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丽图片 刘艳丽:遨游商界的女诗人[图]

2017-08-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核心提示 她是一名诗人,但人们常常更关注她女企业家的头衔;她是一名女企业家,但她身上流露出的却是浓浓的诗人气质.她把经商看作写诗而充满激情,把写诗作为终身事业不断追求,她的人生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她就是刘艳丽,拥有许多耀眼的头衔:三门峡上海商会会长.上海民进市直属企业支部副主委.上海民进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上海乾鸿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盛农兴股权投资基金总裁--  她从三门峡到大上海  用坚毅谱写拆迁之歌  2012年12月16日,在上海闸北区东方环球企业中心一栋欧式风情的建筑中,记

  核心提示 她是一名诗人,但人们常常更关注她女企业家的头衔;她是一名女企业家,但她身上流露出的却是浓浓的诗人气质。她把经商看作写诗而充满激情,把写诗作为终身事业不断追求,她的人生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她就是刘艳丽,拥有许多耀眼的头衔:三门峡上海商会会长、上海民进市直属企业支部副主委、上海民进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上海乾鸿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盛农兴股权投资基金总裁……

  她从三门峡到大上海

  用坚毅谱写拆迁之歌

  2012年12月16日,在上海闸北区东方环球企业中心一栋欧式风情的建筑中,记者见到了刘艳丽,这里是上海乾鸿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办公大楼。刚参加完三门峡上海商会揭牌仪式的她,虽然连日来因筹备商会事宜略显疲倦,但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她仍然神采奕奕,一双大眼睛中流露出掩不住的真切。

在大上海摸爬滚打多年,岁月并没有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痕迹,相反还增添了成熟自信的魅力,正如她的一身红衣,热情如火。

  起初,刘艳丽并不愿意接受采访,说自己的经历一般,没啥成功经验,而三门峡在外还有许多优秀人士;后来,她说自己更愿意谈谈诗歌,因为诗歌是她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翻开刘艳丽的诗集,发现她的诗歌题材广泛,有人生感悟、生活经历等。这些诗歌记录了她人生的风雨历程,从一首首诗歌中她聊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娓娓谈起她作为一名商人、一名诗人的人生故事。

  她从三门峡到大上海

  “是涌潮还是浪海/要用船来试/一定要试/一帆风顺的时候/一定要坚信/船是为你而来……”这是刘艳丽诗《给无奈的女人们》。

  1962年,刘艳丽出生在三门峡灵宝市一个普通的家庭。

  16岁那年,她第一次离开家乡到三门峡针织技校上学。1987年,她到三门峡市农业银行湖滨支行工作,后来又到三门峡市农行营业部工作与进修。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显成就,社会经济面貌的变化越来越深刻而广泛地深入人心。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刘艳丽也加入了“孔雀东南飞”的行列。她离开家乡,先后到海南、上海等城市,最后选择了上海。上海成了她创业的乐土。

  刘艳丽的目光瞄准了当时正在起步阶段、发展势头迅猛的上海房地产业。刘艳丽等成立了上海乾鸿实业有限公司,开始参与上海闸北区的工程建设。在此过程中她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为她以后在上海滩稳扎稳打、站稳脚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坚毅谱写拆迁之歌

  “从没有获得过尽昼的安宁/告别战争一样挥去尘埃/一栋栋倒下的破屋/淹没了沉积的忧怨/与贫穷与苦恼与潮湿/分娩幸福/一支让眼睛蒙蔽的队伍/悄悄地浸渗进夜幕/同类项的合并分不清哪个/要动迁/一棵树叶的飘落/也会做起梦儿/梦里钞票、钻戒与女人/市场人情化的尺度丈量了/贪婪。”这是刘艳丽诗《拆迁之歌》。

  机遇从来都是偏爱有准备的人。1999年,对刘艳丽来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她的公司参与了上海市政府“365危棚简屋”改造工程,即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改造攻坚项目,为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旧区改造的重要工程。她拿到了著名的虹镇老街25号(东)地块的拆迁任务。

  上海虹口的虹镇地区原来是个集镇,开埠以来渐渐成为繁荣的市区,但因当年侵华日军发动的“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战役而接连遭到破坏,日寇的狂轰滥炸让这一地区的房屋被毁严重。战后,从外地流落到上海的难民纷纷到这些无人管的战争废墟上搭建房屋,其中大量房屋为“滚地龙”(一种用毛竹和木片等搭建成的最简单的房屋)。

