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其的科普名著 高士其的科普创作思想

2017-09-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20世纪30年代,"科学大众化运动"为科普作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他们"为我国无机会求得科学知识之多数人民,而非一部分特殊阶级"普及科学知识.科学家已开始强调向普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与"五四"时期不同,科学运动不只是停留在上层士绅阶级,而是注意与普通民众的运动关联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科普读物成了大众认识科学的重要媒介.科普作家"编写科学小丛书.小画报等,以极廉价格售予社会."正是在"科学大

        20世纪30年代,"科学大众化运动"为科普作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他们"为我国无机会求得科学知识之多数人民,而非一部分特殊阶级"普及科学知识。科学家已开始强调向普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与"五四"时期不同,科学运动不只是停留在上层士绅阶级,而是注意与普通民众的运动关联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科普读物成了大众认识科学的重要媒介。科普作家"编写科学小丛书、小画报等,以极廉价格售予社会。

"正是在"科学大 众化运动"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拿起笔,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向大众普及开来。他们中间包括周建人、贾祖璋、刘熏宇、顾均正、索非、祝枕江,以及高士其、竺可桢、茅以升、袁翰青、张孟闻、沈其益等等。

科学小品文正式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加以倡导是在1934年由陈望道所创办的《太白》杂志上,科学小品文一开始便与进步思想结下了缘。高士其在苦苦求索救国救民之路时,意外发现这一清新文体,想到贡献自己的科学知识予社会,便萌发了写科学小品文的想法。

        1高士其走上科普创作之路的原因

        1930年,高士其留学归国,他渴望将所学 的知识用来造福祖国人民,并曾应聘到南京中央医院,然而,他不堪忍受医院的官僚和腐败的作风,不久便辞职。高士其回忆道:"由于陶行知、李公仆、艾思奇三位同志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走上了科普创作的道路,也找到一条为社会与国民服务的途径。

" 这时陶行知联络了一批从英、法、德、美等国留学归来的科学家及部分晓庄师范学校的师生,掀起了"科学下嫁运动"。

"其目的就是要让科学技术像日、月、风、光、空气一样普及,到处都有,使社会上的农夫、裁缝、商人、工人都能享受和运用,即使是拾煤渣的老妈子。"高士其先在陶行知创办的自然学园工作,而后参与创办儿童科学通讯学校。

在这期间,他除了参加编写《儿童卫生读本》外,还为小朋友写了一篇通俗科学作品——《三个小水鬼》。所以,正是陶行知把高士其带人到科普园地中来。

陶行知还经常对高士其说,"写文章,就是写话,要用口语才好。"这句话高士其始终铭记在心。在李公仆创办的"读书生活社"中,高士其认识了艾思奇。艾思奇不仅使高士其认识到科学小品文的魅力,而且深受艾思奇进步思想的影响,认识到残害劳苦大众的,不仅仅是"小魔王"(指细菌病毒),更有那食肉寝皮的"大魔王"(指旧制度),不推翻这个"大魔王","小魔王"也难以消灭。

带着这样一种觉醒意识,高士其走上了一条"文学救国"和"科学 救国"之路。

        高士其曾回忆道:"1935年春天,我在上海静安寺路京昌里20号李公朴家二楼上书房里休息的时候,看到搁在书桌上一本杂志《太白》半月刊,陈望道先生主编的。

我翻了一遍,其中有柳缇先生写的《论科学小品文》以及周建人(克士)、贾祖璋、顾均正等写的科学小品。我读了之后,心情激动,浮想联翩。"可以说,是《太白》杂志中的科学小品文激发了高士其创作的热情。"我感动了,就在《卖书生活》半月刊里响应起来。"

        2高士其科普创作的特点

        "一部分被称为科学文艺的作品,以普及科学技术为宗旨,借助文学艺术手段来表现科学技术内容,属于科普创作的范畴。因为它们尽管采用了某种文学样式,其中有些作品的文学水平还相当高,但由于它是以普及科学技术为目的,并具有一定的科普功能,所以其性质仍是科普读物,可称为文艺体裁科普读物。

""科学文艺作品采用了文学的多种体裁,如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电影电视文学、 说唱文学等。

