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秋简历 张琴秋简介 张琴秋 简历

2018-03-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04年11月15日,张琴秋出生于浙江桐乡县石门镇的一户小康人家.1912至1920年,张琴秋一直就读于石门振华女校.在这里,张琴秋结识了她的小学同学孔德.从振华女校毕业后,张琴秋先后到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和蔡元培创办的上海爱国女校读书.在上海读书期间,张琴秋经常去看望也在上海的孔德,很自然地认识了孔德的丈夫沈雁冰(茅盾),接着也认识了沈雁冰的弟弟沈泽民.早在1921年4月,沈泽民就经沈雁冰介绍,加入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我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3年夏,张琴秋考取了南京美术专科学校.正巧,党派沈

1904年11月15日,张琴秋出生于浙江桐乡县石门镇的一户小康人家。1912至1920年,张琴秋一直就读于石门振华女校。在这里,张琴秋结识了她的小学同学孔德。从振华女校毕业后,张琴秋先后到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和蔡元培创办的上海爱国女校读书。

在上海读书期间,张琴秋经常去看望也在上海的孔德,很自然地认识了孔德的丈夫沈雁冰(茅盾),接着也认识了沈雁冰的弟弟沈泽民。早在1921年4月,沈泽民就经沈雁冰介绍,加入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我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3年夏,张琴秋考取了南京美术专科学校。正巧,党派沈泽民去南京建立和发展党组织,两人于是同行。入学不久,张琴秋由于家庭困难,便辍学回到母校振华女校担任代课教师。

在半年多的代课日子里,张琴秋开始真正接触到社会,在生活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她看到了军阀统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感到非常茫然。张琴秋把自己郁积在心中的烦恼和苦闷,全盘写信告诉了沈泽民。

她的直率和富于反抗的见解使沈泽民深为感动,他发现年轻的张琴秋是一位有志向,有理想,善于思考的青年,便多次热情写信帮助,并先后寄去《社会科学概论》等许多进步书刊。在沈泽民的帮助下,张琴秋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努力追求真理与光明。这一时期,他们通信频繁,感情也日渐升温。

1924年初,张琴秋辞去母校的代课教师,来到上海,寄宿在沈雁冰家,后考取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大学是一所进步的学校,瞿秋白、蔡和森、沈雁冰、俞平伯、张太雷、恽代英、肖楚女等人都是该校的教师。恰巧,沈泽民此时已担任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琴秋与时任社会学系系主任的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同为社会学系的同学。

1924年4月,经杨之华等人的介绍,张琴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于同年11月转为中共党员,成为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

1925年冬,张琴秋同丈夫沈泽民等秘密搭上一条苏联运煤船,赴莫斯科进入中山大学。

1925年11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张琴秋与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伍修权、孙冶方等一百多人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

1926年春,沈泽民随刘少奇率领的中国职工代表团来莫斯科出席国际职工大会,会后也留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6年5月,张琴秋生下了女儿张玛娅。由于生孩子,张琴秋留了一级,与博古、杨尚昆、李伯昭(杨尚昆的夫人)等成为同学。

1930年,她把刚生下的女儿玛娅安顿在国际儿童院,潜回上海。翌年,夫妻二人进入鄂豫皖苏区。张琴秋先任军校政治部主任,1932年夏国民党军重兵“围剿”时,又担任了根据地第一位女县委书记。红四方面军主力突围西进,张琴秋改任师政治部主任随军出发。丈夫沈泽民作为鄂豫皖省委书记留下坚持游击斗争,于翌年牺牲。 到达川陕边区后,红四方面军重建根据地,张琴秋先任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她反对过张国焘的错误,遭受打击报复,被调任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在那里,她除了指挥过战斗,还主持了一些建设项目,如今仍留存在四川通江县的烈士陵园,其图案便是由她当年设计的。

