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军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硕士生导师简介:李小军

2018-05-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小军,男,博士,1965年10月出生,湖南临湘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地震区划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

李小军,男,博士,1965年10月出生,湖南临湘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地震区划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理论方法、地震波动的数值模拟方法、强震动观测台网建设技术和强地面运动观测与数据分析方法、地震预警和灾害速报系统建设技术、城市及工程震害预测方法与减灾对策、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岩土动力特性与影响分析、生命线系统地震可靠性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0—1984: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4—198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

1987—1993: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1987—1993: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93—1995: 中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1995—1996: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6—2004: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工程院院长

1997—1998: 英国威尔士大学卡迪夫学院土木工程系,高级访问学者

2004— :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业绩和成果

1.主要工作业绩

负责的主要科研课题和重大建设项目

(1) 土层非线性地震反应。中国地震局“八五”重点项目三级课题,1991-1995

(2) 二维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及非线性土体-结构相互作用。地震科学联合基金,1991-1994

(3) 地震动的相关性模型及其对地下管道的影响。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八五重点),1992-1994

(4) 非岩石地基土自由场地震动的确定方法,“八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 “低温核供热堆综合技术研究”专题, 1993-1995

(5) 非均匀非线性局部地球介质中地震波动模拟。博士后基金,1994-1995

(6) 生命线系统地震可靠性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市与工程减灾基础研究”子课题,1994-1997

(7) 地下隧道式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7-1999

(8) 地下核废料储藏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动力接触问题。非教育系统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资助课题,2000-2001

(9) 永久性地震地面变形对埋地管线的影响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1-2003

(10) 城市群综合防震减灾研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2001-2002

(11) 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建设。国家“十五”重大建设项目,2002-2007

(12) 桥梁抗震性能评价及抗震加固技术研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分项, 2003-2005

(13) 伽师-巴楚地震灾区地震小区划。国家财政部重大科研计划项目,2003-2004

(14) 地震作用下岩体的力学响应及工程安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05-2008

(15) 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水库地震监测系统建设与运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重大建设项目,2006-2022

(16) 重大工程地震参数确定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2009

(17) 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国家财政部“十一五”重点项目(编制组副主编),2007-2009

(18) 强震动破坏性作用特性及地震动场模拟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 2008-2011

负责的国际合作项目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英国威尔士大学卡迪夫学院(土木工程系)合作项目,地下结构地震反应,1996-1999

(2) 中国和巴基斯坦国家之间科技合作项目(中国地震局及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合作项目),巴基斯坦区域性的地震危险性研究和发展地震构造模型,2000-2005

(3) 中国和葡萄牙国家之间科技合作项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地球物理中心合作项目)地震危险性预测和地震灾害预防,2001-2005

(4) 中国、日本和美国三边国家之间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第四届中日美三边生命线地震工程学术研讨会,2002

(5) 中国地震局-日本野村综研合作研究项目,地震灾害信息系统(DIS系统)的应用研究,2008-2009

(6) 第14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008

2. 获奖情况

1992: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参加),横向非均匀质中地震波动的研究

1995: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参加),二维显式有限元波动程序包及其在复杂场地影响研究中的应用

1996: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人),非线性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

2000: 电力堪测设计科学技术进步(应用成果)一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要参加),核电站选址中弥散地震、发震构造及地震潜势的确定原则和方法

2003: 中国地震局防灾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主要参加),西气东输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2005: 中国地震局防灾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主要参加),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地震构造研究

2008: 中国地震局防灾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负责人),土体动力特性试验及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理论研究

3. 人才培养

指导博士后:5人,已出站3人

指导博士研究生:19人,已毕业7人

指导硕士研究生:17人,已毕业13人

博士后出站报告:

1. 2003:高速公路桥梁结构体系可靠度评估

2. 2005:桩—网新工法加固软土路基理论与技术

3. 2006:昆黄运动与中国现代构造体系的形成

博士生毕业论文:

1. 1999:地震断层作用下埋地管线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

2. 2002:电瓷型高压电气设备体系抗震性能分析

3. 2004:断层错动引发基岩上覆土层破裂及其对埋地管线的影响研究

4. 2006:桥梁减震半主动控制研究

5. 2006:地震灾害与心理伤害的相关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

6. 2007:技术灾害的致灾因素分析及其风险评价体系的研究

7. 2008:场地地形及岩体节理面对地下洞室反应影响特性及分析方法

硕士生毕业论文:

1. 2000:场地土层条件对地震动特性影响分析

2. 2002:液化土层地震动分析方法及应用

3. 2002:场地土层地震反应特征研究

4. 2003:基于集集地震记录的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分析

5. 2004:高墩及大跨度桥梁的地震反应特性研究

6. 2005:显式积分格式及其在波动有限元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7. 2006:跨断层埋地管线断层错动反应分析方法

