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姚建华 姚建华:泰州不走“苏南路”

2017-06-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过去两年来,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外向型经济主导的珠三角.长三角各省市备受冲击,而江苏却独树一帜,堪称"增长神话":2008~2009年全省GDP增长保持在12.4%的高水平上."增长"的背后,是这个跻身中国经济三强的发达省份内部区域经济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2009年苏南地区走势平稳,南京.苏州.无锡三地GDP增长均为11%左右,苏中地区则异常强劲,其中泰州市GDP达到1650亿元,增长14%,与南通.扬州一起,笑傲苏南老大哥."未来苏中.苏北将是江苏最具发

过去两年来,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外向型经济主导的珠三角、长三角各省市备受冲击,而江苏却独树一帜,堪称“增长神话”:2008~2009年全省GDP增长保持在12.4%的高水平上。

“增长”的背后,是这个跻身中国经济三强的发达省份内部区域经济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2009年苏南地区走势平稳,南京、苏州、无锡三地GDP增长均为11%左右,苏中地区则异常强劲,其中泰州市GDP达到1650亿元,增长14%,与南通、扬州一起,笑傲苏南老大哥。

“未来苏中、苏北将是江苏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泰州,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泰州市市长姚建华日前在北京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说。

在2006年1月出任泰州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之前,姚建华曾任无锡市副市长。这位老无锡人了解“苏南模式”的利与弊,他希望,苏中的泰州会走出一条新的经济发展之路。

新兴与传统产业 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经营报》:泰州提出3~5年,形成三个以上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的目标。提出这一目标你是基于怎样的现实?

姚建华:去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继发展乡镇企业、开放型经济之后,第三次大的经济转型升级,尽管泰州仍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但已具备了良好的开放环境和扎实的产业基础,所以去年我们提出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从泰州的实际出发,重点打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板块”。

生物医药是我市最具代表性和前瞻性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开放创新的最好结合体,去年,医药城成功升格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下一步,我们将瞄准建设“中国第一、世界有名”医药城的目标,继续突出抓好领军人才、研发机构的引进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力争3~5年内实现“双千”目标,即集聚1000家医药研发机构和企业,达到1000亿元以上销售收入,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医药产业和科研基地。

此外,去年我们的电子信息产业有了新的突破,总投资10亿美元的台湾纬创资通项目已开工建设,新能源产业也成为又一个重要增长点。我们打算,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3个以上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中国经营报》:除了发展新兴产业以外,机电、船舶等泰州的传统产业如何保持竞争力呢?

姚建华:去年泰州机电、船舶产业总产值突破了1000亿元,造船完工量540万载重吨,超过全国的1/10。我们觉得,仅仅总量上去了还不行,水平要加快提升。提升靠什么?就是要通过开放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拉长产业链条,提升核心竞争力。

我们初步总结形成了“三种模式”:一是直接购买先进技术、并购企业。比如安泰动力购买了德国曼恩技术,成功进入了世界船舶制造业配套供应链;新扬子造船斥资1个亿,整体收购了上海一家船舶研发设计中心;江山制药花80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一家品牌保健品公司,获取其人才、产品和国际市场网络。

二是与国际同行业先进企业“高位嫁接”。目前,全市已有5家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联姻”。三是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

全市现已建成的产学研联合体近300个,设有院士工作站16家、博士后工作站19家,仅中科院在泰州就建有9个研究分中心。通过开放创新,近年来我们在培植大企业、大集团上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全市已有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44家,其中50亿元以上5家、100亿元以上2家,去年扬子江药业销售183亿元、新世纪造船完成产值177亿元。

反思“苏南模式” 冲击第一方阵

《中国经营报》:我们注意到江苏省内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苏南发展平稳,苏中异军突起,作为苏中发展的代表,泰州会不会走一条不同于“苏南模式”的道路?

姚建华:我是从苏南过来的,我认为,现在苏南不要追求它的高速度,要追求高质量,要从本质上转变经济结构,除了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之外,还要高度重视服务业。苏南如果有哪一天服务业占比重达到50%~60%,那么产业结构调整就成功了。我相信我有资格这么讲,现在苏南地区仍然过度偏重于制造业。

苏中处于工业化中期,要两条腿走路,工业和服务业提升要同步进行,基础产业农业不能放弃。我们所说的提升工业化,是总量提升、产业提升、结构提升和效益提升。

与过去苏南的发展模式不同,第一,我们强调经济功能区布局,不搞村村冒火,处处点烟,搞工业的地方搞工业,搞服务业的地方搞服务业,搞农业的地方搞农业。第二是实现产业集群,要有清晰的产业链条,很多地方大一点的开发区,里面什么项目都有,泰州的开发区思路很明确,就是建设完整的产业链条,比如医药高新区。

现在苏北工业化刚刚起步,大量承接苏南及其他发达地区的产业,所以苏北和江苏沿海地区是全省最具发展活力的,泰州立足苏中,又与苏北相邻,增长潜力不言而喻。

《中国经营报》:能举一个泰州不同于苏南模式发展经济的例子吗?

