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婷真相 哈弗女孩刘亦婷 追寻真相 哈佛女孩刘亦婷 究竟靠什么进入哈佛

2017-12-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由ETS主持的学术水平测验考试被多数大学用做比较不同地区.不同高中.不同评分制度的标准.而且SAT是美国大学所能够得到的.惟一可以比较来自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学生成绩的标准,所以它对录取与否的作用非常之大.这样一个重要的考试,刘亦婷并没有参加.可以说,这是刘亦婷在申请中的一个很大的劣势.托福成绩仅达到基本标准托福成绩对于美国大学来说作用不大,旨在消除校方对你语言交流能力的一些疑问.你只要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了.比如刘亦婷的640分就是一个标准.学校成绩申请作用有限至于G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由ETS主持的学术水平测验考试被多数大学用做比较不同地区、不同高中、不同评分制度的标准。而且SAT是美国大学所能够得到的、惟一可以比较来自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学生成绩的标准,所以它对录取与否的作用非常之大。

这样一个重要的考试,刘亦婷并没有参加。可以说,这是刘亦婷在申请中的一个很大的劣势。

托福成绩仅达到基本标准

托福成绩对于美国大学来说作用不大,旨在消除校方对你语言交流能力的一些疑问。你只要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了。比如刘亦婷的640分就是一个标准。

学校成绩申请作用有限

至于GPA,对于高中生申请者来说作用有限。主要原因是各学校成绩判分松紧不同,很难将此作为学生横向比较的依据,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就是明确表示GPA不重要而学习物理的动机和兴趣才最重要。

课外活动成绩不突出

对于美国大学来说,课外活动很重要,美国各学校把课外活动作为帮助学生增长才干、适应社会人生的重要措施,经常进行考核。有些名牌大学甚至将考生课外活动表现作为总评分的25%%。各大学竞相录取学科成绩优良而课外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

那么,刘亦婷参加课外活动情况如何呢?她在日记中写道:

我计算过我们每天在教室里学习的时间有9个多小时。我们每天有一大半时间泡在书本里。我曾试过每天抽出半小时打乒乓球,结果感到时间一下不够了,常要做到晚自习结束,根本没时间复习预习。

试问,一个连打乒乓球的时间都没有的学生,能够指望她在课外活动方面有什么杰出表现吗?

国际竞赛成绩竞争力不够

按照一些留学专家的观点,竞赛的成绩除了国际竞赛外,其他的基本上不会有什么用处。中国每年会诞生数十个国际竞赛的奖牌获得者,在这点上,刘亦婷的竞争力明显不够。

个人艺术特长明显欠缺

申请人的艺术作品,可以由大学的教师进行评价,并决定是否在评审录取时对申请人的特长进行特殊考虑。这方面刘亦婷明显欠缺。

个人陈述十分空洞

刘亦婷写的个人陈述,比较空洞,思考方法也有比较明显的错误。

专家推荐信打动了哈佛

一些留学咨询专家也认为,能够找到和申请者有关的名人推荐作用极大,甚至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这个环节可以说是刘亦婷最能打动招生委员会的地方。

刘亦婷的推荐人是拉瑞·席慕思。在《哈佛女孩刘亦婷》那本书中,作者以异常仰慕的文字介绍了这位传奇人物。

拉瑞早年毕业于美国着名的‘常春藤联校之一的达特茅茨学院法学院。凭借着过人的才华和勤奋,很快在美国法律界初露头角。他不但是一位出色的律师,还是美国全国律师协会中国法委员会主席,同时也是世界第六大律师事务所‘格信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老板之一。

我想,看了拉瑞先生的经历后,任何一个中国申请者都会羡慕刘亦婷的运气。因为以这个人的资历推荐刘亦婷,在其他条件平平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被录取。更何况,拉瑞先生与一些美国名校有着一定的人脉关系,就在他推荐刘亦婷之前,他已经推荐了两个中国学生,这两个学生的申请都获得了成功。

