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粤语相声创始人黄俊英 播撒欢笑60年

2018-01-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是伴随着几代人成长的羊城笑星,也是"90后"追星族见了会上前又揽又抱的偶像.从艺60年,塑造了相士"盲公".警员"三六九".健身黄教练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舞台形象.他是粤语相声的开创人,让相声这个北方的剧种在南方的土壤上生根发芽,连已故相声大师马季听了也甘拜下风:"来广东说相声,我们说不过黄俊英."他是一位年届76岁.仍坚守在舞台上的古稀老人.翻阅他人生的大书,关于他峰回路转的从艺之路,他充满戏剧性的爱情故事,他像严师又像慈

他是伴随着几代人成长的羊城笑星,也是“90后”追星族见了会上前又揽又抱的偶像。

从艺60年,塑造了相士“盲公”、警员“三六九”、健身黄教练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舞台形象。

他是粤语相声的开创人,让相声这个北方的剧种在南方的土壤上生根发芽,连已故相声大师马季听了也甘拜下风:“来广东说相声,我们说不过黄俊英。”

他是一位年届76岁、仍坚守在舞台上的古稀老人。

翻阅他人生的大书,关于他峰回路转的从艺之路,他充满戏剧性的爱情故事,他像严师又像慈父的传艺经历,他超凡脱俗的书法,还有他挑食的“怪癖”、老顽童的幽默……有太多精彩绝伦的章节值得我们拜读。

□专题策划 谢奕娟 徐文娟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谢奕娟

1952年,黄俊英在剧团的剧照。 信息时报记者 朱元斌 实习生 徐敏 翻拍

76岁坚守舞台,永不封喉!

1952年入行,今年是羊城笑星、相声大师黄俊英从艺60周年。不像很多在年迈后便处于半隐退的艺术大师,黄俊英从艺的60周年,是完完整整、从未离开过舞台的一个甲子,是退休已经11年,年届76岁依然活跃在舞台第一线的坚持。正当徒弟们忙着在下月于友谊剧院举办他从艺60周年的专场纪念时,黄俊英却表示:“初时我不想搞,演出不是问题,节目驾轻就熟,但组织起来费钱、费力……”在他看来,没有比踏踏实实的演好节目、做好粤语相声这门艺术的传承更为实在的了。

16岁从艺,回首旧日时光,记忆力超强的黄俊英依然难忘当年的许多画面和细节。60年的艺术生涯跌宕起伏,有挥汗如雨苦练功底的打拼,有半路出家意外成名的巧合,有“文革”浩劫蹲守“牛棚”的苦难,有几十年如一日痴心于相声艺术的固守,这一切,都与一生从事笑的艺术的黄俊英对人生豁达、开朗、随遇而安的态度密不可分。

师出名门周身是“刀”

笑星出身的黄俊英有着苦难的童年。他出生在广州,6岁时因抗日的烽烟随家人辗转逃难,在老家罗定到处“蹭饭”,受尽白眼。因此黄俊英坦言,最初自己投身戏曲、加入戏班与其说是对艺术的兴趣,不如说是生活所迫,想找个可以“搵两餐”(粤语,意即混口饭吃)、出人头地的地方,而能够得到名震四方的粤剧大佬倌罗品超的垂青,拜入他名下学艺,不能不说是命运的眷顾。罗品超后来曾回忆:“培仔(黄俊英原名黄锦培)人仔细细,但手脚灵活;貌不惊人,有一对会说话的眼睛;开口说话时尤其是在我这样第一次见面的‘大人’面前,一点也不怯场。”

16岁的黄俊英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舞台生涯。虽然个头不高、样子不帅,只能做个“出也出先、死也死先”的小武生,但他深明“艺多不压身”,一天从早学到晚。“每日5点多起床吊嗓练功,7点开始翻筋斗、压腿、走圆场,练到12点,大毛巾都能拧出汗”,下午晚间演出之余,他定站在舞台侧幕偷师,把台上主角一招一式、一颦一笑记得清清楚楚,久而久之,竟成了半个行家,演员排到哪里不知道唱腔怎么唱、舞台怎么走,不敢去问大佬倌,都知道来问“小黄”。就连演出时伴奏的音乐,黄俊英也不放过,天天钻入“棚面”找乐队掌板师傅学习锣鼓。因为学得好,若干年后下乡路遇红线女、马师曾演出,还为他们充当了一回掌板师傅。

