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故事有哪些 后人如何评价陆游

2018-03-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陆游的故事陆游,出生于公元一一二五年,当时正处于北宋灭亡时期,陆游一直亲眼看着国家的衰败,心中对于国家的贫弱十分担忧,为此,陆游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诗句,成了千古诗人,他现存的诗作很多,是留下诗作最多的一位诗人.陆游画像陆游从小就从父亲那里听了不少关于金掠夺宋的故事,所以一直以来他就心怀国家大事.然而在外有金国掠夺,内有奸臣的情况下,胸怀大志的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即使如此,陆游心中为民的火苗并未熄灭.公元一一八零年,抚州发生了一场天灾,当地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陆游在没有得到上级的允许下,下令

陆游的故事

陆游,出生于公元一一二五年,当时正处于北宋灭亡时期,陆游一直亲眼看着国家的衰败,心中对于国家的贫弱十分担忧,为此,陆游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诗句,成了千古诗人,他现存的诗作很多,是留下诗作最多的一位诗人。

陆游画像

陆游从小就从父亲那里听了不少关于金掠夺宋的故事,所以一直以来他就心怀国家大事。然而在外有金国掠夺,内有奸臣的情况下,胸怀大志的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即使如此,陆游心中为民的火苗并未熄灭。公元一一八零年,抚州发生了一场天灾,当地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陆游在没有得到上级的允许下,下令开仓发粮食,这使得百姓艰难的生活得以缓解。陆游还不顾周围县城有传染疾病,毅然走向各地查看情况,还将有用的药方收集起来,用在百姓身上。虽然后来上级是非不分,以陆游擅自动用职权为理由,将陆游罢免,可是陆游却在百姓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陆游在离世之前仍念念不忘中原的统一,还写下诗句让自己的后人作为警示,这诗作直接表达了陆游看不到国家统一的悲愤,更是对君主不顾百姓的感慨,更是陆游爱国情怀的体现。

可惜的是,陆游最终还是没有从自己后人的口中得到中原统一的消息就遗憾而去,但是陆游这位爱国、爱民诗人的故事将一直流传在百姓之中。

陆游筑书巢

陆游筑书巢是选自南宋诗词大家陆游的散文集《渭南集》中的名篇,文章却是极为的简短精炼,短短的百余字,却是一言道破了太多的陆游心中的向往,同时也是给了后世人很多重要的感触与经验。

陆游像

陆游在《筑书巢》将自己的书屋比作书巢,只因为自己觉得自己看的书太多太乱,也是一种表明了自己的心志的文章,并在言语之中表露出来自己对于读书的看法和追求。

陆游筑书巢只是一个比喻性质的说法,主要还是要看着作者心性,就好像是刘禹锡自己说自己的居室是陋室一般,只是一种的看似洒脱的说法,其实心中还是有很多的心志的,只是借着这一种看似平凡脱俗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高洁与向往。但是陆游筑书巢的文中更多的是说自己的看书现象,自己的书斋就好像是一个书巢一般,什么样子的书都有,同时也是杂乱无章的,倒是更像是一个书巢了。而陆游本人在其中看书的过程就好像是书儿子筑书巢一般。

陆游筑书巢的目的在于表明自己的理想:入世,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并不是为了沾染上世俗之中的污浊,也并不是为了所谓的功名利禄。陆游的心中是把书当作了自己的朋友,自然也是无比的爱不释手的,陆游的超然独立自然也有另一种误解了,便是陆游的个人太过于清高了,或者可以用自命清高来形容,看书便是为了躲避世事纷争,与外界隔绝,但是从陆游的筑书巢可以看出显然是不可行的。

陆游图片

陆游是南宋时期有名的诗人,他的人物形象传到后世最多的是一张头戴一顶很大的圆帽的图片,这顶圆帽可以遮住人的双肩,雨天和艳阳天都很适用。

陆游图片

陆游的面貌很和善,眼睛里藏着笑意,眼角的皱纹自然地舒展开来,他的眼睛比较大,微微上扬,脸上双颊也微微上移,嘴巴很丰满,向上翘。他留有四撮胡须,胡须的位置是上唇、下唇和下巴、专门的名称分别是髭、粜、襞。他给人的感觉是个慈祥的老伯形象。陆游身上穿的衣服是南宋时期文人隐士最常见的衣裳,一种粗麻制品,身上不是很短很窄,袖子不宽。

还有一张是陆游带着幞头的图片,幞头是一种代替帽子来束发的头巾,幞头有四根带子,两根系在脑后,两根系在头上。这种帽子的内胎用的是黑色的纱罗,男子的头发高高的束在脑后,纱罗裹住头发,向上突起并稍微向前倾,做出前平后高的造型。

