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段苏权 战功赫赫的丁盛少将为什么被华国锋开除党籍?

2018-02-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丁盛的遭遇令许多老干部为之不平,更有人为之奔走呼吁,虽然收效甚微,却让丁盛深受感动,得到莫大宽慰.这些人几乎都是已离休的无权者,因而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尽管可能反映民意,却未必能引起重视.而一些当权者,则对此事采取了极为谨慎甚至冷漠的态度.特别是有几位丁盛当年的部属,在丁盛申诉的后期都位居要津,他们对丁盛的基本情况应该是了解的,也应该看到丁盛的申诉材料.他们确实无权为丁盛彻底平反,但也绝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然而,可能是为了避嫌,他们都采取了回避态度.不知这是否也是中国特色?尾 声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

丁盛的遭遇令许多老干部为之不平,更有人为之奔走呼吁,虽然收效甚微,却让丁盛深受感动,得到莫大宽慰。这些人几乎都是已离休的无权者,因而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尽管可能反映民意,却未必能引起重视。而一些当权者,则对此事采取了极为谨慎甚至冷漠的态度。

特别是有几位丁盛当年的部属,在丁盛申诉的后期都位居要津,他们对丁盛的基本情况应该是了解的,也应该看到丁盛的申诉材料。他们确实无权为丁盛彻底平反,但也绝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然而,可能是为了避嫌,他们都采取了回避态度。不知这是否也是中国特色?

尾 声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提倡“人死了,开个追悼会”。丁盛是个有公民权的人,一生又出生入死、竭智尽忠,为共产党打江山,自然应该为他开个追悼会。经过请示,有关方面答覆:主要由亲属办理。既开追悼会,就得发讣告,布置灵堂。

讣告和灵堂的横幅该如何称呼丁盛?亲属按惯例拟写“丁盛同志”,不料,过去对丁盛的申诉或者没有反应,或者反应慢得出奇的有关方面,这次却反应奇快:不能称同志!为什么?没作解释。那么,丁盛是1955年授衔的少将,“决定书”并没宣布剥夺他的军衔,可否称为将军?也不行!

丁盛是1930年的红军,他出事之后南京军区只是宣布“命令”他“退出现役”,并没说开除军籍,称老红军总可以吧?答覆还是不行!

丁盛的妻子儿女们一起商议该怎么办,大家都犯难了,总不能就叫丁盛吧?

我被邀请参加了他们的家庭会议。我搜索枯肠,提了个意见:中国有尊老传统,老作家巴金、冰心,他们晚年大家都尊称为巴金老人、冰心老人,一位着名女歌手唱的一首歌中,也称邓小平为老人,我看就叫“丁盛老人”吧!大家议了一阵子,虽然觉得不太理想,最后还是都同意了。

不少人认为有关方面的决定太不近人情。有些不知内情的人,以为“老人”的称呼也是官方定的,以鄙夷、揶揄的口气说:“哼!真想得出,来个‘丁盛老人’!”我听到后赶紧声明,这是我的建议。对方马上换了口气:“你还真能发明创造呀!”我只能苦笑。

1999年10月7日,“丁盛老人”的告别仪式在黄花岗殡仪馆大厅举行。几百人挤满了大厅。参加者都是自发来的,不少人来自外地。没有在职的领导干部到场。灵堂四周摆满了花圈,花圈飘带上写的对丁盛的称呼因吊唁者的身份而异:同志、将军、老首长、司令员……,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丁盛老人”。

“凡犯了错误的必须改正。如不改正,越陷越深,到头来还得改正,威信损失就太大了。及早改正,威信只会比以前更高。”这是毛泽东於1967年5月对广州军区和湖南省军区两个反映“支左”情况报告的批示。毛泽东当时主要是批评这两个单位对“造反派”支持不力,要求军队改变观念,跟上形势,真心支“左”。

毛泽东的批示是不对的,“造反派”是什么货色?他们已经以自己的行动为自己作了结论,毛泽东在作批示后仅一年多时间,便也公开表示不再支持“造反派”了。但是,此话的一般道理还是对的。用於对丁盛问题的处理也很贴切,有针对性。所以,我用此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将军在朝阳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丁盛带一个团由冀中挺进东北,部队改编后任冀察热辽军区第十八军分区司令员,主要任务是开辟扩大热东革命根据地。丁盛带领部队,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斗的胜利。

十八军分区机关驻地在建昌县要路沟,建昌县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地点。1946年初,丁盛曾两次率攻打建昌县城,都因力量不足未克。但他决心拔掉敌人安在热东腹地的这颗“钉子”。又于1946年10月14日第三次率部攻打建昌。战前做了周密部署,请热河省军区司令员段苏权协同指挥,由野战十三旅助攻打援,县支队等地方武装配合作战,形成了4倍于敌的强大优势。