8. 2007:粘弹性场地地形对地震动谱特性的影响分析

9. 2007:不同地震环境下核电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特性分析

10. 2007:基于结构地震震害矩阵的建筑抗震设防原则研究

11. 2008:地下隧道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12. 2008:考虑地形影响的多点输入下大跨桥梁地震反应及碰撞反应分析

13. 2009:跨逆断层埋地管线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

主要论著

共发表第一、二作者论著近二百篇。代表性的有:

1. 李小军、廖振鹏(1989)。土应力应变关系的粘-弹-塑模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9,3

3. 李小军(1992)。土的动力本构关系的一种简单函数表达式。岩土工程学报,14,5

4. 李小军、廖振鹏、杜修力(1992)。有阻尼体系动力问题的一种显式差分解法。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2,4

5. 李小军、廖振鹏(1993)。非线性结构动力方程求解的显式差分格式的特性分析。工程力学,10,2

7. 李小军、赵凤新、胡聿贤(1995)。埋设管网系统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自然灾害学报,4,增刊

8. 李小军、廖振鹏(1996)。时域局部透射边界的计算飘移失稳。力学学报,28,5

10. 李小军 (1997)。地下隧道式结构动力分析方法研究。《二十一世纪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科学出版社

13. 李小军、阎秀杰、潘华(2005)。中小震近场地震动估计中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适用性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5,1

14. 李小军(2006)。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及相关技术问题。震灾防御技术,1,1

15. 李小军、侯春林等(2006)。考虑压缩失效时埋地管线跨地震断层的最佳交角研究。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14,2

17. 李小军、唐晖(2007)。结构体系动力方程求解的显式积分格式的能耗特征。工程力学, 24,2

18. 李小军,曲国胜,张晓东(2007)。2005年巴基斯坦北部7.8级地震灾害调查与分析。震灾防御技术,2,4

19. 李小军,侯春林,赵雷,刘爱文,李亚琦(2008)。跨断层埋地管道反应分析改进的Newmark方法。岩土力学, 29,5

22. 李小军,于爱勤,甘朋霞,李敏,刘浪(2008)。汶川8.0级地震北川县城区灾害调查与分析。震灾防御技术,3,4

23. 李小军,赵雷,李亚琦(2009)。断层错动引发基岩上覆土层破裂过程模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8,S1

24. 卢寿德,李小军(主编)(2008)。汶川8.0级地震未校正加速度记录。北京:地震出版社

25. 杜修力、李小军、尹之潜(1993)。极限后负刚度模型对RC框架结构地震倒塌反应的影响。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0,2

26. 廖振鹏、李小军(1995)。推广的多次透射边界: 标量波情形。力学学报,27,1

27. Li Yaqi, Li Xiaojun, Liu Xihui(2005). Dynamic Behavior and Applicability of Lead Alloy Absorber(铅合金减震的动力特性及适用范围).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8, 1

28. 刘爱文、胡聿贤、李小军等(2005)。大口径埋地钢管在地震断层作用下破坏模式的研究。工程力学,22,3

29. 陈文彬、李小军等(2005)。安徽南部头坡断裂的活动性研究。地震地质,27,3

30. 周国良,李小军,亓兴军,李亚琦(2006),高墩桥梁的地震冲撞效应及其应对策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6,5

31. 赵海宴、李小军、刘爱文(2006)。冀宁输气管道穿越活动断裂的抗震分析与设计。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7,6

33. 李彩华、李小军(2006)。多通道大容量同步精密强震记录器设计。电子技术应用,2006年第10期

34. 董惠娟,李小军,杜满庆,杨彦波(2007)。地震灾害心理伤害的相关问题研究。自然灾害学报,16, 1

35. 亓兴军,李小军(2007)。大跨飘浮体系斜拉桥减震控制研究。振动与冲击,26, 3

36. 赵雷,李小军,霍达(2007)。数值模拟软夹层对基岩上覆土层破裂的影响。北京工业大学学报,33,3

37. 周伯昌,李小军,李亚琦(2008 )。我国核电厂厂址特定地震动特征分析。中国地震,24,1

38. 卢滔,李小军,李亚琦(2008 )。水工地下厂房岩体洞室地震反应问题分析。中国地震,24,1

40. 迟明杰,赵成刚,李小军(2008)。剪胀性砂土本构模型的研究。岩土力学, 29,11

荣誉称号和社会兼职

中国九三学社社员(1989),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96),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7),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8-1992),中国地震局地震灾害损失评定委员会委员(1999-),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9),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专题骨干研究人员(2003)。

《震灾防御技术》编委会副主编,《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地震学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等9个学术期刊的编委会委员,国家数字强震台网建设首席专家,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组副主编,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2003-)。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职),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