后来,这个词成为贫苦百姓住房的代名词。到了上世纪40年代末,这里已经成为大规模的棚户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虹镇老街和上海其他棚户区一样,越来越不堪重负,且人居环境恶劣、缺乏管理。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决定对棚户区进行改造,虹镇老街地区被列为上海市四大重点改造旧区之一。

  刘艳丽的公司委托了专业的拆迁公司,然而拆迁进度异常缓慢。拆迁公司说当地居民不愿自己的房屋被拆,这让刘艳丽感到吃惊,她认为这是一件利民的好事情,为什么百姓会不愿意接受呢?她告诫自己首先要冷静,同时决定要亲自弄清其中的原因。第一次走进百转千回的虹镇老街弄堂,刘艳丽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

  老街小巷弯弯曲曲仿佛没有尽头,房檐高高低低稍不注意就会碰头,散落在凹凸不平街道上的杂物千奇百怪,居民室内逼仄阴暗,甚至连屋里的地也高低不平。“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不敢相信这里居然是大上海。”刘艳丽说,“即使朋友提醒,你是乡下人,还要拆迁这块地方,我也决心要彻底改变这里的面貌。”

  于是,在虹镇老街的街道上,人们便常常见到她挨门逐户地出了这家进那家,时间长了,她成了这片棚户区的“名人”,居民看到她时都会亲切地问候一声“侬(你)来啦”!

  随着调查的深入,刘艳丽了解到,许多居民并不是不愿意,而是早就盼着政府拆迁,但要真正拆迁时,又都想多拿拆迁费,而政府危房改造采用的是按人补偿货币的办法,因此居民心思多多、花样百出。

同时,她发现拆迁公司的猫腻也很多,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常常联合起来演双簧,这更增加了拆迁的困难。“工作做细一点,再细一点,家家的苦衷都装到心里来。”刘艳丽每次“家访”都随身带着笔记本,凡是了解到的情况、居民的诉求她都逐一记录,然后千方百计一一解决。刘艳丽的做法最后让拆迁公司瞠目结舌,因为她已经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刘艳丽说:“在拆迁过程中,有人以为借拆迁捞一笔的时候到了,任你怎么苦口婆心、慈眉善目都不行。有时还得迎着拳头上去,而往往我迎着拳头上去时,对方就避让了,可能觉得欺负我一个弱女子不厚道吧!”刘艳丽笑道。

  “有的住户是真困难。”善良的刘艳丽在遇上真正困难的拆迁户时,往往出手大方。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8个儿子有的成家有的要成家,都挤在面积不到100平方米的4层小楼中,其中还包括在楼顶用竹子搭出来的棚屋。尽管如此,8个儿子都很孝顺老太太。“孝顺的人,不能亏待。”刘艳丽深入了解到这一家人的情况后,一次性为这一家人安置了9套新房。

  赢来事业学业双丰收

  “挑选来能够的手艺/展示架体的韵容/凝聚红色建筑形象的霸气/让多年汇集的风采屹立于即将崭新的沿线/‘365’的改造有我们的一份增援/一份精心的创造/奉献着一颗赤心/打扮了四周的凋零/我们不会愧对你的指令/完成大家的梦想……”刘艳丽诗《建筑之歌》。

  经过数年打磨,在上海大连路上,一处枣红的新建筑群——“罗马假期乾鸿苑”拔地而起,刘艳丽用诗歌记录着对它倾注的满腔热情和关爱。

  2001年,9幢连体小高层、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乾鸿苑”小区落成,400多户上海人从此告别了世代居住的棚户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乾鸿苑”小区的建成还创下了当年上海的两个之“最”:9幢12至16层不等的楼宇连在一起长170米,是当年上海最长的楼群;利用楼群顶部建造的一座3000多平方米的空中花园,也创下了上海虹口区当时面积最大的空中花园记录。阳光下,楼群间鲜艳的花草美化了生活、绿化了环境,也提升了小区的品位。