战斗打响后,丁盛把指挥所移到县城西边轿顶山上,在前线指挥,使全体指战员信心倍增。经过16个小时激战,终于攻克了建昌。此役共击毙敌县长丁瑞臣及部下400余名,俘国民党东北保安队第四支队副司令员罗兴光及部下717名,缴获轻重机枪6挺,炮9门,步枪

1300多支。

建昌解放不久,国民党反动派便纠集了九十三军暂二十师,工兵十二团,伪保安警察8县联防及保安第三师等部,进行疯狂反扑。丁盛率部一面与敌周旋,避免不利决战;一面加紧侦察密切监视敌军动向,寻找歼敌时机。

1946年11月9日,敌九十三军二十师三团三营和搜索连从凌源出发,经刀尔登进入老达杖子和要路沟,企图围剿我热东地区党政军机关。丁盛见敌人孤军深入,立即抓住战机,命令独立团由建昌县火速前进,歼灭敌军。独立团在团长田长江率领下,急行军50多公里,

赶到了要路沟,于12日21时形成了对敌人的包围。

战斗打响后,全体指战员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经11个小时激战,击毙100多名,俘虏200多名,缴获一批军用物资,全歼来犯之敌。这次战斗创造了军分区首次全歼敌正规军的新记录,一次就完成了上级部署3个月的歼敌任务,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延安广播电台当时

曾报道了这次战斗的消息,中央军委还给予了嘉奖。

1946年的军事斗争,巩固、扩大了热东、热辽地区根据地,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取得了重要成绩。

热东军分区仅在1946年一年,即作战474次,攻克了建昌县城和波罗赤、要路沟等重镇30余处,毙敌1138人,伤敌1076人,俘敌1998人。缴获步枪1570支,短枪191支,轻机枪40挺,重机枪6挺,冲锋枪24支,六○炮3门,迫击炮3门,掷弹筒8具,步骑枪弹22万发,各种炮弹741发,手榴弹1900余枚,电台2部,汽车2辆,战马147匹。

1947年3月初,为配合东北解放军三下江南,丁盛所部到北宁线进行“破交”,切断了敌人的运输线。4月12日,他们在没有炮兵和炸药的情况下,仅凭重机枪和步枪的火力掩护,用木梯攀登办法,攻破了位于朝阳县南部、敌人号称“铁打的松树嘴子”据点。

全歼守敌警察大队100多名,地主及反动教会武装300多名。5月1日,该部奉命配合主力部队攻打凌源,以迎接韩梅村将军起义。他们一昼夜急行军50公里赶赴凌东打援堵击,使叶柏寿之敌未敢轻举妄动。

攻占凌源后,丁盛又率部到承德、隆化之间阻击承德来援之敌,在军区统一指挥下袭击叶(柏寿)赤(峰)线逃敌。在三十家子击溃敌九十三军二十师两个营。部队经短期休整后,又第二次参加攻克凌源的战斗,继而东进,阻敌于金岭寺,保证了主力部队攻克北票。所部独立团在此战中荣获军区授予的“英勇顽强”锦旗一面。

1947年7月,十八军分区主力部队在凌源改编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二十四师,丁盛任师长。9月14日,丁盛率领二十四师首战兴城梨树沟门。在包围与反包围的错综复杂战况下,他指挥部队迅速抢占了各个制高点,利用有利地形猛烈攻击敌军。

经9个小时激战,将敌暂编五十师两个团大部歼灭,共毙敌348名,俘虏599名。同年9月15日晨,丁盛所部在纵队统一指挥下急速北上,在锦西杨家杖子配合友军消灭了敌暂编二十三师,毙敌97名,俘虏633名。

敌人不甘心失败,从锦州调集四十九军的七十九和一○五两个师,于19日进至杨家杖子,又被八纵队包围。丁盛所部22日13时投入战斗,不到两个小时就夺取了杨家杖子、毛家屯和东山上的4个主要外围阵地,随即向敌纵深发展,配合友邻部队实行总攻,将敌军大部歼灭,该师又毙敌236名,俘虏1239名,受到纵队首长表彰。

10月11日,丁盛率部抵达锦州外围,所部3个团连夜袭击白庙子、王胡台、孙家沟等敌人阵地,控制了锦州飞机场西面各制高点,给守城之敌造成很大的威胁,使敌不敢轻出,从而有力地掩护友军的破路战。此次夜袭共毙敌150名,俘虏297名。

尤其是七十团在白庙子战斗中动作迅速隐蔽,敢于大胆放弃原定计划,成为机动专行的一个典范战例。热河《群众日报》为此发表了一篇题为《学习白庙子战斗》的社论。10月17日,丁盛率部转至朝阳东南巴图营子一带截击朝阳溃敌,在七道岭一带捕歼逃敌431名。11月1日,八纵队又参加了义县西南九关台门与敌两个师的大战。丁盛所部奉命涉渡大凌河,阻敌退路,又毙敌515名,俘虏63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