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汪恕东 新华访谈:枞阳县委书记汪恕东谈“争先崛起的枞阳”

2018-01-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主持人]汪书记您好! [汪书记]您好! [主持人]枞阳县委政府提出"争先安庆.崛起皖江,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的奋斗目标.这样的目标是缘何定义的? [汪书记]枞阳县域总面积1808.1平方公里,人口97万.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是清代"桐城派"的发祥地,"安徽百位历史文化名人"枞阳籍的有11位,被誉为"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拥有84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已建成和规划中的三横三纵高速公路穿(掠)境而过.四座长

[主持人]汪书记您好! [汪书记]您好! [主持人]枞阳县委政府提出"争先安庆、崛起皖江,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的奋斗目标。这样的目标是缘何定义的? [汪书记]枞阳县域总面积1808.

1平方公里,人口97万。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是清代"桐城派"的发祥地,"安徽百位历史文化名人"枞阳籍的有11位,被誉为"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

拥有84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已建成和规划中的三横三纵高速公路穿(掠)境而过、四座长江大桥贯通南北,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现。

矿产、农产品、旅游等自然资源优势突出,劳动力资源充沛,环境承载容量大。 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大潮汹涌澎湃,影响、幅射效果明显。随着国务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实施,枞阳作为安庆东向发展的桥头堡,铜陵、池州跨江发展的联动区域,已成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科学发展潜力巨大,发达地区的产业、项目、资本等纷纷抢滩,枞阳争先崛起、跨越发展的机遇已经来到。

"争先安庆、崛起皖江,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的奋斗目标因势而生。

枞阳县城边美丽的莲花湖 [主持人]围绕这一目标,目前都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汪书记]近年来,枞阳县围绕"争先安庆、崛起皖江,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的奋斗目标,抢抓机遇,拔高标杆,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中,走出了一条具有枞阳特色的兴县富民道路。

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动态十强县。2008年纳入全省县域经济一类县考核,2010年名列一类县第15位,成为安庆市县域考核的领头羊。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

67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6倍、2.1倍、6.7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1%、15.

8%、46%;规模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57家增加到217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十五"末的40.6亿元增加到95亿元,居全省第6位。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4.

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02亿元,财政总量、质量与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2009、2010年连续两年获省"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称号。

2010、2011年连续两年获省"民生工程先进县"称号。 [主持人]我注意到,您提到要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中,走出一条具有枞阳特色的道路。

请问枞阳是如何推进"三化同步"兴县富民的? [汪书记]枞阳近几年的快速稳健发展,得力于"三化同步",也就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助力工业化和城镇化,三轮驱动、兴县富民。

一是做强企业,提升产业,向工业倍增要底气。

县域经济要振兴,工业要唱主角,离开工业化谈县域发展,是不切实际的。枞阳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决定把发展工业作为加速崛起、兴县富民的主战略,引项目,育产业,建园区,调结构,使工业成为发展最强音。

二是完善功能,彰显特色,向城镇扩容要空间。工业化很大程度上解决的是一个供给问题,而城镇化则使供给有了需求的广阔的空间。我们坚持城乡统筹,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镇为节点的县域城镇体系,有力提升了城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截至2010年底,全县城镇化率达36.8%,年递增2个百分点,"双二十"城市框架基本拉开,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2.6平方公里、人口达11.

8万人,比"十五"末分别增加6平方公里、4万人,正在成为功能完善的宜居宜业城市、生态良好的山水园林城市。三是强基增劲,益农富农,向现代农业要效益。农业稳则天下安,这句话在枞阳还有一层深刻含义,水利稳则枞阳安。

枞阳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农业大县、水利大县、水患大县这一现实,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速农业转型升级,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之路,奋力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

图为枞阳东方造船基地8000吨船下水 [主持人]请问工业倍增计划是如何实施的呢? [汪书记]这方面,主要是做好三个"产业"。

一是引育并重促进产业成型。顺承沿海地区产业加速转移的大趋势,枞阳县充分发挥县内特色资源优势,借力打造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十一五"期间,累计到位县外资金250亿元,近三年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86个,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采掘、造船等六大主导产业。

利用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推动海螺集团上马大水泥四期工程及余热发电项目,枞阳海螺已形成年产1200万吨水泥熟料生产规模,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企业之一。