黄俊英与师傅罗品超。

回忆这段舞台生涯,黄俊英形容这对他的人生至关重要:“1952年到1958年,这是我跟着师傅罗品超学粤曲、演粤曲、打基础的阶段,全靠那六七年在粤曲上打得比较好的基础,才有了日后的发展。”黄俊英说,师傅对他的教诲令他受益终身,“从师傅身上学到最多的,是他的为人。他总是教我,未学艺,先学做人。一个青年人,不要惜力、惜身,越是有成绩,越要谦虚谨慎。”在罗品超离世前的几年光阴,他的一举一动依然让黄俊英深受震动,“那年他九十几岁去做心脏手术,在市二人民医院,我去医院看他。手术刚刚做完,我一进去,师傅第一句话,不是说手术怎么样,而是说这次我出去要进行世界巡回演出……直到最后一次生病,那时他被病痛折磨已经很痛苦了,但我们一跟他讲起艺术,唱以前他的作品给他听,他立刻眉飞色舞,整个精神都不一样了。他对艺术的那种爱好、那种执着令人不得不钦佩。”

在黄俊英从艺50周年晚会上,马季与黄俊英表演相声《学外语》。

半路出家偷师马季

黄俊英是怎么转行相声的呢?他笑着向记者转述了一个坊间传闻:据说,有一次曲艺团的团长在火车上看见黄俊英跟别人吵架,明明他没道理的,他硬是吵赢了,团长觉得他口才好,就把他吸收到曲艺团讲相声……但黄俊英坦言,事实上,过档曲艺团,一半是出于无奈(珠江粤剧团裁员,他作为还未成名的次要演员首当其冲),一半是因为运气(被曲艺团的领导看中周身是艺的本事,引荐他过档)。当时,曲艺团排演一个《万车游行》的新节目,需要表演者能唱能演,还要一人分饰多角,对于曲艺演员来说并非易事,但对于“周身刀”的黄俊英却是小菜一碟。

正是凭着《万车游行》这个红遍田间地头的精彩节目,名不见经传的黄俊英第一次登上了北京的全国大舞台,更第一次接触了改变他人生的相声艺术。“那时全国曲艺的顶尖人物都在一起同台演出,有山东快书的高元钧、京韵大鼓的骆玉笙、上海评弹的蒋月泉,全国最优秀的曲艺精英集中到一个团巡演,我才有机会接触到相声,之前只在报纸上看到过相声的台本,根本不了解相声为何物。”相声,这种融说学逗唱于一炉的表演形式迅速吸引了黄俊英的兴趣,而第一次说相声则事出偶然。“那是在1958年,我们组成表演团去到福建部队慰问。当时相声节目较受欢迎,但我们团里只有两对相声表演者,一对来自武汉、一对来自黑龙江,领导问哪个代表团可以再来一段,我和一个伴奏打扬琴的音乐家就自告奋勇,‘我们来啦’,上去用普通话说了一段返场的段子,竟然很受欢迎。”

1983年,广州相声艺术学会成立,马季(一排右四)专程前来表示祝贺时留影。

从那时起,黄俊英便开始钻研相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马季和唐杰忠等人到海南岛采风,曲艺团的领导见此机会,立刻派了黄俊英、杨达、林运洪三人前去学习。“我们有机会跟马季老师共同演出、生活了一个多月。那时候,他演《海燕》、我们演《友谊颂》。他演出的时候,我就在侧幕台偷师,看他们怎么抖包袱、怎么演,饭前饭后又不断交流,学到不少技巧。”虽然与马季是平辈,黄俊英却尊他为“老师”:“我跟他是亦师亦友,在他身上学到不少东西,他演出的风格、他的谦虚、为人。他一点都不摆架子,对我们毫无保留。以前我们很缺演出台本,我经常一见到他就问,马老师最近有什么新段子,他还没演呢,就把自己的新节目,尤其是返场的节目,超好笑的段子都说给我们听,我们如获至宝!”两人的友谊一直持续了多年,马季在黄俊英从艺50周年的时候对媒体说:“相声在广东能够流传,黄俊英功不可没。”他还专程来到广州与黄俊英一起登台,合说了一段相声《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