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尽美图片 王尽美:农家院里走出的少年英雄(图)

2017-06-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尽美(1898-1925),是中共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党的创建过程中,在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初期革命活动中,王尽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898年,王尽美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时属莒县)的一个佃农家庭里,王尽美的故居,就处在村子东南角的一个小胡同里,是一个大门朝南的小院.这原为地主"见山堂"家做仓库和养牲口的地方,因着王尽美家中没有房屋,便住在了这院的东厢房里.在这个小院里,王尽美度过了整整20个年头.近日,记者随同诸城档案

王尽美(1898-1925),是中共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党的创建过程中,在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初期革命活动中,王尽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98年,王尽美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时属莒县)的一个佃农家庭里,王尽美的故居,就处在村子东南角的一个小胡同里,是一个大门朝南的小院。

这原为地主“见山堂”家做仓库和养牲口的地方,因着王尽美家中没有房屋,便住在了这院的东厢房里。在这个小院里,王尽美度过了整整20个年头。

近日,记者随同诸城档案局的工作人员一同走进王尽美烈士纪念馆。恰逢周末,馆内游人如织,厅内耸立着高2.8米的王尽美大理石雕像,让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而大理石雕像对面映壁上石刻《国际歌》,昭示王尽美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光辉一生。

为能读书

给地主孩子当陪读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字灼斋,1898年农历4月26日(公历6月14日)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时属莒县)的一个佃农家庭里。其时,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朝廷腐败,国力贫弱,列强入侵,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各种社会矛盾复杂尖锐。他诞生这年,久旱不雨,禾稼无收,民不聊生。

他降生之前4个月,父亲患暴病身亡(年仅20岁),家中只有祖母、母亲和他3人。王尽美从小渴望读书。祖母和母亲对他异常疼爱,把全家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殷切期望他长大以后能有所作为。但这是王尽美家所处的环境和经济条件所不允许的。但事有偶然,一个难得的机遇竟使他圆了读书之梦。

1905年,地主王介人为自已8岁的儿子祥儿设塾启蒙。因为祥儿养尊处优,进了学馆没法适应环境,且孤零零一人,寂寞的很,所以想找一个年龄相当的孩子当陪读。王尽美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托人去说情,并领着儿子登门相求。王介人因为跟王尽美同是王氏家族,又见王尽美聪慧伶俐,于是就答应了。

王尽美一家喜出望外,母亲连夜给王尽美赶制了一件月白色长布衫,缝了一顶圆帽,第二天精心把儿子打扮一番,就送去了。塾师老先生见王尽美耳大面方,天庭饱满,仪表非凡,认为有“贵人”之相,又曾听说他出世时红光满屋,便给他起了个学名王瑞俊,字灼斋。

在偌大的一个大北杏村,佃户的孩子很多,而有幸当陪读的只有王尽美一个。由于他勤奋刻苦,所以学业上进步很快,无论背书还是写字,其成绩都比那个长他一岁的地主少爷优异。

有一天,地主家从莒县来了位贵客,他见王尽美举止大方,不卑不亢,暗暗称奇,拿《三字经》考问,王尽美对答如流。待客人知道了王尽美的身份便说:有这样的陪读相伴,小主人实在有福气,学业肯定不错,保准前程无量。问起祥儿的功课,塾师说了些赞扬的话,客人叫祥儿拿他的大仿来看,祥儿觉得自己写得不好,怕丢丑,就把王尽美的大仿本拿来冒充。

客人看到工整清秀的字迹,赞不绝口,王介人在一旁也暗自高兴。事后,塾师把实情讲了,王介人恼羞成怒,把祥儿好一顿训斥,并抱怨塾师把精力用在了陪读身上,颠倒了主次,弄得塾师有口难辩,浑身是嘴也讲不清楚。

不久,王尽美再到地主“谋耕堂”家为地主儿子春儿伴读,不到半年,春儿又暴病身亡。地主诬蔑王尽美是“穷命”,“妨”死了他们的孩子。王尽美忍受不了这样的侮辱,发誓再也不为地主孩子陪读了,宁肯失学。少年王尽美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倔强性格和有骨气的孩子。

