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吴碧波与常香玉 转帖《重新认识豫剧大师常香玉》

2018-04-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上半年,我发表了一篇<全面总结豫剧常派艺术的文化遗产>的短文,表达了我对常派艺术的敬仰和对豫剧大师常香玉宣传方面的看法,得到了行内一些同仁的赞同.最近,我一连三个晚上观赏了由河南皇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的"纪念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诞辰九十周年,常派声腔演唱会"--连德志.宋淑睿.张惠三位青年演员的专场,思绪万千.感触很深.这三位青年演员,都是常大师的二女儿陈小香的亲传弟子,他们的演唱每一段唱腔,都是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常派风韵,听着他们的演唱,不时给我带进常大师活生生的音容

今年上半年,我发表了一篇《全面总结豫剧常派艺术的文化遗产》的短文,表达了我对常派艺术的敬仰和对豫剧大师常香玉宣传方面的看法,得到了行内一些同仁的赞同。最近,我一连三个晚上观赏了由河南皇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的“纪念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诞辰九十周年,常派声腔演唱会”——连德志、宋淑睿、张惠三位青年演员的专场,思绪万千、感触很深。

这三位青年演员,都是常大师的二女儿陈小香的亲传弟子,他们的演唱每一段唱腔,都是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常派风韵,听着他们的演唱,不时给我带进常大师活生生的音容笑貌之中。

那一个个特定的人物的特定唱腔,活灵活现、丰富多彩,让你感到常派艺术的博大精深,常派的艺术简直就是一个丰富的艺术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贸然又想到原来我得出的命题:我们在常大师的宣传上有误区。 常香玉先生是全国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她的“戏比天大”、为人民而歌唱的高尚品德令人敬佩。但是,由于受某些历史的、社会的种种因素影响,在宣传常大师时,政治思想方面侧重的多了些。

全国人民一提起常香玉,都知道是当年在抗美援朝中捐献飞机的那个爱国艺人常香玉,而不太了解作为艺术家的这个常香玉。在艺术方面,由于她的某些弟子,把精力和兴趣都放在借大师之名、牟己之利上;还有一些弟子片面地理解常派的所谓特色和标志是有唱必“嗬、嗬!

”,甚至在演唱中肆意夸张放大,美其名曰常派的艺术特点就是豪放、粗犷。久而久之,人们脑子里只有变形了的“刘大哥讲话”和被扭曲了的大喊大叫的所谓常派特色,结果将常派声腔的情腔并茂、吐字清晰、以声腔刻画人物、细腻入微地揭示人物内心的精髓丢之遗尽。

我有幸聆听这三场演唱会的若干唱段,感到与平日那些个别所谓常派弟子的演唱截然不同。

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感到那些个别所谓常派弟子的演唱是多么苍白。这三台演唱会,我感到与往常某些演唱会不同的是它带有浓厚的学术色彩,三位青年演员的演唱是在认真地学习大师一字一腔的发音吐字,而不是演员自身形象的自我展现;是挖掘常派艺术的艺术精髓,而不是为自己的演唱贴上常派的标签。

传承、传承,这才是真正的传承啊! 我认为,常香玉先生最大本事,就是非常善于运用豫剧中的各种板式,从塑造人物、揭示角色性格和人物心理动作出发,重新结构组合、创新,用她那音色甜美、感情细腻的声腔艺术,活生生地将人物再现在舞台上。

《大祭桩》中的黄桂英,《断桥》中的白素贞,《拷红》中的红娘,《花木兰》中的花木兰等等,她在塑造不同的角色时运用的声腔都不是千篇一律的,同一板式不同唱法、一人一样、一时一样。

但有一个共同之处不变,那就是甜美、细腻、委婉、动情、贴切,耐人寻味,可谓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至于《大快人心事》中的拖腔“嗬嗨!

”是在当时一举粉碎“四人帮”特定历史条件下,演唱者激悦心情的宣泄,也是演唱者内心世界的表达。我们决不能片面地理解它就是常派艺术的唯一标志。“戏比天大”不仅是常大师做人的价值观,而且也是她演戏的美学观,她演出的每一出戏,都会调动所有艺术手段包括声腔技巧,为塑造人物、为戏服务。

我再次呼吁,当今在大力提倡传承、发扬、振兴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好形势下,摆脱一切束缚,走出误区,重新认识作为豫剧艺术大师的常香玉,全面总结和传承她给后人留下的这笔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河南文化界、戏曲界不可推卸的历史职责和当务之急。

老一代艺术家离我们而去了,她曾亲授过的、手把手教过的第二代艺术家也大都年过古稀,如再不抓紧在他们有生之年,把常派真谛传承下去,那将犯下不可饶恕的历史罪责。 ( 作者:路振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