利用84公里的丰富长江岸线资源,引进东方造船集团投资10.9亿元建成枞阳造船基地,投资10亿元兴建远洋特种船舶制造基地,着力打造我省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

利用充沛的人力资源,引进千仞岗集团投资10亿元兴建羽绒服装产业基地,解决5000人就业问题。利用枞阳在外成功人士资源,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积极为江汽集团进行产业配套。

二是多建载体促进产业集群。强力实施扩园升级工程,着力打造枞阳经济开发区、横埠经济开发区、产业转移集中区三大承接平台,形成了特色各异的园区发展之路。枞阳经济开发区经过短短几年已经发展到20.

6平方公里,形成建材工业片区、纺织服装工业片区、综合功能区、机械制造功能区、汽车零部件功能区、造船功能区等6大片区,而且各具特色、竞相发展,满足了产业集群和多家企业组团整体转移需要。同时,以沿江、沿路乡镇为重点,发展了一批雨具制造、纺织服装、粮食深加工、新型建材等各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功能区。

特别是纺织服装业呈现出集群发展态势,企业数量达400余家,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 三是量质并举促进产业升级。

县域发展要靠量的积累夯实工业发展基础,但仅仅满足于量上的加加减减,产业发展就难有持久的生命力。我们在一手抓总量扩张的同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加快汽车零配件及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采掘、造船、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改造升级。

"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技改资金 74 亿元,近三年投入52亿元,每年递增40%以上,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10个。

[主持人] 枞阳最大的特点是既临江又环湖。枞阳县在城市化建设中是如何避水之害,扬水之长,挖掘水的灵性,开发亲水平台的呢? [汪书记]一是打造亲水天然的山水园林城市。投资3亿元整治莲花湖,先后实施了清淤工程、长江路改造工程、环湖步道工程、环湖景观工程、截污工程、灯光工程以及环湖绿化工程等。

去年国庆节,莲花湖公园建成开放,成为县城核心景观带。实施连城湖、羹脍赛湖综合开发,着力打造4A级旅游景区。总投资1.

5亿元的污水处理工程已完成一、二期工程。浮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通过验收。黄镇图书馆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是打造功能完善的宜居宜业城市。"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30亿元实施40余项重点工程。

新建改建县城道路12条、35公里,有效实施了一批城市建设亮点工程、精品工程和民生工程。县广播影视中心、体育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一批文化、体育、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公交、供电、供水等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大力发展城市第三产业,好又多、世纪华联、苏果超市等省内外知名连锁企业进驻县城,综合大市场、商业步行街、财富广场、宗诚王朝酒店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十一五"期间完成房地产开发100万平方米以上,为"十五"时期6倍多。三是打造亮点纷呈的特色集镇。陈瑶湖镇积极引导农民跨市、县承包耕地发展太湖糯、珍糯等优质糯稻规模种植业,年产值上亿元,跻身省级粮食产业集群专业镇,并成为华东地区糯米基地。

枞阳镇现代服务业、横埠镇汽车零部件业、浮山镇旅游业、义津镇纺织服装业都在当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拉动了一方经济发展。

枞阳东方造船基地 [主持人]长江大堤加固后,枞阳遭受洪涝灾害的机率大大降低,但近年枞阳县坚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趋利避害,有备无患,以治水、疏水、用水为切入点,加大"三农"投入,请问这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汪书记]一是使农业发展之基更为安澜。

"十一五"累计投入资金达19.9亿元,年均保持66.

4%的增长速度。组织实施了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平垸行洪等一批水利重点工程。投入5亿元建成村村通水泥路1048.2公里,投入5700余万元解决12.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投入2.

35亿元改造农村电网线路2627公里。二是让更多农产品走出枞阳。粮食总产连续五年稳定在50万吨以上,获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称号。以打响农产品品牌为目标,出台品牌建设扶持政策,已创建省名牌农产品5个、省著名商标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个,绿色食品认证13个。

三是把更多的比较效益留在农村。我们做大粮食、棉花、禽业、水产、生猪、苦荞麦等六大主导产业,坚持扶优、扶大、扶强,推进优势农产品向精深加工业发展。

每年安排20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形成了以缘酒集团、大地食品、朝龙米业为典型的"公司 基地 农户"生产经营模式。

2011年全县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44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5个,带动农户17万户,户均增收1800元。 "十一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贫困人口由13.

