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少女作家蒋方舟的清华岁月 蒋方舟简介

2017-11-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蒋方舟,1989年出生.著有<正在发育>.<第一女生>.<谣言的特点>等十本书.曾任<新京报>等多家报刊专栏作家.十年创作发表150万字.2008年进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读.    蒋方舟给人的感觉是温存委婉的言谈举止下潜藏着尖锐的思想锋芒,没有早慧少年习见的咄咄逼人或古灵精怪,随和直率的沟通中,她嘴里不时蹦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机智火花.今年她的新书<谣言的特点——蒋方舟十年妙文选>上市,原想她能来汉时,好好聊聊在清华的学习.创作与生活

    蒋方舟,1989年出生。著有《正在发育》、《第一女生》、《谣言的特点》等十本书。曾任《新京报》等多家报刊专栏作家。十年创作发表150万字。2008年进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读。

    蒋方舟给人的感觉是温存委婉的言谈举止下潜藏着尖锐的思想锋芒,没有早慧少年习见的咄咄逼人或古灵精怪,随和直率的沟通中,她嘴里不时蹦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机智火花。今年她的新书《谣言的特点——蒋方舟十年妙文选》上市,原想她能来汉时,好好聊聊在清华的学习、创作与生活,电话联系后,她呆在老家度寒假没时间过汉。

清华开学后,她在网上与记者敞开对话,敏感话题一个也不打太极。

记:清华学生曾在网上发问:为什么清华降60分录取你,这是对其他学子的不公平。你的博客留言有更多刺耳的大骂,你会很认真对待吗?

    蒋:我的录取过程是在国家招生法规的监督下进行的,对我来说,这就是所谓的"公平"。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公平"标准,我没有必要一一取悦。从九岁开始,我就在社会的抨击和打骂中成长——这就是写作的代价,十年了,天资再愚笨也学会了金刚不坏的铁布衫。

我经得起捧,更经得起摔,越是尖刻无理的,越是不怒反笑。被认真地恨,和被认真地爱一样难得,一样值得庆幸。

    记:清华破格录取的钱钟书、吴晗等人都成为了大师,你也想成为那样的大师吗?有人生规划吗?

    蒋:清华不是抱着"录取大师"的招生标准来录取的,没有任何一个大学能声称招进来一个"未来大师"。大师不靠来自外界的培养,更不靠预言。当大师是我十年前就在心中寤寐思求的遥远词汇,但我从来没想过成为"谁谁第二",这超级幼稚。

    人生规划还没有想过。规划是不靠谱的,命运和机会是生活的导演,我只是我自己生活的观众。

    记:在清华上学一个多学期了,最大的困扰和困难是什么?最大的收获和喜悦是什么?

    蒋:困扰主要还是生活方面,因为生活费全靠自己赚,所以早早地就体会到了小主妇式财政上的精细打算。收获和喜悦是自由,获得了很多时间和机会看喜欢看的书,思考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我想我会一生珍惜大学这段人生中的"真空"时光。

    记:干嘛要选择清华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将来真的打算去做记者吗?

    蒋:学新闻是因为我想多了解一些社会现实。对我来说,专业和职业规划并不挂钩。学新闻就要做记者,这是太世故和现实的推论。在我脑海里,没有扛着摄影机或者话筒跑来跑去,或者坐在办公室编辑稿子的画面。我相信直觉,因为对做记者没直觉,所以不一定从事新闻。

    记:水木清华bbs上有人的id是"靠谱工科男,诚征蒋方舟",你还在"非诚勿扰"和"非诚请扰"两个门牌中纠结不已吗?你博客上放言,选修的是科学文化知识,必修的是爱情,还要找理科男谈恋爱吗?

    蒋:,其实也没什么人扰我,是我庸人自扰。清华男生听了我的放话,全吓跑了,生怕落入我的魔爪。顺其自然吧,不想为爱情改变自己,和我谈恋爱会很累。

    当童工没什么不好的

    记:7岁开始写作,写第一本书吃力吗?写作挣下的第一笔钱做了什么?

