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胡绳认为 第6期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举办 关注中共史学家研究前沿

2017-11-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4月10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第6期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举行.本期工作坊以"中共史学家研究前沿"为主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杜玉芳副教授.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赵庆云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杨悦博士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欧阳奇博士担任主讲人,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原主任郑谦研究员担任特邀评论人,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学勤副教授担任主持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岳明君.夏璐,党史专业研究生及校外青年学者.

4月10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第6期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举行。本期工作坊以“中共史学家研究前沿”为主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杜玉芳副教授、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赵庆云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杨悦博士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欧阳奇博士担任主讲人,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原主任郑谦研究员担任特邀评论人,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学勤副教授担任主持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岳明君、夏璐,党史专业研究生及校外青年学者、研究生共30余人参加研讨。

本期工作坊关注中共史学家群体,旨在通过对胡乔木、胡绳、陈伯达和龚育之的前沿性研究展现一代中共史学家的风貌,探讨中共史学家对于中共党史学发展的影响,推动中共党史学科发展史的研究。

杜玉芳副教授阐发了胡乔木在党史研究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党史研究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指出胡乔木的党史研究理论强调战斗性、科学性以及解决问题、教育人民等政治功能;坚持历史主义和“既要实事求是,又要顾全大局”的原则,强调运用历史分析法、“四面八方法”普遍联系法等党史研究方法。

赵庆云副研究员从胡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出发,分三个阶段深入剖析其史学成就及局限。他指出,1936年至1949年间,处于青少年时代的胡绳以中国近代史的学术研究作为武器,积极介入政治斗争。1949至1966年间,中国近代史因现实需要成为显学,中国近代史学科化被提上日程,胡绳建立的一系列相对稳定的概念、分析方法和诠释框架对于学科研究规范和研究纪律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其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也影响很大;胡绳对于中国近代史中存在的“民族”与“阶级”的内在紧张采取了阶级矛盾优先于民族矛盾的策略。

1978年后,晚年胡绳对中国近代史时限进行了反思,推动中国近代史学界就中国近代史以1840-1949作为研究对象达成共识,并在现代化叙事的挑战下力图修正革命叙事。

杨悦博士阐述了延安时期陈伯达与中共党史学范式的转型问题。他认为1944年春陈伯达在党史学习运动中创作的《读<湖南农民运动运动考察报告>》和《内战时期的反革命与革命》系统地梳理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首次尝试了毛著代史和路线斗争的新范式,奠定了陈伯达在在党内毛泽东思想阐释专家的地位。这两本小册子成为党史学范式转换的代表之作,也成为中共党史由以共产国际为中心转向以毛泽东思想为中心的分水岭。

欧阳奇博士首先阐述了龚育之对推动党史学科的重要作用,如其在党史重要阶段的探讨、党史文献学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党史研究方法上都有卓越建树;其次分析概括了龚育之中共党史研究的特征,如立足文献梳理、现实针对、思想解放等;最后指出应加强龚育之哲学思想、龚育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影响以及龚育之对科技思想史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在工作坊的点评环节,郑谦研究员对四位主讲人的演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评。首先,他强调应该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待以胡乔木、胡绳、陈伯达和龚育之为代表的中共史学家,既要对其学术思想有清晰认识,还应该接合其身处的时代、领导地位和革命的需要进行分析。

其次,结合四位主讲人的研究,指出对知识分子尤其是革命知识分子的研究要正确认识政治与学术的关系,也要明白如何处理政治与学术的关系对于知识分子的命运有重要影响,从这个角度也可理解如胡乔木等的矛盾性的问题。最后,他还指出应当在具体历史环境下分析中共史学家的成就与局限,客观冷静地把握历史人物。

在工作坊互动环节,各位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关于中共史学家的划分、中共党史学范式、中国近代史分期等问题进行了回答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