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今庸经验方 专访国医大师李今庸 | 侠骨仁心“内经王”

2018-03-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他是中医训诂校勘第一人,50多年笔耕不辍,考证所引用先秦两汉.唐宋时期的书籍达257种,其中医学类75种,子类19种,经类16种,史类79种,典籍50种.● 他能将经典医籍原文一字不差地背诵,被誉为"内经王""活字典".编写高等院校中医经典教材,在全国推广经典教学,让中医经典传承遍地开花,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优秀人才.● 他为中医发展奔走呐喊40多年,是著名的"十老上书"者之一,写下关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提案.建议.信函200余篇,推动了中医药发展

● 他是中医训诂校勘第一人,50多年笔耕不辍,考证所引用先秦两汉、唐宋时期的书籍达257种,其中医学类75种,子类19种,经类16种,史类79种,典籍50种。

● 他能将经典医籍原文一字不差地背诵,被誉为“内经王”“活字典”。编写高等院校中医经典教材,在全国推广经典教学,让中医经典传承遍地开花,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优秀人才。

● 他为中医发展奔走呐喊40多年,是著名的“十老上书”者之一,写下关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提案、建议、信函200余篇,推动了中医药发展。

2015年5月,我们《中医》纪录片摄制组有幸采访了湖北第一位国医大师李今庸先生,李老为我们讲述了他的生平和对中医的看法——

从医之路

我是十三岁开始学医,那一年日本人打到我家乡,把我的家烧了,家里困难,我就读不起书了,于是我就在家里跟我父亲学医,我父亲是个开店医生。父亲先学的儒,可国家废除了科举,他就转到学医,后来他在家里开了诊所,来维持一家的生计。我学医先学的炮制、卖药,父亲就看病,所以我是医药都搞,就这样学了十一年。父亲很严格,学徒时他不让我看病。他看病,我在家里搞药,后来我已经能自己开方子了,比如解放前疟疾多,疥疮多,有一些固定的方子,如果父亲不在,他就让我开方子拿药,那时候我基本上就开固定的处方。

我正式看病是在父亲让我学了十一年以后,那个时候就解放了。那一年流行麻疹,小孩儿得病多得很,我父亲他一个人看不过来,我就出去看病了,那算是我公开的看病了。

从教生涯

我们那个山区,读书的人很少,我读了五六年书,在那边就算有点文化的。后来卫生院派我去进修,那时候中医不景气,我就被派去学西医。卫生部当时有个改造中医为西医,那时候我小,不知道,派我去学习我就学习吧。学习以后派我到省里工作,先是在卫生厅,搞行政搞了一年多,我不愿意,就对领导说我想搞业务,于是就把我调到中医进修学校来教书,一直教书到现在。七十年了,我一直就在这里教书。

我去教书,当时在那里教的是《金匮要略》,是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我们那个时候教书和现在不一样,我们教书有课就在课堂上上课,没课就去附属医院看病,我们那个年代都是这样。我一共讲了4门课:《金匮要略》、《内经》《难经》和《中医基础理论》,文化大革命后我还讲了一点中药。当时全国都没开《金匮要略》,就我开了。卫生部就委托我们主编《金匮要略》,我们就把这门课推广到全国。《金匮要略》直到现在在全国还是一门主课,这是从我们湖北推广到全国的。

读书不辍

读书是我最大的爱好,我过去是读私塾,儒家十三经,我都熟,后来凡是古人的书我都看,只要是中国文化,我都喜欢。我比较爱看《光明日报》,好多年都没有断,《中国中医药报》这是新增加的,还有个上海的《报刊文摘》。我眼睛不好,不过我还是争取继续看,不过心情就不一样。我过去搞考据的时候,一个字我能看几天,现在我找不到,就很烦,但我晓得是我眼睛的问题。

我爱中医,于我没有东西比它更重。我写的书和文章,都是中医的。在这个中医学院里,没有哪个像我到九十岁还在看书,还看中医书,很多人年龄高一点就不搞了,还有六十岁退休了,就不看书了。“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汉朝人说的话,所以我只要能看到,我就要继续读书。

中医传承

现在的中医,只强调试验,根本是错误的;只强调临床,是对的,但片面。我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坚持理论支持下的临床试验,坚持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辩证统一。

你看现在的课堂,一个老师加个教材,他教多少人都可以,这是西方传来的方法,孔子他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教。我们现在中医培养人,带头教的,是中医学院毕业的,他也教,也带徒弟,我也带徒弟,我就带一个。我是个当徒弟出身的,我是看着学的,不是书本上学的,所以后来我就有些不赞成一本书,几十个人听的这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