9)  连接(1)C1(10)        3     A2 (8)   B1(9)   连接(2)  A3(14)

a     a1  b b1  a2 a3 补充   c c1   1  c     c2               a4    a5  b2 b3    2    a4 a5 补充 

三、综合论述

(一)  两部作品的共性和个性

1、共性:这两部作品都运用了大小调交替出现的手法;在乐曲中都用到了一些连接,使乐曲过渡自然流畅;在主题材料的阐述中,都用到了跳音、倚音、切分音等音型,在一些地方,也呈现出抛物线的图形。如以下谱例所示:

谱例17

跳音

《云雀之歌》B主题

《雪橇》再现部A主题

谱例18

倚音

《云雀之歌》B主题

《雪橇》中部主题

谱例19

切分音

《云雀之歌》B主题

《雪橇》首部A主题

谱例20

抛物线

《云雀之歌》A段主题

《雪橇》主部A主题

2、个性: 《云雀之歌》为单三部曲式, 《雪橇》为复三部曲式,在乐曲结尾的处理中,前者出现了尾声,后者结尾部分笔者认为称之为六小节的补充更为恰当。

(二)柴可夫斯基的创作风格及技术手段

    通过这两部作品的分析,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到了柴可夫斯基的一些创作风格和技术手段,例如大小调手法的交替运用,跳音和倚音及切分音的使用,速度力度等表情符号的恰当处理,这些不仅仅是作曲家专业水平的体现,实际上,它们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俄罗斯民族的音乐,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热情,也给听众带来了美的艺术感受,而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四、结语

在19世纪这个俄罗斯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小品《四季》用跳动的音符展现了俄罗斯人民朴实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场面。他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曾这样说:“……尽管我如何欣赏意大利,无论她现在给我多么良好印象,我依然并将永远忠实于俄罗斯,您知道吗?我亲爱的朋友,我还没有遇见过比我更爱母亲——俄罗斯的人。

……我热爱俄罗斯的人,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智慧,俄罗斯的脸型美,俄罗斯的习俗。”柴可夫斯基正是以这种思想感情,创造了这部钢琴小品《四季》。

这部作品本身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巨作,但它的艺术风格却反映出当时艺术界的共同特征,它与诗歌的紧密结合,音乐描绘的艺术画面,形成具有艺术通感的美学特质,散发着浓郁的俄罗斯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