  工程结束了,居民搬进新家了,刘艳丽说:“工程完工后,我只想好好睡一觉。”她在诗集中说,自己最得意的是获得“心灵愉快的提升”。

  “乾鸿苑”建成后,刘艳丽并不满足,她又把目标瞄准了物流业。2003年,刘艳丽收购了上海翰利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获得了53亩工业仓储用地。

  2010年,刘艳丽又张罗着成立上海长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她将目光瞄准了健康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领域。长盛公司经营的“连博汇——全国名优土特产精品一条街”项目,主要是经营原产地的土特产精品,以绿色、有机、无公害土特产品的销售为主,集商业园区、四个关农的交易平台、电子商务、政府招商窗口、休闲会所、民族文化推介为一体,建立城市土特产销售终端。

  2011年,刘艳丽又成立了上海盛农兴股权投资基金。通过产业基金专业化、市场化运作,给“连博汇——全国名优土特产精品一条街”项目的相关企业及大学生创业以支持,提供管理和资本增值服务,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储备人才、资金,打造良性产业链。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刘艳丽从未间断过自身的学习。2003年,她获得上海市高级管理咨询师资格证书;2005年,她从香港大学毕业,获得了社会行政管理硕士学位。

  “诗歌与我的生命相伴”

  “你心深处有一小片绿地,与其说是耕作,不如说是刺绣,在诗行里间种着希望。”选自白桦《人生如雨》。

  未见到刘艳丽之前,记者先读了《艳丽诗集·走过了冬天》。写诗的女人有很多,闯荡商海的女企业家也不在少数,而融合了双重身份又能游刃有余的女人却不多见,刘艳丽就是其中之一。无论在诡谲变幻的商海如何沉浮,刘艳丽始终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女人,诗歌一直伴随着她的生活一步步走来。

  生活本就是一首诗,刘艳丽一直用眼睛发现着美,用心灵感受着美,用诗歌抒写着美。她说:“诗就像我的伙伴一样,很多时候,这种伴随都是幸福的。当情绪来临的时候,你必然通过一定的方式消化掉,或者是享受到,我认为所有的情感用诗歌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和消化是最好的。诗歌就是我最忠实的伙伴,它把我人生中的许多问题,有形或者无形的都给解决了。”

  为什么喜欢诗歌?刘艳丽说,喜欢诗歌是一种天性。她天生与诗歌结缘,从小就与诗歌亲近,喜欢读诗。如果一定要为她最初开始写诗找一个动机,她认为是受到黑格尔的启发。“读书时,偶然读到黑格尔的诗,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许多人都知道黑格尔是一位哲学家,其实他也是一位文学造诣很高的诗人。他写的诗很具有哲理性,非常深刻。”刘艳丽说。

  1982年,刘艳丽在《诗刊》上发表了处女作《生日》,从此在诗歌写作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她的诗歌开始频频见诸于省市级刊物。1992年,刘艳丽被河南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作协会员。1994年,刘艳丽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秋天的发现》。

采访中,刘艳丽拿着橘红色封皮的诗集《走过了冬天》告诉记者,这是她2002年在上海出版的第二本诗集了,作家白桦为她写了序言。里面收录的《员工曲》《拆迁之歌》《建筑之歌》都是她初到上海,在工作中遇到困难苦恼时,于夜晚心有所感写下的诗歌。“这些诗歌一路陪伴我挺了过来,它与我的生命相伴。”她说。

  要做好女企业家很难

  “一捧的热泪/数着过去的忽略/而你并不知男人在想什么/却要求他要爱/整个的事与女人作对/让罪过加年龄发黄起来/其实时间给了你同样的机会/成熟让你平等地面对/阅历让你不怕了困难/原来打开石门并不难/你却为此撞去了许多年……”这是刘艳丽诗《给无奈的女人们》。

  刘艳丽说:“做企业不容易,对于女人来说,经营企业更不容易。”她坦言,往往一个男人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时,女人却会觉得很难。可能是因为女人更细腻,容易感情用事,会把原本一件小事无限放大。她一直想克服,但很难。

  她讲起了在创业之初拆迁虹镇老街时的一件往事:那时候工程刚起步,审批的手续复杂且困难重重。当她到上海某区建委办理相关手续时,因为连日的多方碰壁让她也犹豫起来。于是,她试探性地先给建委主任打了一个电话,没想到对方亲切地说:“艳丽,有什么事赶紧上来说话。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她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说:“这是我困难时期最温暖的感动。”正是这些温暖支撑她在千难万险中坚持了下来。虽然现在每每半夜梦醒,想起过往还会觉得头皮发麻,但她从不言放弃。

