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岸区学府路小学 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国画

2018-0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某文化机构上班的他,是传统文化的忠实拥趸者,有感于当下"国学热"的方兴未艾,于是,想让娃儿趁假期参加个国学培训班,既拓展眼界,又充实下寒假

在某文化机构上班的他,是传统文化的忠实拥趸者,有感于当下“国学热”的方兴未艾,于是,想让娃儿趁假期参加个国学培训班,既拓展眼界,又充实下寒假生活,一举两得。

于是,小区张贴栏上的一则招生启事引起了他的关注——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增加小孩的记忆力和识字能力……”看了这家幼儿国学教育培训班的广告,罗治平动了心。依照对方留下的地址,他来到两路口桂花园某居民小区,敲开了底层一家住户的房门。

那是一个50多平方米的套间,客厅成了教室,里面摆放了10多张小课桌,10来个四五岁的小孩子正跟着一位20多岁的年轻女孩在大声诵读《弟子规》。

在这里待了半个小时后,罗治平便放弃了让孩子来培训的想法。他说:“整个上课的过程,就是年轻女老师念一句,孩子跟着读一句。女老师既没有解释,也没有答疑,大多数孩子心不在焉,课堂效果很不理想。”

后来,罗治平又走访了几家培训机构,却依然不满意。“要么价格不菲,要么花样百出。”他感叹,“国学都变味了!”

事实上,连日来,通过记者调查发现,在商业利益驱动下,不少机构将国学培训当成了一种牟利的工具,国学被“误读”现象严重。

专家:目前社会上各类国学班的商业气息太浓了

“我们这里自从开办了国学培训班,生源增长了至少50%。”1月16日,重庆市一家专门从事幼儿教育培训的机构负责人说。

他称,近年来,随着如于丹、易中天等一批学术明星的涌现,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国学”。许多少儿培训机构便敏感地捕捉到这一信息,并加以利用。他们特意在招生广告中突出国学字样,以吸引家长的眼球。

这位负责人称,目前,重庆市已有10多家与他们类似的少儿国学启蒙馆(班)。这些国学启蒙馆(班)一般3个月为1个学期,每个学期学费低的五六百元,高的达到了数千元。

重庆江北区某幼儿国学培训机构,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将国学课程分为文曲星、智多星等。一位女老师告诉记者,文曲星课程每周末上课一次,一年共240节课,收费9600元。

位于重庆渝北区新牌坊一小区的幼儿园开设了“幼儿读经班”,每日给孩子安排了详细的国学课程,收费每月为2500元。

事实上,借国学招生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少儿身上。

据一位教育界人士称,复旦、清华等高校先后开办了面向企业家的“国学班”,学费为3万—5万元。北京师范大学于2013年12月27日在网上张贴的“国学课程班招生简章”上写明,国学课程学制2年半,其报名登记费2800元、学费58000元。1月19日,该招生办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告知记者,目前,该国学班已经有10多人报名。

“因为‘高端大气上档次’,国学简直成了‘奢侈品’和高消费的对象了。”这位教育界人士称,国学是一种价值观念,是文化精髓,国学的传播可以有偿,但目前社会上各类国学培训班的商业气息太浓厚了,对正确传播不利。

专家:国学让人安静淡定,不是教如何尔虞我诈

“孩子学国学可以懂得一些文言文,以后学语文课程就轻松些了。”“学国学可以让娃儿多认字,娃儿考试就可轻松点。但是学国学费时间,不如学英语、钢琴,今后考试还可以加分。”前不久,在重庆江北区花卉苑旁的一家培训机构——“知性学堂”,两位准备给小孩报“国学班”的家长小声议论着。

“学国学的过程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家长们的功利心太强,有的家长甚至把国学当做一种‘成功学’来看待。”这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说,“一些家长带孩子去学国学,是出于一种显摆的心理,自家小孩能背多少诗,能认多少字,自己便觉得很有面子。有的家长则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他说,有家长就直接问他,学习国学语文成绩能提高多少分?

“以功利心来看待国学的并非只是学生家长。”重庆鹅岭当代国学会馆馆长杨芝虎称,几乎每个周末,鹅岭当代国学会馆都会举办国学讲座,这时,他时常会碰到一些对“国学”看上去很热衷的年轻人。他们会问杨芝虎诸如“如果我来学国学,能帮我解决职场上的难题吗”之类的问题。

“很多人似乎觉得,学了国学,有助于自己在职场上发展和提升,或者是帮助自己在一些所谓的办公室政治斗争中获得先机。”对此,杨芝虎只能无奈地苦笑:“其实国学是让人安静淡定的一种学问,而不是教你如何去搞尔虞我诈。”

穿汉服、行叩拜礼,学国学形式大于内容

专家:形式主义的教育对学生成长弊大于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1月15日,在重庆市一家幼儿国学培训机构里,一群四五岁的小孩子正摇头晃脑地念着《三字经》。

记者指着其中一段——“香九龄,能温席”问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是什么意思,小女孩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

“学生如果只会背诵《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而不清楚‘香’、‘融’指的是谁,更不了解这两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有什么意义?这种国学教育是形式主义,对学生的成长弊大于利。”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王方鸣说。

重视形式,不重视内容;重视机械地背诵,不求甚解,这并不是如今国学学习中的个别现象。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周刊”栏目报道了广东东莞一个幼儿园在开学时,设立孔子像,老师和家长先向孔子像行礼,然后让自己的孩子给老师行跪拜礼。北京电视台“第七日”栏目也报道了教师节时,某高中的学生自发向老师行跪拜礼,有的学生还穿戴着自制的仿古衣冠。

对此,王方鸣表示,少儿国学教育应该讲究方法。她说,让孩子们朗读原文,背死书,甚至将《四书》、《五经》这些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单纯地诵读是不科学的。因为即使是大学科班出身者,也未必对国学有深刻的了解,更何况是四五岁的小孩子。一旦孩子觉得学习起来困难,反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岂不是得不偿失?

