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2018-02-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要]梁漱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其一生始终试图解决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认为中华民族不振的原因在于文化失调,并且解决问题之根本在于乡村,主张以儒家人生精神为根本,融合西方科学技术与团体精神,重构新文化,以农业振兴带动工业发展,进而实现民族自救.并且,梁漱溟还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他一直通过实验来伸张自己的理论和主张.关键词:梁漱溟文化失调乡村建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建设研究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京金陵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为代

【摘要】梁漱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其一生始终试图解决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认为中华民族不振的原因在于文化失调,并且解决问题之根本在于乡村,主张以儒家人生精神为根本,融合西方科学技术与团体精神,重构新文化,以农业振兴带动工业发展,进而实现民族自救。并且,梁漱溟还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他一直通过实验来伸张自己的理论和主张。

关键词:梁漱溟文化失调乡村建设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建设研究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京金陵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的“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经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运动。

其中,梁漱溟于1931年到1937年间在山东邹平进行了长达7年的乡村建设运动,一度成为全国乡村建设的中心之一。

梁漱溟一生始终试图解决两个问题: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及中国何处去)。以此出发,他研究了中西文化,提出了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认为人类最终会走上中国“向内求索”的精神道路上。

同时,梁漱溟也认为,中国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文化失调”的问题,要拯救中国就应该再造新文化,而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于乡村,因此,拯救中国就应该从乡村建设开始。

一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实践的背景

首先是梁漱溟自身的理论背景。梁漱溟一生经历了三次明显的思想转变,从最初的功利主义,到青年时期的佛家思想,再到成熟时期的儒家思想,这三次思想的转变构成了梁漱溟乡村实践的理论背景。年少时,梁漱溟对社会对国家的强盛充满激情,受父亲梁济以及新式教育影响,逐渐形成了以“于人于社会是否有好处及好处之大小”为评价标准的功利主义。但随着社会动荡使梁漱溟认识到个人力量的单薄以及父亲梁济的自杀,梁漱溟转入佛家思想,想通过消极避世以得到解脱。但是,佛家思想并没有使他得到真正解脱,反而愈加体会到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只有儒家的入世思想才能有助于国家强盛,于是最终转入儒家,并积极发扬孔孟实践品格,从事乡村建设运动。

其次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中国政治、经济濒临破产,传统文化遭受质疑,传统文化意识开始衰变,这便是当时乡村建设运动的时代背景。首先是政治上,在内外势力的冲击下,清政府逐渐瓦解,新的统一的政府迟迟未能建立,各种势力之间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随着混战而来的横征暴敛和苛捐杂税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化。经济上,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大恐慌波及中国,帝国主义为转嫁危机,通过各种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产品,农民不得不廉价出卖自己的农产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经济的破产。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物质文明的强力冲击下更是面目全非,大部分中国人开始厌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梁漱溟吸收了西方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