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死因 朱厚照是怎么死的 真的是掉进河里受惊吗?

2018-04-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弘治十五年十一月,内阁大学士刘健等言:"今冬以来因东宫进药,上廑圣虑,数日之间奏事益晚,今经两月未复前规."(<孝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三)正德二年正月,上不豫,传旨暂辍视朝.(<武宗实录>卷二十一) 正德四年二月丙子,鸿胪寺请御经筵 上曰:朕偶感微嗽,姑俟三月以闻.(<武宗实录>卷四十七)又根据<武进县志>里记载的朱厚照贴身御医吴杰的传记.上病喉甚危,按名召杰,进上清丸一服而愈,自是得幸.("病喉甚危",不知是否正德四年

弘治十五年十一月,内阁大学士刘健等言:“今冬以来因东宫进药,上廑圣虑,数日之间奏事益晚,今经两月未复前规。”(《孝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三)

正德二年正月,上不豫,传旨暂辍视朝。(《武宗实录》卷二十一) 正德四年二月丙子,鸿胪寺请御经筵 上曰:朕偶感微嗽,姑俟三月以闻。(《武宗实录》卷四十七)

又根据《武进县志》里记载的朱厚照贴身御医吴杰的传记。

上病喉甚危,按名召杰,进上清丸一服而愈,自是得幸。(“病喉甚危”,不知是否正德四年二月那一次“偶感微嗽”。)(《武进县志》) 一日,上射猎还,口出血,杰进犀角汤,愈。(突然吐血)(《武进县志》) 后以幸虎圈,虎惊伤。(《武进县志》)

薛立斋只是提到,在那年的七月,“余奉侍武庙(朱厚照)汤药”,因为实在是太辛苦了(劳役过甚),吃饭也没有办法及时(饮食失节),而且还经常惹一肚子气(更兼怒气),等到第二年春天的时候,自己就病了。(《古代的医生》)

又试马御马监,腹卒痛,杰疗之无不立愈者。(突然腹痛)(《武进县志》)

正德十年四月二十九日早,司礼太监萧敬等节该传奉圣旨:朕躬偶尔违和,暂免朝参。(《郁洲遗稿》)

科道官伏阙俟命,自辰至申,上令中官宣谕乃退。明日鸿胪寺以月望请升殿视朝,得旨:朕因气感疾,免朝。盖上托以为伏阙者罪也。(《武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二)

这次据史官记载,他好像是故意装病来怪罪科道官,在这期间他不停地跟臣下说他病了,怪大臣和言官们不问安,不体恤,只会气他。当然,你可以将这视为一次帝王级的撒娇,但事实上他是真的病了。

帝欲南巡,杰谏曰:圣躬未安,不宜远涉。帝怒,叱左右掖出。(《明外史》吴杰传)

主治太医吴杰亲口说他病没有好,不宜远行,他又气得把太医赶走,可见他患病并非虚假。

然后就到了阴谋论的起点,宿命一般的清江浦。

正德十五年九月丙寅,上至清江浦,复幸太监张阳第。踰三日,上自泛小舟渔于积水池,舟覆溺焉。左右大恐,争入水掖之而出,自是遂不豫。(《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一)

朱厚照落水之后就生病了,因为他把吴杰赶走了,所以第一时间给他看病的不是吴杰,而是一位叫卢志的太医院院判。卢志当时的诊断是这样的:

武宗南巡,不豫,召志诊视。志趣告诸大臣,言:冬得夏脉,于法不治,愿定皇储,以安国本。(《苏州府志录昆山志》)

“冬得夏脉”是《黄帝内经》里的说法,人的脉象四季不同,如果冬天诊出夏天的脉象,那就是得了不治之症。有很多人说朱厚照是因为落水才得病,根据这条记录显然不是。如果是落水后遗症,不可能立刻就诊断出绝症。只有一种可能,朱厚照落水前就已经得了重疾,只是落水后发作了而已。

不知道卢志有没有告诉朱厚照实情,但他本人应该预感到了不妙,所以到了临清后就立刻派人进京召他最信任的太医吴杰前来治病。吴杰的诊断是这样的:

至临清,急遣使召杰。及至,疾已深,遂扈归通州。时江彬握兵居左右,虑帝晏驾,己得祸,力请幸宣府。杰忧之,语近侍曰:疾亟矣,仅再还大内,倘至宣府,有不讳,吾辈宁有死所乎?(《明外史》)

朱厚照是正德十五年九月十四日落水,九月二十四日即万寿节的当天到达临清,吴杰在这里为他医治。仅仅十几天的功夫,普通的落水后遗症不可能会发展成“疾已深”,甚至让人担心他会病死。再结合卢志的诊断,两位太医都给出了绝症的报告,答案已经再明显不过了。

然后就到了正德十五年十二月。

甲午,上还京。文武百官迎于正阳桥南。是日大耀军容,俘诸从逆者及家属数千人陈辇道东西,陆完钱宁等亦皆棵体反按,以白帜标姓名于首,死者悬首于竿,亦标以白帜,凡数里不绝。 上戎服乘马,立正阳门下,阅视良久乃入。(《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四)

朱厚照带病从通州回到北京时,戎服乘马,耀武扬威,看起来似乎并无大碍。但他此时已经病得很重,不过是在勉力支撑。因为礼部此前曾拟定一个正式的献俘仪,“上可其奏,值上弗豫,弗果行”,由于他病重最终没有举行。

