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陈寅恪 陈寅恪与郭沫若:一个崇高 一个无耻

2018-04-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在"博客中国"上发了<郭沫若拍马屁的一组诗>之后,又发了<陈寅恪任职条件:不信奉马列,不学政治>的稿子,不少朋友在留言中就将这两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大家普遍的看法与我个人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陈寅恪是伟大的崇高的,是近代以来中国真正有良知.有骨气.有魂灵的知识分子的榜样,是"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值得我们现在为之大树特树的典范.而郭沫若则是另外一种人--他有些无耻,可能心里明知道他所歌功颂德的是怎样的人,可还是那样不遗余力地去

我在“博客中国”上发了《郭沫若拍马屁的一组诗》之后,又发了《陈寅恪任职条件:不信奉马列,不学政治》的稿子,不少朋友在留言中就将这两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大家普遍的看法与我个人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陈寅恪是伟大的崇高的,是近代以来中国真正有良知、有骨气、有魂灵的知识分子的榜样,是“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值得我们现在为之大树特树的典范。

而郭沫若则是另外一种人——他有些无耻,可能心里明知道他所歌功颂德的是怎样的人,可还是那样不遗余力地去为之唱赞歌,他完全失去了一个独立知识分子应有的基本的做人准则,充当了帮凶的角色,从人格的层面上讲,他是垃圾,是不值一提的、也是可叹可恨可悲可怜的。

陈与郭年岁相当,从个人的质资上讲,都是绝顶聪明的人,都曾留学国外,都有扎实的国学根基,都在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郭甚至成名还要早于陈。那么,为何后来两人的发展路子各有不同、留下的精神遗产也大相径庭呢?这是令人思考的问题。

我觉得这怪不得社会背景,也不能怨传统文化的影响,因为他们俩都处在相似的大环境中。根本的问题还是个人的潜质的不同,对世界、对生活、对人性的理解的不同,所向往与追求的目标自然就不同。一个喜欢沉下来,冷眼观察这社会这人间的是非曲直;一个却愿意浮在上面,追寻着权力与享受着权力,并自觉去充当权势者的走狗。

陈也是有条件去走上官场,但他没有,他不会那样做,更不屑那样做,那样做就不是他了,就难有清醒的独立的意识了;而郭则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去踏入官场、步入上层、分享所谓的光鲜的时刻与指点江山或歌颂领袖的快感。

所以,不要以为有知识的人都是有良知有骨气有灵魂的人,所谓的知识人,最后当走狗的在历史上举不胜举。郭是有知识的人,以他的聪明不会不晓得那些荒唐的做法是与世界大潮相违背的,可他为什么不敢反抗、或者为什么不能沉默呢?你不说话总可以吧?为何还积极地跳出来、抢着表态呢?我看这就是“当狗”者的天性在起着作用。在1927年时,在面对蒋时他的骨头还算是硬了一回,可1949年后,面对毛,他的骨头全都软了下来,以至于到了文革时,他的儿子郭世英——那个周国平的同班同学、喜欢哲学的聪明年轻人,也未必看得起他这个父亲。

陈在1953年那样一个全中国大陆境内的人都在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都在学习政治的时候,竟敢大胆提出他到北京任职的两个条件:一是不信奉马列,二是不学习政治,不但他自己不信不学,而且他的研究所的人也可以不信不学,这种胆量真可是到了“包天”的地步,这是需要有底气的,也是准备做出牺牲的。这与郭当时春风得意地在上面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紧跟,一个是不识时务。

然而,也正是这样的比照,才让我们看到了两个历史学家、两个中国知识者的不同人格与识见。高与低随之而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