1935年初,红军在川东北建立了历史上建制最大的妇女部队——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由她任师长。长征途中,张琴秋改任川陕省委妇女部长。其后,她在西路军任组织部长。

1936年7月,在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之前,张琴秋与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结婚。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一部两万余人组成西路军,进入甘肃河西走廊。已怀孕的张琴秋作为西路军组织部长,担负着繁重的干部调配工作。不久,担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的陈昌浩要西路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把张琴秋送到西路军总医院去,以使她安全分娩。由于敌众我寡,西路军虽英勇杀敌,但仍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

1937年3月14日,陈昌浩在甘肃石窝山南麓主持召开了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的最后一次会议,包括张琴秋在内的二十多位师团级干部参加。陈昌浩宣布:军政会决定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和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徐向前两位首长离开部队,突围回陕北延安,向党中央汇报,由李先念、李卓然等负责指挥西路军余部突围。当晚,陈昌浩和徐向前悄然离开了部队。临别时,鉴于西路军失败,陈昌浩心情十分沉重,他没有与张琴秋说什么话。

张琴秋在分散突围中被俘,“马家军”审讯她时,战友怕她那南方口音暴露身份,抢着替她回答说叫苟秀英,四川人,45岁,伙夫。就这样,张琴秋在战友的掩护下,暂时躲过了劫难,被押送到西宁羊毛厂做苦工。但不久,因叛徒告密,张琴秋的身份暴露了。当敌人知道她原来就是早已闻名的红军女将领张琴秋时,顿时欣喜若狂,感到“立大功”的时机已经到来,立即派人悄悄地把她和其他两位女战士一道押送南京邀赏。

1937年8月,张琴秋被押解到南京,关在“首都反省院”。不久,参加国共谈判的周恩来经与敌人交涉,将张琴秋等一大批干部接出狱。10月,经历劫难后的张琴秋回到了延安。回到延安,张琴秋犹如久离母亲的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倍感到党的亲切、组织的温暖。

回延安后,她担任抗日军政大学女生大队队长、女子大学教育长。

陈昌浩赴苏联后,张琴秋热情接待陈昌浩的原配妻子刘秀贞;在和陈昌浩的婚姻名存实亡后,张琴秋与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苏井观结婚。

抗战爆发后,经周恩来向国民党点名交涉,张琴秋被释放回延安。她担任抗日军政大学女生大队队长、女子大学教育长。解放战争期间,张琴秋在中央妇委长期担任秘书长。

1948年曾与蔡畅一同率解放区妇女代表团赴东欧和苏联,在国际上宣传中国的妇女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她长期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分管女工工作。

1952年4月,滞留苏联十余年的陈昌浩携苏联妻子格兰娜及幼子陈祖莫回到北京。

1953年,她率领纺织工业代表团去苏联访问,翻译人员不够,她就主动给随她出访的工程技术人员当翻译。回国后,“部长当翻译”一事于是传为美谈。

在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张琴秋早已到地方工作,这位惟一的红军女将便没有被授予军衔。

1960年,张琴秋到上海国棉二厂蹲点,时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厂方考虑到她的身体和工作,把她安排到生活上有所照顾的高级宾馆住宿。她坚决谢绝了人们的好意,搬回厂里和大家住在一起,同喝一样的酱油开水,同啃一样的糠窝窝头。 在“文化大革命”风暴中,性格刚烈的张琴秋受到诬陷和迫害,于1968年4月愤然以死抗争。

1963年4月15日,沈泽民的迁葬追悼仪式在湖北红安隆重举行。张琴秋携女儿玛娅参加了迁葬仪式。

1964年5月26日,苏井观病逝。张琴秋与他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为寄托自己的哀思,她克制着悲痛,拿起笔来,写了一篇悼念苏井观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4个月后,1979年4月,党中央正式为张琴秋平反,对这位“久经考验的老同志”表示了深切的悼念。

1979年6月23日,党中央为张琴秋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