2万人减少到10万人。 [主持人]作为一个特点并不十分突出的县,枞阳县正在走的路与很多地区相比没有多少新奇之处,都是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这根线,结合各自实际,探索并完善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但与省内很多县相比,枞阳却走出了速度与质量的统一,走出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统一,走出了形象改善与兴县富民的统一。

对于一个农业大县和水患大县,枞阳能够实现较快发展,您认为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汪书记]我认为有三个方面要坚持:第一,"三化同步"要同步。

"三化同步"是现阶段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最有效抓手,是切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

在推进过程中,各地因为基础条件不同,有的坚持工业强县,有的倾向中心城区带动,但无论侧重哪一点,都不能偏废其他方面,要同步可持续发展。第二,认准路径不摇摆。

对于认准的道路,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每个地方应该怎样发展,路径都是基本明确的。我们能从一个优势不突出的贫困县进入到全省县域科学考核一类县,就在于认准"三化同步"这条道路,一届接着一届干,一棒接着一棒传,突破各种要素制约,激发各方面的发展动力,使县域经济社会呈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比较优势要放大。县域因为体量不大,只有抓住机遇,挖掘自身潜力,放大比较优势,才能够一鸣惊人。

我们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机遇,引进培育自己的主导产业,打牢了县域经济基础。我相信,只要能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始终坚持好中求快、着眼长远、惠及民生,就能够走出一条县域振兴的新路子。

枞阳海螺集团 [主持人]经过这些年的稳健建设和发展,枞阳已具备了科学发展的良好基础,正阔步迈入加速崛起的"快车道"。今年,枞阳县在转型发展上都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汪书记]省、市"两会"后,我们迅速吃透精神,凝聚共识,提振状态,紧紧围绕"三个一个",即明确一个目标: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枞阳;突出一个主题:科学发展、富民强县,加快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兴县、三产活县、文化育县、生态立县五大战略,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完善一个整体布局:以示范区集中区、枞阳经济开发区、横埠经济开发区联动并进为核心,坚持运作大项目,集聚大产业,打造大基地,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牢固树立"四种理念"(发展第一、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创新创业),更加突出"五个注重",在更高层次上谋求枞阳更快、更大发展。

[主持人]请问这"五个注重"都有哪些具体内容? [汪书记]一是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推进"工业三年倍增"行动,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组织策划和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认真落实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和发展一批环保型、税收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旅游、金融、物流等三产服务业,打响4A级浮山旅游风景区品牌,致力打造生态山水历史文化旅游名县。

二是更加注重提升功能品质,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江环湖城市目标,进一步加快县城东进北扩、跨江联动发展步伐,做足山水文章,培育城市文化,促进产城、园城融合,做大做美做活县城。协调发展特色新城镇,培育具有发展优势与潜力的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中心城镇集聚。

三是更加注重激发创新活力,纵深推进改革开放。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加快改革,扩大开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切实提高发展的竞争力和外向度。

积极稳妥推进卫生、教育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推进土地和资金两大要素保障,持续推进强势招商、精准招商。四是更加注重富民优先,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

切实抓好以粮、棉、油为重点的高产创建活动,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精深化、标准化、集群化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拉动力,进一步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

五是更加注重组织保障,全面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县的强大力量。

[主持人]我相信,有枞阳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百万枞阳人民心手相牵,和衷共济,今天活力勃发、生机盎然的枞阳,明天会更加幸福美好。再次感谢汪书记,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汪书记]谢谢。

【访谈嘉宾简介】 汪恕东,男,1963年12月出生,汉族,籍贯安徽桐城,大学学历,1985年7月至1998年2月在桐城市多个乡镇担任主要负责人。1998年3月任桐城市副市长。2005年2月任潜山县县长。

2007年9月任枞阳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2008年1月任枞阳县人民政府县长。2008年9月任枞阳县委书记,12月任枞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2011年6月12日,在中共枞阳县委十二届一次全体会议上,再次当选为枞阳县委书记。(责编:马 祥 平)

很好,枞阳各项指数引领安庆前列, 希望枞阳加快发展 早日成为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