酒馆里听故事

受到革命启蒙

从1906年夏到1909年底,王尽美失学在家,协助母亲从事辅助性劳动,以嫩弱的肩膀,分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经过一年多的陪读,王尽美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最初的启蒙,塾师引他走进一个新奇的知识世界。自他失学以后,形式上的求学之路虽然断绝了,但强烈的求知欲却促使他去开辟新的渠道。

真正使他获得真知、开拓他的视野、对他成长起过重要作用的要算大北杏村后那个小酒馆了。因为大北杏村紧靠公路,是当时莒县、诸城、日照三县交界地,过往客商很多,所以有心计的人家便利用这种优越地理环境开了个小酒馆。

酒馆里有一个伙计姓吴,原是地主家的一个长工,如今在这家小酒馆当了跑堂,因是旧识,王尽美失学在家,一有空就去找他,闲时就让他给讲故事。这家小酒馆成了王尽美经常去的地方。正是在这家小酒馆里,王尽美听到了一些闻所未闻的事,受到了政治上最初的启迪。

那时,正是辛亥革命的前夜,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正在酝酿一场大的革命风暴。诸城城里的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学生也参加了同盟会,秘密进行反清活动。到这家小酒馆吃饭喝酒的南来北往的顾客中,除了商贩、过路行人,还有这种革命党人。

这里成了交流信息的中心,也成了传播思想的园地。常常有人在此讲评时局,大骂满清政府发泄胸中的郁闷,甚至还有喝醉酒的,酒后吐真言,说出惊天动地造反的话。王尽美处在这种环境里,耳濡目染,长了不少见识,虽然年龄很小,却比同龄的孩子早熟了许多。

有一次,他向母亲提出了这样一连串问题:同样是人,为什么地主不劳动,整天吃好的穿好的,穷人终年辛辛苦苦干活,却吃不饱穿不暖?为什么地主的孩子能上学,穷人的孩子上不起学?对于这样的问题,母亲只能叹息说:人家命好,穷人命不好。

王尽美说:命不好,不会换一换吗?母亲听了感到奇怪,就说:命是前世注定的,怎么能换得了?王尽美说:能换得了,皇帝老子是一条祸根,只要把他连龙墩一起掀了,穷人的命就好了。听了这话,母亲大惊失色,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要杀头的,还要祸灭九族。问他听谁说的,他说听酒馆的人说的。母亲警告他不准再到那里去,免得惹出乱子来。

母亲的劝阻并没有奏效,没过几天,王尽美又偷偷到酒馆去了。

诸城县城以西

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

1910年春,大北杏村办起了村塾,费用共同承担。这样,王尽美在失学3年多之后,又获得了重新读书的机会。在村塾里他出类拔萃,很得塾师张玉生的喜欢。张玉生直到晚年还经常对人讲:“我这一生教了许多学生,最得意的就是王瑞俊了。”

1912年,大北杏成立初级小学,王尽美又转入该校四年级学习。

王尽美在本村读书的几年,正是中国政权新旧交替,社会大动荡、大分化的时期。1911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事变—辛亥革命。1912年2月2日国民革命军攻克诸城,赶走了知县吴勋,3日,成立军政府,宣布诸城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这天诸城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王尽美等学生随同老师一起来到诸城县城。县城里参加庆祝活动的人人山人海,到处是红红绿绿的标语,到处是万众欢腾的景象。革命军打开粮仓救济贫民,县立农林学堂、高等小学和东武公学的师生在大街上宣传讲演,口号声撼天震地。

他见到了从末见到的大世面,大开了眼界,情绪受到极大的感染。他看到酒馆里那些人的预言真的实现了,精神异常兴奋,也学着革命党的样子,喜不自禁地当即剪掉了发辫,表示与清朝势不两立。

王尽美是诸城县城以西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因为当时清朝皇帝仍然在位,所以有人对王尽美的这一行动深感困惑,有的甚至为他捏着一把汗。但是,没过几天,大清王朝彻底完蛋了,人们这才理解了,不再担心了,而对王尽美更加崇敬了。

1913年,王尽美初小毕业后升入枳沟镇高级小学读书。王尽美在枳沟高小读书期间,是决定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阶段。

辛亥革命后,随着清王朝的终结和民国的建立,一种民主的精神和共和的观念像春风一样荡漾在神州大地。当时,在枳沟高小聚集着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们经常谈论时事政治,其中,以给王尽美任课的王新甫老师最激进。

