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三北平无战事 《北平无战事》:反“潮流”的胜利

2017-07-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纳狄 "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是永恒的.但那不属于我."当剧中笃信存在主义的国共两党双面间谍梁经伦念出这句台词时,你就知道<北平无战事>绝对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纳狄 "古老的夜晚和远方的音乐是永恒的。但那不属于我。"当剧中笃信存在主义的国共两党双面间谍梁经伦念出这句台词时,你就知道《北平无战事》绝对是一个异类,它不太属于现在的中国电视荧屏——看看剧作家刘和平讲的故事、立的人物、立人物的方式,导演孔笙在清晨的树林里捕捉到的光线和老戏骨们嘴角的抽动,再与其他频道现实中的大多数做个对比,大概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逆势而为需要勇气。

什么是如今电视剧的"势"?就是市场的"市"。不用去参加电视节,细心的观众可以从今年的排片表里看出买卖情况,以婆媳为主的家庭剧和打鬼子依然是主流,雷同的剧目都能在一年里被全国的上星卫视与地面频道消化掉。

抗日剧红火,曾有人提议,可不可以做一些不太一样的题材,比如如何筹集物资,怎样运输给部队,钱怎么解决,怎样在后方开设医院和学校,就像《北平无战事》这样铺陈开来呈现当时国民党当局的贪腐和战场之外的困难,而不仅仅是手撕鬼子。

然而,由观众、广告商、电视台采购部门、投资方和一部分创作者联手,造就了既成的商业模式,改变并不容易。《北平无战事》投资1.5亿,首轮卖给了北京、天津、河南三台黄金档和山东卫视非黄金档,相对这么强的阵容和制作来说,卖得并不好。许多台领导是喜欢的,拿了碟回家看,但考虑广告收益还是拒绝合作。

成功的例子很少,成了的都很响亮,比如剧本被搁置很久才有公司愿意买的《一仆二主》,开启谍战剧风潮的《暗算》、《潜伏》,第一次尝试完全没有女性角色的《士兵突击》,附带着创作者鲜明历史观的《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创作者心无旁骛,管它什么在热播,都与这一刻笔下的世界无关。

这部戏7年来多次被撤资,2009年投资方要求赶出剧本以配合建国60周年,刘和平拒绝了那笔投资,住进庐山三个月。虽然成片仍不完美,比如一些文艺气息太重的拍摄手法不仅没有为塑造人物服务,还拖慢了节奏,可能会流失一部分观众,但认真磨出来的台词和人物关系,讲究的光线、场面调度,几位男演员贡献的极致演技,都令我们欣喜它的存在。

编剧对中国人的特质抓得入木三分,剧中北平民食调配委员会副主任马汉三,几乎算是电视剧中从未有过、但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的微妙形象。看起来只是编剧功力的问题,实际上仍是一个"逆势"的大状态下才能出的效果——换成一般的制片人,要么"平均三天交一集"签在合同里,要么开会时指手画脚干预创作,要么签了一个大腕演员,第二天人家就自带"御用"编剧进组全盘改写……遇上这些情况,"马汉三"恐怕都要胎死腹中。

前不久,中央的文艺座谈会谈到了文艺作品与市场的关系,我们期待专心做作品的创作者们更有勇气,看到希望,如果可以令电视台和资方每年拿出一点利益为好作品让路,我们乐于看到这种反"潮流"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