"高士其被称之为科学文艺家, 就是因为他的作品是借文艺的形式表现科学的内容。他的作品的体裁主要集中在科学小品文和科学诗两个方面,而且在这两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为中国科学文艺做出了贡献。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科学本身固然是科学小品的根本内容,作家对科学、对科学和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认识、感动、评价等,也不可避免是科学小品的根本内容。

"高士其受《太白》杂志上"科学小品文"的启发,开始尝试以这新文体进行创作。他的科学小品文不仅深受读者的喜欢,而且最终促使科学小品文在文坛上站住了脚。"《太白》以后,《读书生活》、《中学生》和其他刊物,发表了大量的高士其的作品,这正是望道先生提倡科学小品获得的成果,高士其的文章流利畅达、生动活泼、思想性又强,有特殊的风格。

有了高士其这样成功的作品,科学小品作为创作的一种体裁,真的站住脚了。"后来的科普作家在写作科学小品的过程中,大都从高士其的作品中学习和借鉴了宝贵的经验。

        "科学和诗相结合就称为科学诗。它采取诗的形式,用形象化的精炼的语言来传播科学知识,揭示科学的奥秘,或借科学的题材阐发哲理、抒发感情;它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情理 交融,有一种诗的内在节奏和韵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就叫科学诗。"高士其是直接用诗的形式来写科学,更明确地以诗歌为载体,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阐发人生哲理。他的诗作清新自然、比喻贴切。他被公认为我国现代科学诗的开山鼻祖,科学诗也是高士其为中国现代文学宝库增添的一份宝贵财富。

臧克家说,高士其的科学诗,"不是干燥地以诗的形式图解科学,而是以充满诗意的想象和动人的比喻,引人入胜。所以,他的作品,既是科学,又是诗。

诗,是要抒情的,科学却是要严格地遵守客观现实的,高士其同志写科学的诗,不但写了科学的真实,而且也抒发了他爱憎的感情。他的科学诗,不是冷冰冰的,而是热乎乎的;不是干巴巴的,而是诗意盎然。"

        此外,高士其还创作了科学小说体裁的《菌儿自传》,他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菌的生活史。作者充分调动了想象力,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将细菌的生活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无论是科学小品文、科学诗,还是科学小说,都是科学和文艺结合的产物。一般来说,作为普及科学知识的科学文艺作品,首先必须保证科学性,失去了科学性,就失去了它的灵魂。

但同时也不能不重视文艺性,否则就会失去它对读者的吸引力。在谈到科学文艺的科学性要求时,高士其指出,"科学文艺作品,要有丰富的科学内容,而这些内容,又必须以正确的科学理论和实验为依据,丝毫不允许歪曲。

"如何做到科学性呢?高士其认为,"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科学事实,搜集最新的科学材料,加以仔细分析和全面的了解,遇到有疑问,还得查对原始资料,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到现场去亲身观察和体验。"写作品"要写我们熟悉的那门科 学",这个要求也是从科学性出发的。高士其的作品大都是关于细菌学、化学、生物学方面的,都是与他的专业十分相关的题材,大都体现着严谨的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科学文艺作品的另一基本要求是文艺性。高士其认为"科学文艺读物的读者,需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他必须懂得语言艺术,必须学会运用人民群众的语言,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情节,来描写科学的真实情况。

科学文艺的作者,要向善于辞令的名作家学习,尽量使作品口语化,避免用冗长的语句和枯燥乏味的说教,避免用生疏的科学名词和专门术语。"高士其的科学小品和科学诗无疑是科学和文艺成功结合的典范。

通过这种结合,科学的说教也变得和蔼可亲了,并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做,不但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而且能更好地普及科学知识。高士其具备了很好的文学功底,为他的科普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科学文艺作品还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性。高士其指出:"科学文艺读物是应该和政治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科学文艺作者,应该把向广大劳动人民和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作为自己光荣的任务;应该承认,缺乏思想性的作品,是不可能受到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人民的欢迎的。

"科普作品是应社会的需求而写的,必然带有鲜明的社会性。"无论什么科普作品,总是在一定的创作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不能不受作者世 界观的支配。

"科学文艺作品的思想性更是不言而喻。科学可以认知自然,而文艺则可以认知社会,两者的结合本身就蕴含着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结合。高士其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战斗性,这成为高士其作品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