这位王老师,人称“革命党”。在课堂上,他经常撇开书本,谈论国家大事,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铁路风潮、武昌起义等。他还把他最崇敬的资产革命家邹容和陈天华的事迹及他们的著作《革命军》、《警世钟》的章节讲给同学们听,讲到激动处,往往慷慨激昂,声泪俱下,使王尽美听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同时,他还推荐和介绍当时流行的其他书刊如《天演论》、《民报》等让学生们读,使王尽美的心灵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淋浴和陶冶。

在王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王尽美对政治书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它们的需求达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王尽美为了借阅书刊经常跑40里路到诸城县立高小。另外,王尽美还跑80里到相州找民主主义者王翔千借阅进步书刊。

进步书刊的哺育和革命党人的影响,启发了他的政治觉悟,使他对世道不公的叩问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逐渐萌生了救国拯民的意念。

这时的王尽美,年仅16岁。

站在自家门口

心系时局变化

王尽美1915年在枳沟高小毕业后再一次失学,在家参加了两年多的农业劳动。

两年来,他很快适应了由学生到农民的环境变化,学会了做各种农活和处理家务,亲身体味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更深刻地阅历了人世间的不平等。

王尽美在家劳动期间,对政治的关心并没有淡漠。他站在自家门口,心系时局变化,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这中间,他在家乡参加了一次反袁斗争。

1915年12月12日,中国政坛黑暗势力的复辟逆流达到了顶点,北洋反动政府的头子袁世凯称帝。这种逆革命潮流而动的丑恶表演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全国各地掀起了反袁斗争的浪潮。1916年春,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军东北军马海龙支队占领了诸城,4月15日,宣布独立。

这是诸城第二次独立。王尽美闻讯后立即赶赴诸城县城,与城里各校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诸城知名人士一起去拜见了革命军首领马海龙,表示支持反袁斗争。王尽美等还提请他接受诸城第一次独立失败的教训,迅速发动群众,壮大队伍,随时准备粉碎北洋军阀反动势力的反扑。

马海龙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实行了相应的措施。后来,果然不出所料,袁世凯指令山东巡抚派沂防营围剿革命军,5月25日先头部队开到了大北杏村,当晚驻扎在那里。王尽美发觉后,马上将敌人的装备和驻防情况报告了马海龙。革命军趁敌人劳顿之际,连夜出击,把30多名敌军一举歼灭。

这时候,王尽美在当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许多青年学生和进步人士都乐于接近他,跟他讨论时事政治,倾听他的见解。他有时还被邀请到一些学校里去演讲,每次都受到热烈欢迎。

有一次,他到莒县县立高等小学去做客,面对几百名台下师生,他神情自若,侃侃而谈。他阐述《新青年》的观点,批判黑暗政治。他希望毕业的同学肩负起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重任,绝不要做鱼肉百姓的绅士。他的讲话很长,越讲情绪越高,越讲会场越安静,从上午10点一直讲到下午1点,全校师生宁愿推迟午饭时间也乐意把他的讲话听完。王尽美这次长篇讲话给师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事过若干年,人们回忆起来还赞叹不已。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他对那种黑暗的社会和苦难的生活越来越感到难以忍受,他那种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一天比一天强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了诸城一带,使他感到世界和中国都处在急剧变化中,自己应当走出家门,到外地去深造,以求得有所作为。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乡到省府济南去继续求学。

王尽美的少年时代是在世界风云变幻、社会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度过的,进步老师的引导,革命书刊的启蒙,使他的思想孕育了民主主义的幼芽;十几年艰难的生活,使他感受到了人世间的不平等,又初步培养了他朴素的阶级感情;跟革命党人的接触和涉足革命活动,使他经了风雨,见了世面,在诸城生活的二十年,为他后来成为革命家打下了基础。

为纪念英雄少年王尽美,1991年5月经中央宣传部、山东省委、潍坊市委批准修建王尽美烈士纪念馆。1991年7月1日奠基破土动工,次年7月1日竣工,正式落成开馆。

身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王尽美为共产主义贡献一生。他英年早逝,犹如一颗璀璨流星,虽然短暂,却在历史的天空划出一道耀眼绚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