尽管如此,回京三天后,他还是挣扎着出郊祭天。祭天比起献俘仪更是一项辛苦的工作,于是这一仪式他也没有坚持下去。

丁酉,大祀天地于南郊。初献时,上拜,呕血于地,不能终礼,遂扶归斋宫,盖自是不复郊矣。踰宿,驾乃入御奉天殿,文武群臣行庆成礼,传旨免宴。(《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四)

在初献中,他呕血于地,仪式被迫中止。他在斋宫休息到了天明,又来到奉天殿完成了庆成礼,原本还有一个庆成宴,但他已无力完成,于是传旨免宴。

从此他就在豹房养病,这期间他胃口也不好,“上感疾以来,食饮多不当意”,脾气也很大,赶走了一个平时得宠的太监于经。

(于)经狎宠应对,时有触犯,上怒曰:此竖愚戆至是,其寘内书馆,令翰林官约束之,每日自晨至夕必常在馆,俟其知悔,出言能慎乃以闻。(《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四)

又过了十几天,他“力疾视朝”,“降手敕改兵部尚书王琼为吏部尚书”。原来的吏部尚书陆完因涉宁王案被免,按照规矩,新的吏部尚书需要经过廷推,但朱厚照却直接下手敕任命王琼,这于常规不合,一定会引起争议。朱厚照在病重时力疾视朝,降手敕,也许是为了加重这一任命的权威。王琼是朱厚照的真爱啊。

朱厚照的另一真爱杨廷和表示不服,但是朱厚照对他显然有更重要的托付。

正德十六年正月,大学士杨廷和等言,伏惟圣体违和,已踰半月,臣等犬马微诚,殊切瞻恋。昨司礼监官传谕圣意,欲令臣等拟旨博访精通医药者。(《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五) 时帝无嗣,司礼中官魏彬等至阁言:“国医力竭矣,请捐万金购之草泽。

”廷和心知所谓,不应,而微以伦序之说风之,彬等唯唯。(《明史》杨廷和传) 正德十六年三月初四,丙辰,大学士杨廷和等言:今早太监魏彬传谕圣意,谓郊祀未举,圣心深有未安。臣等闻之,以为即此一念,上通于天,天心感格,圣体便当平复。

大礼之行亦未晚也。伏望皇上强膳慎药,善加调理,上以慰圣母之心,下以答天下之望,臣等不胜幸甚。(《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七) 辛巳三月四日,魏彬張銳傳旨言:郊祀大禮未舉,朕心未安。

又言太醫院用藥無功,求草野醫人,冀萬一。公知上意有在,非求醫也。乃謂彬等曰:若有大變,公輩禍福在反掌間。彬曰:何謂禍福?公曰:我輩與聞,處之如倫敘,天下以安,內外同福,反是,公等先受禍,次及我輩矣。彬曰:聽老先生處分,彬等豈敢。(《国朝献征录》文忠楊公廷和行狀)

朱厚照分别于十六年正月中旬和三月初四,派人向杨廷和传谕,一是关于选医,二是说郊祀未举,圣心不安,《国朝献征录》则将这两件事写到了一起。

现在网上很多人拿头一件事为证,说杨廷和阻止朱厚照换太医,是想谋杀皇帝云云,显然是断章取义。朱厚照要找谁看病为什么要通过内阁,只要他点头,豹房里有的是人可以为他做这件事。而他专门派人向杨廷和传这么一句话,很简单,就是为了要告诉杨廷和,“国医力竭”,“太医院用药无功”。换句话说,就是告诉杨廷和,他的病,太医都治不好了,要死了,让杨廷和趁早考虑他的身后事。

他的身后事就是继承人的问题,杨廷和一听就明白他的意思,“公知上意有在,非求醫也”,然后用伦叙之说警告魏彬,也是希望他向皇帝传达“伦叙”之意,一切按基本法来。而三月四日的“郊祀未举,朕心未安”,显然也是一句暗语,与继承人未定有关,不是真的关心郊祀。

在朱厚照去世前五天,他下诏让兴王世子朱厚熜预袭王位。

辛酉,先是今追尊恭穆献皇帝之薨也,上命今上皇帝以嗣子暂管府事,仍给餋赡米三千石。至是今章圣皇太后奏岁时庆贺祭祀,嗣子以常服行礼非便,请预袭封为王。诏复许之。旧例亲王薨子未封者止给养赡米二百,袭封必俟释服,此皆上特恩也。(《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七)

很有可能,这是朱厚照本人通过与杨廷和沟通后,默认的继承人,所以才特旨让他先袭王位,为将来可能的即位做准备。

朱厚照驾崩后,杨廷和听到消息第一时间就确定了皇位继承人,让太监去向太后请旨,还特别交待不要说错了,是兴王长子,很显然他早就预定好了继承人。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拟廷试策问,付陈文书严呈上。未久,陈复持回,仓皇言驾崩矣。予闻之惊悸失措,私念危急時,天下事须吾輩当之,惊悸何为?即语陈曰:请众太监启太后取兴长子來继承大统,莫错说了话。(《杨文忠三录》)

把史料疏理一遍就清楚了,朱厚照身体素质并不太好,不幸罹患绝症,医治无效死亡,跟谋杀什么的毫无关系。杨廷和非但不是谋杀嫌疑人,反而是帮助他选定继承人的有功之臣。

也许有人又要说朱厚照身体这么差,怎么可能上马打仗、巡边、斗老虎等。从以上记录也可得知,朱厚照是十分要强的性格,即使病得很重也要强撑,又怎么会因为一时疾病就放弃他最热爱的活动呢?而且从他的主要症状来看,吐血,腹痛,一生气就生病,很有可能是脾胃或肝脏的疾病。这类疾病多是慢性病,不发作时并不影响日常生活,照样生龙活虎,严重发作起来就病来如山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