不管是哪张图片,陆游的胡须都很抢眼,留胡须是当时文人的爱好和习惯。在封建社会,没有胡须的男人被看成不成熟或者不阴不阳。胡须可以增加男子汉气息,看起来很威武,越是有头有脸的人,越喜欢留着长胡须。

陆游是文人,他有着文人的心高气傲,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让当时骄奢淫逸的权贵们很不喜欢,他对待权贵很严肃;陆游是爱国的文人,因此常常为国家不能收复失地而苦恼,他的诗歌里有淡淡的忧伤;陆游是爱民的文人,因此经常在百姓中游走,了解民间疾苦,他的微笑是对着善良的百姓。

陆游教儿子作诗

著名诗人陆游一共有七个儿子。最小的儿子陆子聿很聪明,他博览群书,很快就能把书上的知识弄懂,但是对书本以外的知识却知之甚少。

陆游教书图片

后来,他受到父亲陆游的影响也想尝试写诗。刚开始,他认为写诗很简单,只要把书读透了,吟诗作对的时候就能随手拈来、游刃有余了。但真正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了,每当陆游问他有关诗的问题时,他总是无言以对。陆游见此情景,语重心长地教导起儿子怎么去写诗。

首先他肯定了陆子聿体会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这一点,也认为读书是十分必要的,要下苦功夫打好基础。但也是片面的,因为书本上的东西只是表面的,属于纸上谈兵。他强调了写诗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认为如果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须要向生活学习。在生活中去开阔视野,学习诗的意境,慢慢探索写诗的道理和技巧。只有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写出文笔独到、意境深远的好诗来。正所谓功夫在诗外。

陆游教导儿子可以学习前人的写诗手法,先模仿他们的诗歌风格,去领悟其中的精髓内容,不断提升,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但同时不要拘泥于形式,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形成自己的风格。

他还强调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写诗做学问应该努力遵守先贤的教诲,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陆游对于写诗的这些见解,不仅在那时候是经验之谈,就是到了今天也很有启示作用,是非常有价值的。

陆游示儿背景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示儿》图片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留下了很多爱国诗作,其中这首《示儿》可谓是家喻户晓,短短二十八字,将自己一生的感情和愿望,用一种近乎苍凉而无望却又怀着无比期待的方式表达了出来。那么这样一首诗又是在什么背景下创造的呢?

《示儿》一诗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遗嘱。嘉定三年,即公元1210年,八十五岁高龄的陆游一病不起,不能再为抗金作斗争,也不能为百姓做点什么,万分无奈的陆游内心是悲观而无助的,想到收复失地,统一中原遥遥无期,这更加让诗人觉得凄凉。再回忆自己一生都在忧国忧民,却始终改变不了什么,这种现实和理想的巨大落差使得陆游再也无法承受,可是对国家统一的愿望依旧那么强烈,陆游心中虽然明白祖国统一的希望很渺小,可是还是带着这样的愿望离开,否则死不瞑目。看着守在床前的儿子,想要让他记住,如果国家统一,来年清明上坟或者自己祭日的时候,一定要告诉自己,这便是《示儿》的来由。

《示儿》一诗,从诗名到最后一个字,都极其的平淡朴素,却饱含了诗人一生的愿望和倾注的热血赤忱,让读者读着读着觉得悲从中来,为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为陆游穷尽一生却没有如愿的遗恨!

对陆游的评价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存世诗作数量惊人,达到九千多首,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多产诗人。而历史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也多是赞赏的。

陆游雕像

后世人对于陆游的赞赏一个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留下了多篇脍炙人口的诗词。陆游在文学上多有建树,诗、词、史、散文、书法无一不擅。其中以诗的成就最高,涵盖的范围也很广,饱含的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使得他在南宋诗坛上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让后世人对他评价颇高的就是他的爱国思想。陆游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深受爱国思想的影响,后来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主战派,积极主张抵抗金朝,收复失去的故土。因此他也多次受到了主和派的排斥,但他不屈不挠,还多次上疏为北伐计划建言献策。他在幕府任职时作《平戎策》,为恢复中原地区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战略计划。他还很有识人之明,认为兵权应该掌握在合适的人手上。可惜,最后腐败的朝廷解散了幕府。他感到怀才不遇,萌生了退隐田园的念头。后来因为他写诗越来越出名,又受到了皇上的召见。在江西任职期间,赈灾济民,为百姓尽职尽力,深受百姓爱戴。他做官时两袖清风,致仕后又勤俭节约。后来北伐彻底失败,他听说后一病不起,郁郁而终。他一生忧国忧民,却壮志未酬身先死;官场沉浮,又多遭罢免。

总体来说陆游个性鲜明,有极强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一位很有骨气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