面谈的过程并不公正

面谈很重要。起码哈佛大学是这样对外宣称的。不过,就是这么重要的面谈,哈佛大学招生委员会很潦草地进行了。可以说对刘亦婷的面谈极大地违反了哈佛大学招生委员会一贯标榜的客观、公正原则。

而让哈佛大学招生委员会始料不及的是,曝光这件事的恰恰是受益者自己刘亦婷的家人。在《哈佛女孩刘亦婷》那本书中我们可以完整看到事情的经过。

2月初的一天,哈佛招生办突然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很抱歉地通知婷儿说,他们无法在成都找到一个能做面谈的哈佛毕业生,并问婷儿是否可以到上海或北京去面谈,并要求婷儿补充一份能让招生委员会了解她学业水平的论文。

这个邮件让我们又惊又喜,看来,婷儿已经在初步筛选中引起了哈佛招生办的兴趣!我们马上把这个邮件转发给拉瑞,他立即行动起来,帮助婷儿查找在中国西南地区工作的哈佛毕业生。

我们也到处托亲拜友,希望在较近的城市找到一个哈佛毕业生当面谈人。很快,拉瑞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我找到了一个哈佛毕业生……

拉瑞找到的这位哈佛毕业生,竟然就在成都!他就是做新闻文化工作的乔。

面谈人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考官,对他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客观、公正。请读者注意,确定这位面谈人的关键人物并非哈佛招生委员会,而是刘亦婷的推荐人拉瑞。

我们仅从常识上就能推断:由推荐人为自己的推荐对象寻找考官在程序上是不合法的。

接下来我们看到,拉瑞不仅为刘亦婷跑前跑后找到这个考官,还亲自征询这个人的意见,并迅速地把他的情况和通地址告诉了哈佛招生办,哈佛招生办也以最快的速度给他寄去了面谈所需要的一切材料。哈佛招生委员会真是给足了拉瑞面子。

看着拉瑞忙前忙后的一幕,我们是不是有理由怀疑:这个哈佛毕业生乔对刘亦婷进行的面试将毫无客观性可言。

推荐人的声望让哈佛选择她

刘亦婷选择了11所大学,这11所大学里有二流的大学也有一流的大学,因为要拉开档次。如果以通知书为准的话,最终有4所大学录取了刘亦婷,也就说,有7所大学拒绝了刘亦婷。

有的读者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刘亦婷能被排名第一的哈佛录取,而被排名靠后的二流甚至三流学校拒绝了呢?

刘亦婷被哈佛录取,起关键作用的便是她的推荐人拉瑞。拉瑞在哈佛有比较好的人脉关系。或者说,在哈佛招生委员会那里有着很高的声望。

而那些二三流的美国大学,可能与拉瑞一点都不熟悉。也就是说,拉瑞的推荐在他们那里没有一点作用。而刘亦婷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乏善可陈,根本就让他们提不起兴趣。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刘亦婷的推荐人拉瑞的努力下,刘亦婷在没有骄人经历,其他方面都乏善可陈的情况下被哈佛等大学录取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她走入哈佛的最大原因就是她结识了拉瑞这个推荐人,而这个推荐人又是这样的有能量、如此地热心助人。 疑问与解答

拉瑞为什么会推荐刘亦婷

拉瑞为什么会推荐刘亦婷,是因为她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吗?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这个说法不大可信,拉瑞毕竟与刘亦婷接触时间短暂,而且又有文化上的隔膜,仅凭数面之缘就做出这样的判断未免草率。

一个专家给我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角度。他说,一个中国人如果满口社会责任,中美友好,为人类作贡献,如果他没有实际行动,在中国人看来,多半会有唱高调之嫌。但是,如果你在老外面前说这些,他们立刻会肃然起敬,惊讶于为什么这么小的年纪就懂得这些,而且还能满脸真诚地表达出来。

我仔细翻看了《哈佛女孩刘亦婷》那本书,发现了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刘亦婷在读中学时作为成都外国语学校的代表访问美国,那么,她究竟是如何脱颖而出,被最终选中的呢?

