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国画家 至精微而博广大——画家李爱国作品印象

2017-06-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人们常常看到一些画家风光走红,但是,也往往感慨岁月无情,屡见不鲜的正是红极一时后的无尽落寞.因而,画家成名未必就是成功,而但凡成功的,就意味着其创作不乏实绩以及

人们常常看到一些画家风光走红,但是,也往往感慨岁月无情,屡见不鲜的正是红极一时后的无尽落寞。因而,画家成名未必就是成功,而但凡成功的,就意味着其创作不乏实绩以及留予艺术史的独特价值。就此而言,成功的艺术家从来就是寥寥无几的。李爱国跻身当代中国画坛的成功艺术家之列,在我看来,则殊非偶然。

首先,他拥有令人极为羡慕的学院派背景。1982年,他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得本科学士学位。他当时师从的正是喜欢画马,擅长历史题材、少数民族题材的许勇教授;1987年,结束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部的深造,获硕士学位。

在央美期间,他先后有幸亲炙著名画家叶浅予、刘凌沧的教诲与指点,创作水平随之水涨船高。毕业之后,旋即进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长期执教中国画。2006年,调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担纲教授,一边授课,一边潜心作画。

一方面,画家是在教学第一线孜孜不倦地传道授业解惑,天下有桃李;另一方面,则置身名校而潜心思究与探索艺理,画事上也屡屡推出嘎嘎独造,日渐享誉海内外。在这里特别提及李爱国的科班出身及其长期在高校的从教生涯,乃是因为这样造就的画家相对而言往往功底扎实,趣味不俗,视野开阔,更有探索的压力与动力,也就有可能出更多的杰作。

当然,并非所有学院派出身的,日后就一定都会成大器。成功之路从来就是个人备尝艰辛、修炼提高的结果。

无疑,李爱国是学院派中的佼佼者,悟性、体验、勤勉和才情等集于一身,是别人难以仿效的。作为学者型的画家,李爱国真可谓且画且思且写,似乎从无停息的时候。他出版的作品集和论著就密集得令人有点目不暇接:《李爱国画集》(1990)、《画马》(1991)、《李爱国·国画创意》(1993)、《工笔人体画技法》(1997)、《李爱国中国画作品》(1999)、《李爱国课稿》(2000)、《李爱国工笔画集》(2000)、《名家名画-李爱国作品》(2001)、《李爱国工笔人物画集》(2001)、《当代名家工笔人物画精品-李爱国》(2002)、《创作与风格》(2002)、《李爱国水墨女人体画法》(2003)、《李爱国工笔人体画艺术》(2003)、《李爱国课堂人体写生图稿》(2005)、《李爱国西部速写》(2005)、《中国当代美术家精品系列李爱国》(2006)、《李爱国毛笔写生》(2008)、《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2008)、《水墨画研摹·人体》(2008)、《工笔重彩研摹·人物》(2009)、《案头画范·李爱国画人物》(2011)、《中国当代工笔画名家系列·李爱国》(2013)、《中国学院派名家精品·李爱国山水写生》(2013)……正是教学、创作和研究的长期并行不缀,铸就了艺术家过人的丰富经验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1992年,他在北京市被破格评为副教授,1996年再次破格晋升教授-这些都是对其教学与创作成绩的双重肯定。

其次,他的创作起步高,成绩愈来愈卓著,却又从不满足既有的格局。因而,他的创作生涯难得地呈现为一种不断跃迁的过程。从1983年起,他的创作就有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样的荣誉榜确非一般画家所能企及:1983年,当时还是军旅画家的李爱国以《晨雾》获全国卫生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

1984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85年,正在中央美院读研究生的李爱国,参加了首届《连环画报》在北京的颁奖仪式,获首届大金环奖。

1987年,获首次中国连环画十佳作品奖。1989年,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铜奖。1991年,入选第二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并获一等奖。1992年,入选第一届中国民族风情中国画大展并获三等奖。

1994年,入选第三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并获三等奖。1998年,应邀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办的"中国首届国画家学术邀请展"并获"国画家奖"。1998年,入选第四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并获三等奖。

2004年,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特别奖-关山月美术基金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五周年北京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2008年,入选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2009年,获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提名。还有多少画家都心仪不已的"联合国非政府组织世界和平教育协会艺术大展"的荣誉奖,等等。

不妨先回望一下李爱国在大二时完成的一幅蒙古题材的工笔画《小骑手》,这一作品着实让画家崭露了头角。鲁迅美术学院的学报《美苑》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国内颇有影响的刊物,但凡选登在封面上的作品或是经典,或是资深艺术家的得意之作。

可是,身为本科生的李爱国却破天荒地让自己的宁馨儿荣登了封面,从而在国内的美术院校中声名鹊起。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幅承载着年青时梦想与心血的代表作已成为中国美术馆的永久藏品。