姚建华:以泰州靖江市为例,他们提出了“学赶苏南、后来居上”的追赶目标,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是率先在苏中崛起,此目标已在2006年实现。第二步是学赶苏南“第二方阵”。今年靖江的人均指标和总量可超过苏南“第二方阵”中的溧阳、丹阳。

现在他们提前开始了第三步:用5年时间两步并作一步走,向苏南“第一方阵”冲击。具体来说,靖江市不再照搬遍地开花的粗放产业模式,不能再走牺牲资源环境的老路,而是探索“一集中三同步”的创新之路。

“一集中”就是撤销所有乡镇工业园区,实行“市镇联动”,实现集中发展。以“两区四园”为载体,以产业为纽带,所有招商引资项目全部集中到靖江开发区和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两个省级开发区以及4个工业园区,实行集中布局、集中建设、集中开发、集中发展。各乡镇可以根据招引项目的投资额度,在开发区设立区中园、园中园、区中村,在财税分成和业绩考核上分别制定不同的标准。

“三同步”就是在加快沿江开发、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同步推进城镇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一是同步推进城镇建设。靖江市把城乡建设作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来抓,形成了“一城四片区、299个居民集中区”城乡建设构架。

二是同步推进生态建设。专门制定《生态靖江建设行动纲要》,大力推进蓝天、清水、绿地三大工程。据统计,靖江工业产值3年翻了一番多,GDP翻了两番,排污总量下降58%。三是同步推进社会事业建设。把改善民生、致力民富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中国经营报》:在实际产业发展过程中,苏中模式与苏南模式最大的不同何在?

姚建华:我们要摒弃“拣到篮里就是菜,什么产业都想搞”的粗放模式,把立足点放在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上,大力培育既具有本地特色又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仍以靖江市的经验为例:

第一,科学划分园区功能和产业方向。靖江市的新港园区发挥沿江港口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船舶修造、能源电力、石油化工、现代物流产业群;城南园区发挥紧临城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机械电子、汽车配件、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轻型工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群;城北园区重点发展中小型投资规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成长型传统产业项目。

目前,靖江已建成国家级微特电机及控制产业基地、江苏省船舶出口基地和苏中重要的综合物流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二是大力推动企业高位嫁接,提高本土企业核心竞争力。概括而言就是“坚持高起点,内资选择中字号,外资瞄准500强”。去年以来,靖江引进富士通改造三江电机,建成国内最先进的电机生产基地;引进芬兰科尼改造三马起重机,成为国内最大的起重机制造商;引进德国林德和宝骊合作,建成国内最大的叉车基地。通过与国际一流企业搞联合,引进先进经营理念,扩张市场营销网络,提升产品档次,激发内在活力。

三是实行错位发展,拉长产业链,成功壮大船舶支柱产业。通过政策引导,使现有造船企业逐步从规模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目前,靖江市7家规模造船企业初步确立了各自的产品定位,优化产业布局,避免同质竞争,增强靖江船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该市专门规划建设了船舶配件工业园,招引了20多个规模项目落户,船舶产业的配套率从2005年的8%上升到40%。2009年靖江造船业产值达到300亿元,今年可望超过600亿元。

记者手记

关注苏中

江苏是一个最能出“模式”的省份。前有苏南模式,后有苏州经验,有一阵子曾经热炒过“新苏南模式”。

江苏省历来的经济高地是苏锡常地区,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这三座城市,地域相连、人文相亲、经济发展路径相近,其成长轨迹通常被人们称为“苏南模式”,具体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初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上世纪90年代末外资涌入,以及2002年后民营经济崛起阶段。

不过,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大家对苏南模式绝口不提,苏锡常地区的市长们也都低调面对媒体。原因是2007年6月“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这一模式的光环迅即褪去。太湖水域面积24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500平方公里,周边坐落着上海、苏州和无锡等7座长三角主要城市,虽然太湖孕育了中国的一大经济奇迹,但它自身却为此付出了十分昂贵的代价——它成为中国水质最差的淡水湖之一。

但“太湖蓝藻”事件引起的震荡和反省,也推动了江苏经济的转型。借此机会,江苏推进了新一轮江苏沿海开发开放战略,加快了苏北和苏中的发展。江苏省GDP连续18年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的2009年,也强劲增长12.4%,GDP达到34061亿元,总量位列全国第二位,人均GDP按当年汇率折算超过6400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首破2万元。

那么江苏这两年转型的驱动力在哪儿呢?从数据来看,是苏中和苏北。从2007年起,苏北、苏中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已高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甚至超过较发达的苏南地区。如果说苏北是典型意义上的产业承接的话,那么苏中的发展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大项目投资了。

现在的问题是,江苏是否已培育出最新的经济模式,即“苏中模式”?一切还难以下断言。但苏中经济新的崛起之路,却值得格外关注。

从泰州的经济发展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苏南和苏中有几个不同。一是产业结构不同,传统的苏南模式是典型的两头在外,对外需的依赖性较大,处于产业中低端。苏中部分借鉴了苏南模式的长处,但加大了对新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投资,提升了工业化水平,在产业结构上更“轻”、更先进。

二是注重开发区功能的规划。不像以前苏南模式中的太湖边上到处是工厂,苏中的开发汲取了苏南发展的教训,重点发展产业集群和集聚区,这使得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更容易协调统一起来。

资料:

2009年,泰州市GDP总量达1650亿元,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9亿元,增长37.1%,列江苏省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