对这个问题,刘亦婷在书中有着绘声绘色的解答。

爸爸用惯有的沉稳语调说:‘我想,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比人们想像的更为深远。

就这样,我利用睡前的时间,跟父母一起详尽地讨论了可谈的话题:

中美两国有不少值得回忆的史实。

中美两国人民过去就存在着友谊,将来更需要友谊。

美国人搞现代化有不少经验,中国正需要行之有效的经验。

这一下,我真正理清了自己的思路,知道该跟这位友好的美国律师谈些什么了。

看完这段谈话,我能感觉到,用这段话来对付拉瑞这个对中国国情知之甚少的老头儿,肯定会有极大的杀伤力。

对于自己的表现,刘亦婷也不无得意,她喜滋滋地追忆了那次与拉瑞面谈的经历:

后来,拉瑞告诉我,他那天面谈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觉得我很特别,马上引起了他的注意。

对这个事情,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加以考虑,那就是父母和孩子联手准备台词应对面试,这是否有不公平竞争的嫌疑呢?是否有作弊的嫌疑呢?这样的面试能反映出面试者真实的水平吗?刘亦婷敢不敢告诉拉瑞,她面试时所说的话是前一天晚上一家人密谋的结果呢?我相信她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否则她根本不会得到拉瑞的赏识。

刘亦婷终于如愿来到美国进行访问,而且还在拉瑞的安排下,应邀参加了一个电视访谈节目。其间,有一个片断异常的精彩。

访谈快结束的时候,主持人向我们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将来计划干什么?是否想到美国上大学?

我的同伴们都说将来希望能到美国上大学。

当主持人问到我的时候,我平静地回答:‘我不准备到美国上大学。因为我认为一个人应该先学好自己国家的文化,然后再去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我计划将来搞经济工作。不过,我想做经济工作并不是因为自己想挣很多钱,而是因为我的祖国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比如说,在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孩子因为没有钱而不能上学,我希望自己将来有能力帮助他们。

当时我还不知道,泰勒先生的大女儿瑞切尔,在电视机前被我的回答感动得流下了热泪。我回到她家的时候,她激动地拥抱着我说:‘中国青年太了不起了!在我们这儿的孩子们只知道吃巧克力冰淇淋的年龄,你们却在思考自己国家的问题,思考自己对人类的责任……

对这次访谈成功最感到兴奋的,大概还是拉瑞。C-SPAN的主持人刚说‘再见,拉瑞就在直播间外站起来大声欢呼着:‘太棒了!太棒了!我为我的选择感到骄傲!拉瑞不仅为他选择的中国中学生而骄傲,更为他选择了中美人民友好的事业而自豪。

如今,六七年时间过去了,刘亦婷已经从哈佛毕业并走上了工作岗位。我们在《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这本书中了解到,刘亦婷的确从事了经济工作,工作单位是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刘亦婷为什么没有选择到中国去帮助那里的穷人,而是选择了美国的这家咨询公司,难道她进入这家公司是曲线救国,间接地帮助中国的穷人?

我不知道拉瑞是不是还能记起刘亦婷几年前说的那些豪言壮语……

好了,下面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拉瑞为什么会推荐刘亦婷?

我想,拉瑞推荐刘亦婷,一方面原因可能是非理性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文化差异的问题。

抓住机遇

蜀中无大将 亦婷当先锋

在多元化的办学思路下,哈佛等大学每年都会给中国内地一定的奖学金名额,以鼓励内地的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

所以说,当时跟刘亦婷竞争的是多数还处在懵懂无知状态下的中国内地的中学生。1998年的时候,国内高中生到海外留学刚刚兴起,拿奖学金到美国读书这种事大家想都没有想过。而刘亦婷却在拉瑞先生的指引下在高中时便走上了留学之路。这正是刘亦婷的机遇或者说运气所在。

不过刘亦婷的家长似乎不知道这个事实,在《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中,刘亦婷的家长不无自豪地写道:拉瑞只推荐婷儿申请名牌大学,而名牌大学即使在美国,也是供不应求的。竞争的主要对手将是那些早就在摩拳擦掌的美国优秀中学生。

