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冰莹的作品 作家的诚信与责任——写在谢冰莹诞辰百年

2017-10-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人生百岁,谢冰莹(1906-2000)在世94年,也算长寿.但她苦多乐少,为国家奋斗多,而自己安宁少;战场上叱咤风云,文场上流血流汗,是20世纪的一位巾帼英雄.谢冰莹是一位一生追求诚信.实践诚信的人.她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一生出版七十多部散文集.小说集.长篇小说.长篇纪实文学和儿童文学,并以<从军日记>和<一个女兵的自传>闻名于世,被称为中国新文学史上"女兵"文学的"祖母",在现代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领域,是一位开拓者,建树卓著,贡献

 人生百岁,谢冰莹(1906—2000)在世94年,也算长寿。但她苦多乐少,为国家奋斗多,而自己安宁少;战场上叱咤风云,文场上流血流汗,是20世纪的一位巾帼英雄。

谢冰莹是一位一生追求诚信、实践诚信的人。她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一生出版七十多部散文集、小说集、长篇小说、长篇纪实文学和儿童文学,并以《从军日记》和《一个女兵的自传》闻名于世,被称为中国新文学史上“女兵”文学的“祖母”,在现代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领域,是一位开拓者,建树卓著,贡献非凡。

谢冰莹与陈天华、成仿吾并誉为湖南新化“三才子”。她从小反叛封建家庭,反对缠足、穿耳,为婚姻自由三次逃婚,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存亡, 1926年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接受军事训练,参加北伐,跟随叶挺西征讨伐杨森和夏斗寅,成为一位激进的国民革命战士,并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结识鲁迅、孙伏园、林语堂、柳亚子、冰心、苏雪林、白薇等文坛名流。

谢冰莹爱国爱乡,是一位诚信的人。她的诚信不仅表现在对国家命运和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刻骨铭心的关注上,也体现在她的人格和文格上。

《一个女兵的自传》是她的代表作,写的是自己半生奋斗的真实故事。她谈到怎样写《女兵自传》时说:“当我动笔写这本书的时候,就下了一个决心,我要百分之百地忠实,一句假话也不写,完全根据事实,不渲染,不夸张,只有绝对忠实,才有价值,才不骗取读者的热情。

”她还说:“我要把每一段过去的生活,闭上眼睛来仔细地回忆一下,让那些由苦痛里挤出来的眼泪,重新由我的眼里流出来……”写作是严肃认真的,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人格和文格诚信精神大发扬的过程。

北伐是她人生第一次痛快淋漓的生活。大革命把她的青春活力举得很高。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位“女兵”又焕发起为国家战斗、牺牲的精神!她到长沙发动妇女到前线为伤兵服务,组织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她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的口号奔赴抗日前线。这是谢冰莹又经历的一次最快乐的人生,是她最值得回忆的艰苦而悲壮的人生!

谢冰莹第二次留学日本期间,因为上街游行反对“伪满洲国”,被日本宪兵逮捕,蹲了近一个月的监狱,受尽了侮辱和痛苦:敌人用碗口粗的圆柱子打她的头,将她打成重伤,用四楞竹棍几乎压断她的手骨节,使她多次昏迷过去。

那段日本监狱生活、她对祖国的感情、日本法西斯的罪行,在那本《在日本狱中》有着翔实的记述。她在华山三元洞写作《在日本狱中》,很需要环境配合心情,但在景色幽美的华山来写狱中生活,显得很不协调。她到华山不是为了游山,而是写作,如果不把日本法西斯的罪行写出来,那就对不起良心。

谢冰莹是一位不甘寂寞、从不愿闲静下来的人。在其七十多年文学生涯中,从1928年起,一共写了一千多万字的作品。《一个女兵的自传》在海内外出了几十版,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后来人认识中国与中国人命运的真实记录,也是我们一代代不能忘记的历史教科书。

谢冰莹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方面。她的作品鼓荡着时代的风雨和历史的脉搏,女性反叛,爱国爱家,不屈的民族气节,是她作品的核心;不事雕琢,朴素无华,自然流畅,是她创作中的主要艺术精神。

谢冰莹一生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直到晚年还在学习和写作,时时关心着海峡两岸的命运。她一再说:“我只希望做一个平凡而渺小的人,只愿把整个的心力贡献给文学,读者的眼泪便是我的收获!读者的同情,就是我的财产——我的无价之宝!”她还在《平凡的半生》里说:“‘文如其人’这句话,我想大概是对的。我认为处世只有三个字‘直’、‘真’、‘诚’,写文章也是如此。”她的作品也都具有“直、真、诚”的品格。

命运的鞭子将她在人生的风雨中驱来赶去。但是她是生活的强者,在穷困面前,在枪林弹雨中,在敌人面前,她都没有屈服,没有倒下。她走了多少路,便爬了多少格子,写了多少文章。 走到哪儿,写到哪儿。她的作品就是她自己——她的血肉,她的人格,她的精神,她的光辉。

苦难是智慧的磨刀石,是苦难使她成长起来,坚强起来,成了“女兵”。她回忆说,《从军日记》出版后,“不知不觉地我走上了这条有快乐也有痛苦的写作之路,我仿佛做了一个梦,我绝不承认我有什么写作天才,我是个世界上最愚蠢的人,也是个头脑最简单的人,生来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与世无争,能吃苦;如果问我有什么特点,那就是能吃苦,不怕穷,不论做什么事,但顾耕耘,不问收获;不肯向现实低头,有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再干的勇气。

我想这是先父母给我的好遗传,也是军校受训给我的好影响,假如不是参加北伐,我不会了解社会如此复杂,民间如此疾苦,革命如此重要,忠实的民众和热情的男女青年是这么可爱。……我还在写作的梦里没有醒来,我很想丢下笔,再也不干填方格子的工作,但是朋友们不饶我,他们逼着我写,读者也不让我休息,那么,我只好继续地写吧。”

谢冰莹于1948年应邀赴台湾师范大学执教,退休后与丈夫贾伊箴移居美国;一晃半个世纪,她的“还乡梦”始终没有实现,没有能回到她朝思暮想的故乡,看看湖南新化谢铎山龙潭村的巨变。但是,她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家乡和祖国,想着海峡两岸的命运。她说过:“如果我不幸地死在美国,那就要火葬,然后把骨灰撒在金门大桥下,让太平洋的海水把我漂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