        文艺性、科学性与思想性是高士其对科学 文艺作品提出的三个基本要求。除此之外,高 士其还指出,在创作科学文艺作品的时候, "还要创新,要突破,要有独创风格,要有特色,要有民族风格、地方色彩、中国气派、民间作风。

"20世纪30年代,高士其在中国科普创作的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实践着本土化,将自己所学的先进的科学知识用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高士其借科学小品的体裁承载科学知识,这是科学知识传播过程中在体裁上的一种创新。

解放后,高士其又开创了现代科学诗这一新体裁,将科学知识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新的体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因此,使得人们在获取科学知识营养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3把传播科学知识和传播科学精神、革命精神结合起来

        纵观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可以发现,科学之发展和普及始终是与科学精神和革命精神的建设紧密相连,作为普及科学的重要载体的科普读物也毫不例外。1840-1919年期 间的科普读物,"有自身独立的知识体系,客观上对近代中国的民众起到了科学启蒙的作用。

但面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要求,科普读物更多地发挥着‘救国之道’的功能。""五四" 之后,科普读物在内容上,不只关注实用科学知识,还更多涉及到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内容,但无论如何,科普作品中的思想性依然是围绕着"救国"展开的。

        正是这种"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结合,使高士其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在总结创作经验时,他指出:"写作科学小品,作者不能以单纯地介绍科学知识为满足。

要知道,科学小品,在反对封建迷信,反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反对帝国主义以及反对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斗争中,也是一种有力的武器。它在推动社会进步,争取和平民主,争取人类的自由和幸福,争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也是一种有效的宣传工具。

它也可以给读者灌输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帮助他们建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鼓励他们为美好的生活而奋斗。这是写作科学小品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在选择主题的时候,作者要密切注意目前正值发展的趋势和千千万万个读者的需要。

"可见,高士其作品政治性是较强的,把关乎自然现象的科学用作了攻击社会的不公正和民族仇敌的刀枪。如果从科普史的角度来看,在民国期间这样做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须的。

        从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看,国人对近代科学从接纳,到重视其功能,再到认真吸收和学习,这都是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情况下开始的。科学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是与中国现实的土壤息息相关的,是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中国,科学家不是为了科学而科学,而是为了民族的独立自强而发展科学。高士其之前一些科普作品已具有明显的战斗性。著名思想家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其中"不仅普及了生物起源、人类起源的知识和‘物竞 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思想,使人顿开茅塞;而且影响了那个时代进步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他们以进化论的思想猛烈抨击当时的腐朽政治和顽固、保守的旧势力,鼓民力、开民智的变法思想和"科学"与"民主"的口号就是那时提出来的。

鲁迅说,通过科学普及,要使人们"获一般之知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破除迷信,改良思想,是鲁迅早期从事科学普及工作的宗旨。

到"五四"时期,鲁迅提倡科学,已深人到为反帝反封建服务的思想革命。"鲁迅正是把讲科学巧妙地溶进革命的舆论里,因此,使宣传科学成为鼓动革命、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手段,并使革命的舆论更加富有科学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艾思奇曾评价,高士其的作品具有鲁迅杂文的风格,既是通俗的科学知识读物,又是革命的战斗檄文。这不仅说明两者的作品都具有思想性,而且也表明这种思想性的一脉相承。

        中国科学小品文是为战斗而生的,一开始出现就担负着历史的使命,是救国救民的一种战斗武器。高士其将这个战斗武器接过来,并且运用得很好。他在总结自己解放前的创作时指出:"我写这些科学小品的目的,是以抗战救亡为主题:一方面,向读者普及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唤起民众,保卫祖国,保卫民族。

同时,它也像一把匕首,刺向敌人的心脏,给国民党当局和日本侵略者以有力的揭露、打击和嘲讽。

"当然,早期的科学小品创作,如贾祖璋的生物科学小品、顾均正的数学科学小品等,主要还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其思想性主要体现在扫除迷信、对大众进行科学启蒙上。高士其的作品的思想性不仅是体现在科学启蒙上,而且成为反对专制统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武器。

他深知民众疾苦,对旧中国腐败落后痛心疾首,对反动统治者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深恶痛绝。这种强烈的感情在读者心中激起了很大的共鸣,这也是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欢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