再来看他在1987年为研究生毕业展而创作的大幅工笔画《蒙古骑士》,这一在当时就赢得了如潮赞誉的作品其实是颇显难度的历史画,驾驭起来一点都不轻松。好在画家构思时并不十分拘泥于历史的细枝末节,而是在审视历史的同时,展开了激情洋溢的想象,颇有气势地叠合出波澜壮阔的场面:前景是铜墙铁壁般的5位骑士,中景是从右上角对角线地冲出的一队骑兵,仿佛势不可当,而远景则是充满历史意味的空间提示,表明一个辉煌帝国曾经的广阔足迹。

当时,《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均以大幅版面刊登,影响卓著。事实也证明,这种以虚实相间、跨越时空的手法完成的史诗般的画面为艺术家后来的宏大题材的经营或英雄人物的塑造,奠定了基础。以后屡屡获奖的记录正与之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也印证着画家一路呕心沥血的努力过程。

2013年,由他构思的《于谦保卫北京城》草图入围了国家"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必须强调的是,与此创作工程有缘的画家如今真正是少而又少,因为创作的要求是直接与"史笔"品质联系在一起的,今天的许多画家虽有愿也未必一定能胜任。无疑,没有非凡的技巧高度和创作内涵上可以呈现的博大精深,是断不可能入围的。李爱国在历史题材方面的新探索确实令我们有了进一步的期待。

第三,李爱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他对描绘对象的用心体察。生活积淀的回馈一直眷顾着这位敏感而又情致丰富的画家。他当过边防兵,有过在边境极端气候下的人生体验和刻骨铭心的记忆;研究生期间,曾几度下到最危险的煤矿深井中,与煤矿工人一起有过感同身受的劳动经历。

他一直酷爱蒙古马,二十多年间不断地到边陲草原体验生活和进行细致的观察。甚至,为了画出北方骏马在严寒条件下世人并不熟悉的毛发质感,有一次几乎在路上被冻僵,并险些失去耳朵!

正是有着常人无以企及的努力和探索,他的画中也常常就有了首而为之的鲜明特征。譬如,他在中国画领域里最早画出了在零下20℃时的奔马:口中喷着白雾,鼻孔、眼皮挂着白霜,而前胸则是一片片汗水凝成的冰块!

他对蒙古族风情的体认近乎痴迷,以致于可以如数家珍地讲出不同配饰的地域特点。他的巨幅作品《铁流》,不仅演绎了数十匹形态生动、动感十足的骏马,而且也把当年蒙古骑兵"一人骑三马,昼夜不停歇"的传奇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因而,他的杰作都是极有生活质感的体会与心迹。

最后,李爱国在艺术语言上的锤炼颇为引人瞩目。他一向是以工笔见长的,可是,也深知由于材质和繁复手法而可能导致画面呈现细碎、拘谨、冷漠等短板现象。所以,他一方面不断地在媒介上作出新的尝试,譬如,他心仪在北宋的绢上作画,同时很早就能娴熟地在生宣纸上形成众多复杂人物与动物的造型。

他不仅作工笔,也画连环画,而且出手不凡,屡屡获奖。另一方面,他在细腻刻画形象的同时,注重写意地渲染氛围,形成十分耐看的基调。他的画无论大幅小帧,都给人一种大的气象,就是因为画家不但追求精微而又耐人寻味的笔触,同时也极为注意吸纳工笔以外的构思方式,趋向宏大的审美效应。

这种兼工带写的思路常常顺理成章地营造出一种"对立的极致":无比的精微和无限的格局,严谨的摹写和雄放的挥洒,趋小的细节和宏大的叙事,厚重的恢宏和轻盈的飘逸,浓重的艳丽和淡雅的韵味,温柔的秀美和刚劲的壮美,极度的工致和奇崛的风骨,甚至是古典的故事和现代的气场……所有这些"对立的极致"都显然为不少作品添增了无限的抒情意味。

无疑,李爱国是不断挑战和拓展自我的艺术家。他近年为陆克文、布莱尔、萨马兰奇、罗格、比尔·盖茨、基辛格等人而精心创作的意笔肖像画,再次展现了他在把握人物神态时精准、迅捷和生动有致的功底,同时,也显露了其一种努力直抵人物内心的追求。

在多方位地收获创作的丰硕成果的同时,李爱国的影响也随海内外的讲学与展览而变得愈发显著。他的作品也成为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中南海等机构青睐的永久收藏对象。

李爱国正值盛年,依然一如既往地褒有着类似殉道者般的创作激情。他与以往一样,还会时不时地回到令其灵魂深处得以震颤的边地草原,为自己的每一种新的发现和验而兴奋得不能自己。因此,我们会更加坚信不疑的是,这位善于至精微而博广大的艺术家当能不断地为当代奉献出视觉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