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善学被指喜欢在礼品上标注送礼者名字后运回家

2018-04-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的名字,就是个很好的自我介绍.几段工作经历,都对"善学"这个名字做了很好的诠释,这不仅表现在他颇有见地的文章中,也表现在他对政策的精准把握

他的名字,就是个很好的自我介绍。

几段工作经历,都对“善学”这个名字做了很好的诠释,这不仅表现在他颇有见地的文章中,也表现在他对政策的精准把握,以及累积政绩的路径选择上。他以“聪明”在官场闻名。

他所做的事,往往在获得官方认可的同时,在民间激起巨大争议。多位与他打过交道的受访官员说,此人做事有时候过于“眼睛向上,导致上下失衡”。

他是杜善学,58岁,山西省省委常委、副省长。在8位落马的山西省部级官员中,他是最为“沉默”的一个,除了间或传出的自残的传闻外,媒体上有关他的信息依然寥寥。

升迁里的文章

浓眉、厚唇,天庭饱满,杜善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长得有福气。他总是面带微笑,露出上面一排洁白的牙齿,让人感觉很亲切。

1978年3月,杜善学从运城老家来到太原,开始自己在山西财经学院的4年求学路,专业是会计。这一年,杜善学22岁。

上大学之前,他已在临猗县财政局工作了两年。他在大学选择了会计专业,也与此有关。

这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学生们对知识充满了渴求。杜善学悟性很高,加上此前两年的工作经历,让他在学习中更容易融会贯通。大学四年,他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毕业后,杜善学被分配到山西省财政金融贸易委员会工作。这是山西省宏观经济的管理部门,发改委的前身。在这里,杜善学展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一身的机灵劲儿,被同事们称为“眼里有活的小伙子”。他的一些同事当时就认为,这个有着亲切笑容、专业知识扎实又头脑灵活的小伙子,日后定会有发展。

1983年6月,杜善学迎来了自己第一次工作变动,被调至山西省政府办公厅第三办公室,负责为省政府领导起草文件。在很多人看来,这表明杜善学已经得到领导的关注。

在此期间,他结合十二大的精神和山西的情况,写了一篇《管理预算外资金探讨》的文章,发表在山西财经学院的学报上。文章依据十二大“全国一盘棋”的财政理念,提出要对预算外资金进行管理,但同时又要避免“一统就死”的老路子。他提出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并提出了几条具体的建议。

这篇文章,是杜善学第一次在政策性论文上小试牛刀,充分展现了其对政策的敏感,以及利用自己的专业联系实际的能力。在以后的从政生涯中,他多次展现了这方面的能力,并收获颇丰。

1985年3月,杜善学调任尚在筹备阶段的山西省经济开发投资公司,任副总经理。这是一家山西省财政厅下属的企业,主要从事信托、证券等业务。4年后,这家公司更名为山西省信托投资公司,是该省唯一的地方金融控股集团。

从此,杜善学正式进入山西省财政厅系统,直到18年后赴任长治。在这期间,他用了8年时间,从副处升至副厅。升任财政厅副厅长时,他只有37岁。

从26岁大学毕业到官拜副厅,杜善学用了11年时间。在这期间,他跨越了副科、正科、副处、正处、副厅5个级别,每升一个级别的平均等待时间只有2.2年。

他多年前表现出的善于抓政策并与实际相联系的特点,在他的升迁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每逢中央重大的政策出台,他都会有一篇紧扣政策脉搏的论文问世,这让他保持着比其他官员更高的曝光度。有人分析,这一行为模式,与他日后热衷的城市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容易被外界尤其是领导看到。

这个手法颇为奏效,在先后主政长治和吕梁之后,杜善学得到了进一步升迁,进入了山西省委班子,成为省委秘书长,仅一年后又升任副省长。

大树进城

2003年2月,杜善学离开工作了18年的财政厅,前往长治,1个月后任该市市长。他在这个人文之风甚浓的城市待了近8年,其中前5年是市长,后3年是书记。

对杜善学来说,这是一次跨度很大的职位调整:从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条”的岗位,到了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块”的岗位。对于一个从相对封闭的财政领域走出的官员来说,这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于是,他选择了一个切入难度不大又容易见效的领域:城市建设。

长治市城建系统的一位处级官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杜善学选择城建作为突破口的聪明之处在于:有吕日周重视城建的底子,切入起来不会太难;在一“煤”独秀的山西省,以煤来谋取GDP增长的路子已没有新意,而城建的思路独此一家,更容易引发各方关注;而环境的改善,又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从而为经济发展独辟了一条蹊径。而对杜善学来说,这则是一条政绩积累的捷径。

杜善学赴任长治时,该市刚刚送走了上一任市委书记吕日周。这个颇具争议色彩的主政者,给长治流下了太多的个人烙印。继任者要想在这座城市立足,必须有更好的角度和更大的力度。

2005年,杜善学在《经济问题》上撰文《用实力构建“魅力城市”的和谐与发展》,正式提出了“绿色长治”的目标。他将这一目标放在“中部崛起”和“循环经济”两个大背景下进行论述,让这一目标看起来更像是大势所趋——将自己要做的事情与国家的发展战略联系起来,也是杜善学谋求正当性的一种惯用手法。

此后,“绿色长治”成为杜善学着力经营的一个方向。它达到高潮的标志,是2008年10万棵大树进城。这些以国槐、杨柳和法桐为主的大树,胸径都在10厘米以上,价格每棵在500元上下。这些树栽下去之后,长治在一夜之间变得“绿树成荫”。

在2010年的一篇文章里,杜善学曾经为大树进城算过一笔账:从2006年至2010年,长治市在绿化方面筹集了18.7亿元,其中政府投资16.6亿元,其余来自煤炭企业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这笔投入,在长治市节节升高的财政背景下,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并不高,还不到5%。但长治市教育系统的一位官员提醒记者注意:到2013年,长治市教育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还不到4亿元。

杜善学种树,对一些特殊路段会有特殊的关照,比如在广场、市区的主要街道以及领导视察时常走的路线,他都要求在品种和规格上向高标准看齐。

“我市对外展示形象的主要窗口,种植时既要考虑品种、规格、数量,更要注重整体景观效果,尤其是广场所种树木要彰显出珍贵,彰显出气势。”

杜善学似乎对城市的“气势”有特殊的偏好。他说,自己希望通过大树进城,达到“连片成林、举目皆树、震撼人心”的效果。在这个问题上,他还说过“整齐划一”“气势恢宏”等体现视觉震撼力的词。曾有专家把这些词串在一起分析,得出了杜善学爱面子工程多过脚踏实地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