“应该将国学的精髓融入幼儿易于接受的游戏、情境中去,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王方鸣建议,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儿歌教学法、表演教学法等形式,使孩子们对国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进而培养其自身的德行。

专家:单单《论语》较普遍的误读就有十几处

比“灌输式”教学更可怕的还有对国学内容的误读。

台湾学者傅佩荣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了许多对“国学”本身的误读之处。

他说,现在许多人读古代经典,还在文字上打转。很多人记背《论语》、《孟子》等,仅仅因为接受它是一种权威,但对古人何出此言,则不清楚。单单一部《论语》,被当下忽略的、不求甚解的、比较普遍的误读,大约就有十几处。

如《论语》有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其中“时习”二字通常被解读为“经常复习”,但正确解读应为“适时实践”。还有,一些人把孔子的“无可,无不可”理解为“此一时,彼一时”,没有原则。但事实上,孔子最讨厌的就是没有原则,他只是想表达做任何事,不是一定要怎么样,或者一定不怎么样,所以,不要把自己放入一个框框,生命是经常变化着的。

此外,记者调查还发现,一些人对“国学”内涵的理解也显得过于狭隘,把“国学”局限于四书五经、诗词曲赋等相关知识。“其实,琴棋书画、民风民俗,以及哲学、史学、宗教学都属国学范畴。”重庆国学院院长刘明华说。

《论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优”字时常被认为是“优秀”的意思,于是就解释成: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去当官。但是,如果前一句也这么解释就不通了:当官优秀了就选拔去学习。

“优”的正确意思是“有余力”,学者将这句译为:“做好了官,有余力就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孟子》:戒之!戒之!出乎乐者,反乎尔者也。

《孟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邹国和鲁国交战,邹国死了33个官吏,而百姓视而不见,见死不救。邹国国君问孟子该如何才好?孟子说:这是官吏怠慢、上司不负责任与残害百姓鱼肉人民造成的。曾子曾经教导人们,要警惕啊警惕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

孟子通过“出尔反尔”告诉邹国国君一个道理:你怎么对人行事,人也怎么回报你。就像佛教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出尔反尔”后来渐渐地被用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孟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通‘源’)。

孟子给他的学生讲治学之道,谈到怎样才能加深造诣的时候,孟子说学习广博,积累深厚,就像能够左右都遇到水源一样。本意是讲治学之道的,指做学问应该关注深度与广度,这样,才能得心应手。现在“左右逢源”却常用于形容为人圆滑、善于投机的人。

为什么人们对“国学”有这么多误读?究竟应该怎么学习国学?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专家和学者,他们认为,要继承和发展国学,“扬弃”二字非常重要,即要懂得如何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

“主要是人们对经典的理解不够,合格的老师不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原因归结为两个“不够”。

他说,目前很多人谈国学,但实际上自己对经典并没有深入的了解。“研究的人好比处在黄河的下流,没有对源头的追寻,不能真正理解经典的含义和价值。”

此外,师资短缺同样也是国学热乱象的一大“推手”。韩星表示,高校教师综合素质强,可是日常工作太繁重,且人数有限;而一般国学爱好者对于教学又不太在行。

韩星教授的话在记者的采访中也得到印证。

重庆江北区一家幼儿国学培训机构的相关负责人称:“我们的教师都具备幼教资格,并通过了专门的培训机构的考核后上岗。”而这样的教师其国学水平就不得而知了。

“教材的内容选择较为偏颇。”重庆市一资深教育工作者称,虽然专业人士积极提倡中小学生学习国学,但目前中小学的国学教育尚未正式纳入教育体系当中,只是部分学校、教师、家长做出了一些尝试,他们在进行国学教育时,选用的教材往往不够科学。一些培训机构则往往根据自身经验或社会潮流来选择教材,这就造成了对国学内容的误读。

学习“国学”要注意哪些问题?专家们给出了建议。

“少儿学习国学重在激发学习的欲望。”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王方鸣解释,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少儿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任何强迫式的做法都可能把儿童的好奇心扼杀于萌芽当中。“进行国学教育时,不应以压迫式的方法强迫儿童学习,要以引导为主,向儿童展现国学魅力,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对国学的求知欲。”

重庆南岸区学府路小学校长王永强认为:“国学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中国象棋、琵琶、古筝、书法、中国画、剪纸、风筝等都是国学教育的好内容。”

“今天倡导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甄别,要去粗取精,学会扬弃。”重庆国学院院长刘明华认为,国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庞大文化体系,如今我们提倡国学,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所谓的“倒退”和“复古”,而是要将国学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接轨,使之符合时代进步和道德建设的要求。

他举例,少年儿童读经便应当有所选择,把四书五经统统背下来,并不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甚至违背认知发展规律,因此不宜提倡。

此外,国学中还有一些需要摒弃的成分,比如忠君思想、“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对女子要求“三从四德”的意识等等,都是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的,不能再奉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