在中国当时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刘亦婷的脱颖而出便有蜀中无大将,亦婷当先锋的味道了。不过,她的直线思维的家长却并不认为自己孩子的成功来自幸运与偶然,他们认为自己的女儿就如同成都起飞的波音747,会按照精心设计的航线,精确而准时地降落在美国。

可是我知道,刘亦婷降落美国,不过是一出颇具黑色幽默色彩的好戏而已。

事件评析

揭露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

教育界的假冒伪劣产品太多了,过去,这些假冒伪劣产品主要集中在假文凭,假学历,假论文上,现在,则主要集中在‘假的教育理论、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上。刚刚出版《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一书的作者萧愚,不无愤懑地向记者说了上述这番话。

萧愚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某电视传媒的总编辑和CCTV《实话实说》栏目的策划,近年来他广泛涉猎于普通教育和英语教育等领域,着述颇丰。萧愚认为,一些作者和出版者在利益的驱动下,炮制出一批跟伪科学十分类似的教育理论、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足以对读者造成误导。

但是,由于教育专家们的集体失语,使得这些假冒伪劣的教育产品得以大行其道,甚至被许多家长奉为教育孩子的圭臬。比如,近些年风光一时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现象,便是教育界这种怪现状的典型反映。

萧愚认为,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培养模式完全是反素质教育的,或者可以说是一种伪素质教育,《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也根本不是其家长标榜的素质培养纪实,而完完全全是一本典型的家庭应试教育培养纪实。其家长于今年推出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也充满了以偏概全、自我表扬、牵强附会、按图索骥、堆砌神坛等诸多问题。萧愚认为,刘亦婷的学习方法不仅根本谈不上先进,而且是完完全全落后和过时的。

萧愚在《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一书中仔细剖析了刘亦婷进入哈佛的真相,他认为,刘亦婷根本不是靠什么全面的综合素质进入哈佛的,而是充分利用了哈佛大学乃至全美大学在招收中国学生时存在的制度方面的漏洞和缺陷。萧愚认为,中国的家长们如果能够看清楚刘亦婷进入哈佛的真正原因,也许会更加理性地看待刘亦婷的培养方法以及其家长的教育理念。

萧愚称,除了哈佛女孩刘亦婷这一现象本身值得深思外,另外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情是国内诸多教育专家对于这一现象的态度。哈佛女孩神话诞生已经四年有余,国内教育专家除了北师大教授赵忠心、新东方学校徐小平等少数人之外,却大多处于失语状态。这种集体失语的直接后果是,千百万家长被这个神话愚弄了达四年之久。萧愚认为,正是国内教育专家守望者职责的缺失,使得教育这个领域如今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假冒伪劣产品。

萧愚希望,以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的揭示为契机,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教育打假的行列中来,也希望众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有大智慧,不能人云亦云,偏听偏信,或者盲目模仿,接受庸医开出的药方。

正是由于美国大学漏洞多多,一些在国内连普通大学都考不进去,根本就没有什么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学生,竟也能够堂而皇之地进入美国名校。因为他们只要将自己包装成具有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申请者就可以了。可以说,如果你不擅长包装,即使你真的具有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你也未见得能进入美国大学。

那么,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这些学生的家长都模仿刘亦婷的家长去写什么哈佛男孩、MIT女孩、耶鲁boy、普林斯顿girl,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受欢迎。可与这些素质教育纪实炮制者的名利双收相对应的,是不明就里的家长被愚弄,是无辜可怜的孩子们被误导、被伤害。所以我一直认为,帮助这些家长和学生弄明白男孩女孩们进入美国名校的真相,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

既然一些中国学生可以利用美国大学招生制度的漏洞堂而皇之地进入美国名校,那么,我们是不是有理由怀疑,刘亦婷进入哈佛的关键因素,并不是其家长标榜的什么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而是抓住了美国大学在中国招生的漏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