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图片 方志敏烈士后代的近况 方志敏为何被判死刑真相揭露(图)

2017-09-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国家大剧院看歌剧<方志敏>(听起来很高大上有木有),末了,方志敏被枪决之后.最后有一段他的独白:假如我死后,献血流过的地方会开出一朵鲜花!方志敏烈士后代的近况,方志敏为何被判死刑真相揭露!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江西上饶市弋阳漆工镇湖塘村人,中国共产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暴动,创建赣东北苏区

国家大剧院看歌剧《方志敏》(听起来很高大上有木有),末了,方志敏被枪决之后。最后有一段他的独白:假如我死后,献血流过的地方会开出一朵鲜花!方志敏烈士后代的近况,方志敏为何被判死刑真相揭露!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江西上饶市弋阳漆工镇湖塘村人,中国共产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暴动,创建赣东北苏区。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1935年被捕牺牲。2009年9月,方志敏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当我敲开了方明的家门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挂在客厅中方志敏烈士大幅全身黑白照。看上去方志敏的光辉形象永远是那么高大、严峻。方明介绍说:“我父亲这张照片是35年初,由当时南昌真真照相馆的人在敌人监狱里拍照的,照相馆有一位革命同志偷偷地多洗了这一张保存下来,直到解放后才献给政府。这张相片现已存在北京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内,家里这张是翻拍的,报纸上还未公开发表过。”方明接着说:“孩子们进出门天天都能看见爷爷的形象,就会感到辉身充满力量,有一种光荣感、使命感、责任感促使孩子们自觉地严于律己。”

我环顾了这普通而又整洁的三室一厅房间,没有豪华的装修,没有高档的家俱,甚至于连一台洗衣机也没有。方明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清贫的环境对子女的成才也是一种磨砺呀!”

忆家史,前辈做表率

方明告诉我们,大哥方英,小名柏崽,原洪都机械厂工程师,已故。生有二男一女(方华洪,现洪都机械厂销售瓮工作;方华清,现江西省公安厅科员;方华丽,现洪都机械厂幼儿园教师)。他本人小名叫竹崽,毕业于莫斯科包曼工业大学,现任南昌市第八届政协驻会常委。三妹方梅,现江西省航运局退休干部。四弟方兰,早在他二岁时病故。方明同志说:“我们不但经常讲家史对孩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更注重身教。”他说:“父母是孩子第一老师,我妻子很勤劳,炒得一手好菜,全家的衣服都归她一人裁剪缝纫。我嘛……”,他嘿嘿笑着说:“没什么大本事,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喜欢清贫、淡泊。”

补书包,姐弟倍自珍

谈到方明的五个子女,除大女曾在湖北黄石中学读书少在身边外,其余四个都是就近考入省、市重点中学—南昌二中读书,而且个个成绩优秀,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上学从姐姐到弟弟一直背着一种用蓝色劳动布做的书包。我接过书包一看,只见书包底层还打了一个大补丁,断带接口被补得又厚又牢,这不就是解放初期用的普通书包吗?方明似乎又看出我的疑惑,笑着说:“这书包看起来式样是老掉了牙,开始他班上同学也笑背这种书包太土气了。孩子们几次想换都没有换,总是坚持破了就补,补了再用。这个书包伴随着孩子们度过了整个小学、中学的黄金岁月。”我不禁再次接过书包仔细观看,深深感到这确实是一个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传家宝”,这里装的不仅是书和文具,更装有清贫、淡泊的好传统啊!

贴对联,志趣求高洁

参观孩子们的卧家兼书房,这里没有歌星影星的剪贴照,也没有组合音响及流行歌带,除了书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贴有一幅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这不就是方志敏曾写的一副对联吗?是的,烈士的四个子女分别取名为柏、竹、梅、兰用意深远。他们的第三代也不忘前辈的这种崇文尚武、爱国爱民的崇高精神,不忘志趣高洁、陶冶情操的个性发展。方明五个子女都有一个共同的“奇书”之爱好,全家订有“小猕猴”、“青年文摘”、“中学生英语”、“英语画刊”第七、八种课外读物。方明说:“孩子要全面发展,除了读书,也就有不同的爱好。作为父母就应当顺其自然、正确引导。”方明的子女有的喜爱画画、钢笔书法、摄影、打桥牌;有的喜欢踢足球、打乒乓球、搞无线电航空模型;有的喜欢组织社会活动、善于交际,各自常乐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