    蒋:不太吃力。现在的孩子六七岁就被迫写日记和周记,还有老师和家长指导和修改,那才真的累。我那时写的全是一个孩子感兴趣的鸡毛蒜皮的事,因为出于本性,所以不累。我只记得稿费很少,不记得干什么了,我不太看重这些具有"纪念意义"的事件,第一本书出版时,我也只看了两眼就放下了。

    记:十几岁之后,你一个月开过20多个专栏,你感觉到体力不支、脑力不逮吗?

    蒋:那时我对"写作"有种新奇的盲目崇拜,也有野心和闯劲,根本没空觉得累,更不会因为体力的原因放弃专栏。如果我发现读者对我腻味了,对我的文章不太买账了,对我的笑话笑不太动了,那才会警惕自己是不是该把专栏停一停。

    记:你曾有一个昵称叫"主席"?

    蒋:我曾经是中国少年作家学会的主席,现在已经离职了。

    记:有人说蒋方舟是"早熟的苹果"、一个年轻的文化童工。

    蒋:当童工没什么不好的,因为我为自己打工。我这么早就开始做自己的老板,在大学生就业这么困难的社会现实下,还真挺幸福的。

    记:你母亲曾告诉你:法律规定,中国小学生在小学毕业之前必须写一部书,否则会被警察叔叔捉起来。除了母亲这次成功的诱骗之外,是什么使你对写作沉迷而无法自拔呢?

    蒋:我没有对写作沉迷无法自拔,写作并不具备麻醉品的性质,因为写作孤独,枯燥,疲劳,苦难大于快乐。可能因为我是个受虐狂,所以到现在还没放弃。

    记:"在我们家,我们的对话,就像三个三四十岁的人在说话。"你喜欢这样的谈话状态吗?

    蒋:没有理由不喜欢。

    记:你母亲也是一个网络写手,平时和她关系如何?有传闻你的文章是她代劳的。

    蒋:我母亲退隐江湖很多年没写东西了。生活里是闺中密友,小时候她亦师亦友,现在她不再写东西,开始帮我做衣服,成了我的专属高级时装设计师。

    代笔的问题,从我九岁开始就被质问,都十年了,也没听说有什么人打假成功。对代笔的传闻,是关于我的最无聊、最没意思、最没有回应必要的指控。

    记:去年暑假时你自称山寨少女,想挑战"百家讲坛",并做了三期的"百家蒋坛",为什么没放在网上?你怎么看待山寨雷文化?

    蒋:制作太粗滥了,放在网上只是平添笑料,而且后来开始写新书,这事就搁下了。对山寨没什么看法,它只是个词汇,不是个文化,我没必要研究。甚至"山寨"这个词汇也没有严格界定,绝大部分也是一颗糊涂蛋,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稀里糊涂地就自称山寨。

    记:近三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作品你都毕恭毕敬地看,又诚惶诚恐地看不懂,对诺贝尔文学奖怎么看?

    蒋:我没资格大放厥词,不是评委会成员,没得过奖,还没被提名过嘞。只有作品会说话,荣誉本身不会说话。很多作家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评委都觉得他再也写不出好东西了,就赏给他一个终极荣誉,只当他已经死了,给他的创作生命一个烈士称号。萨特说,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不吉利的诅咒。

    记:你说韩寒的博客挺难看,字的排列组合都一坨一坨的,难以下咽也消化不良。对韩寒、郭敬明等同辈80后作家怎么看?

    蒋:我不怎么看同辈活人写的书,只只言片语地接触一下他们的言论。我说韩寒的博客挺难看,只是叙述我的直观感受,没有隔空放话下战书的意味。问我怎么看,我只能从"人"的角度,郭敬明挺好看,打扮很精致时尚。韩寒真人没见过,估计见了也会挺喜欢的,也就不好意思批评他字的组合让我消化不良了。一般见过真人的,见识到活人真实可爱的一面,我就很难讨厌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