她说:“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吃苦耐劳,这也养成了我性格中不怕困难的韧劲,跌倒了,爬起来再走,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也正如她诗歌中所写:“默默地坚强起来,大门要自己敲开才能进去。”

  作为一名母亲,刘艳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她说孩子也是她到上海的动力之一,因为她想给孩子一个更加优越的受教育环境。上海是发达的城市,有强大的师资力量、良好的教育氛围,学校里更注重孩子的品质、品格培养。这里的孩子能够很好地规划自己学习和玩耍时间,而不是一味地听命于老师和家长。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刘艳丽近年来也非常关注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她的公司吸纳了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前来工作和实习锻炼。她说:“现在都说工作难找,其实工作并不难找,关键是人自身的问题。我自己走了许多弯路,因此我不希望年轻人再走那么多弯路,希望他们都能够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鼓励大学生创业,先给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2010年,上海乾鸿实业有限公司策划成立的上海长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就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当了法人。公司实体“连博汇——全国名优土特产精品一条街”,大学毕业生成为业务运作的主体,他们在公司的各个岗位上尽情地发挥着聪明才智。“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在实际操作中锻炼成长,是这个项目的重要目标之一。”刘艳丽说。

  她是黄河边的河南人

  “沉默的黄河/肥沃的土地上/哪天停止过耕种/哪一天消沉、荒废/累累的果实/金秋的收获/那个勤劳是渗透遗产的保留/千万别挥霍……/蜗牛就一只壳/我们只有一个老家。”刘艳丽诗《沉默的黄河》。

  采访中,刘艳丽始终笑容满面。她说:“千难万难,都过来啦!在上海,只要你脚踏实地、吃得了苦,周围的人就会尊重你。”听着她的讲述,记者心里也很温暖。虽然她吃过各种各样的苦头,虽然初来乍到也会被人视为“乡下人”,但她对这座城市、对所有帮助过她的人却充满了感激。

如今,她已经融入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体会到了伴随着“东方明珠”一起成长的幸福,但令她魂牵梦萦的仍然是家乡,因为她是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的河南人。

  刘艳丽说:“我是河南人。”她说,不管东南西北风,我先做好自己,正气做人,踏实做事,因为我代表的是河南,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老家人”。刘艳丽现在很自豪,因为在上海的河南人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证明了河南人是好样的。这种正能量也在改变着河南人的形象。刘艳丽说:“不管离开家乡多少年,我永远是河南人,是三门峡人。”

  不管离家多少年,刘艳丽深深眷恋着的仍然是故乡三门峡。“每次回到三门峡都会感受到老家的变化,尤其是近些年,看到家乡发展变化很大,日新月异。上次回去我参观了国际文博城,气势恢宏的建筑,我很惊讶;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也让人震撼,美丽的白天鹅、良好的绿化,展示了三门峡良好的生态环境。”刘艳丽笑着说,很高兴三门峡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很高兴家乡成为“美丽中国”的一部分。

  刘艳丽对家乡的关注和了解,除了自己亲眼所见之外,更多的是通过家乡人到上海传递的消息和新闻媒体的介绍。去年10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的特别节目“发展之路”以《一个城市的转型》为题,深入报道三门峡市强力实施“四大一高”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做法和经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

三门峡的实践可以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刘艳丽观看了节目后激动地说:“三门峡的转变让我们这些在外的人感到特别激动和自豪。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人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我们心里就越高兴、越自豪。”

  如今,刘艳丽在百忙之中又挑起了三门峡上海商会的担子,出任商会会长。据统计,目前三门峡人在上海创办的企业有200多家,联系密切的有100多家。她说,三门峡上海商会的成立正是这些三门峡在上海企业的共同愿望,是他们在上海一个共同的家。

  2012年12月16日,在三门峡上海商会成立的揭牌仪式上,刘艳丽作为会长发言。她期望商会的成立,能充分发挥三门峡人在上海企业界的凝聚力,大家共享资源,为家乡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同时也充分发挥三门峡人在沪的优势,多宣传三门峡,创建一个通道,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到家乡投资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