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连德志秦雪梅 中国豫剧众筹第一人 豫剧“梅兰芳”连德志

2018-04-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与豫剧结缘,对生在郑州长在郑州的连德志来说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在上小学的连德志就对豫剧有了浓厚兴趣,那个时候虽

    与豫剧结缘,对生在郑州长在郑州的连德志来说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在上小学的连德志就对豫剧有了浓厚兴趣,那个时候虽然他还不知道什么是豫剧常派,但在电视上广播里,常香玉大师的艺术形象已经深深烙在他幼小的心灵上。

在上下学的路上,他总是会哼上几句常香玉大师的经典唱段,回到家中,也经常有模有样的比划着从电视上看来的骑马、耍枪等打斗动作。很快,他对豫剧的热爱痴迷和过人的艺术天分逐渐展现出来。后来在父母的支持下,15岁的连德志进入河南省艺术学校,专攻须生,由此开启了他的戏曲艺术人生。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艺校的学习中,由于之前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训练,和其他同学比起来连德志的基础很差,特别是武功课,他经受了炼狱般地训练。练搬腿时,骨骼已经没有半点柔韧性,当搬到一定限度时怎么也搬不上去,武功教师就上前按住他帮助往上搬,每搬高一厘米,就要忍受着撕心裂肺地疼痛,当搬到极限的时候,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滴,练功服全部湿透。

“挨打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我踢腿踢着踢着就忘了数,然后没到300腿我就偷懒说已经踢到了。

结果被老师发现我在撒谎,于是一棍子就抽过来,大腿顿时就青了。”功夫不负有心,到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连德志的各科目成绩已经跻身中上等。“只要能学出头来,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对于艺校那段艰苦的学习时光,连德志如是说。

    艺校毕业后,连德志进入郑州市豫剧二团(郑州市豫剧院),因为个子小唱生旦吃亏,当时任二团团长的虎美玲老师就建议他改为旦行。对于这次转行,连德志经历了一次痛彻心扉的痛苦挣扎。生、旦两种角色在身段、唱腔等方面的艺术表现截然不同,转行就意味着之前所学全部放下,从新开始;另外,还有世人对男旦的偏见,保持身材的难度,艺术生命时间等问题,身边的朋友不理解,连德志压力巨大,内心矛盾极了,他思索再三,为了自己的戏曲梦想,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成就,他还是毅然选择了男旦。

    1999年,连德志拜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为师,悉心学习豫剧常(香玉)派艺术。在跟随虎美玲老师学艺期间,虎老师对聪颖又勤奋的连德志关爱有加,唱腔、台步、下腰、水袖.....

.所有功课都言传身教、细致入微,并将《大祭桩》等诸多豫剧经典剧目悉心传授给他。每天早上,虎美玲老师还让自己的爱人张老师监督连德志练功。而连德志也很珍惜这份师生情谊,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从家出发跑步到大石桥附近的河提上吊嗓子,白天到单位参加排练或下乡演出,晚上回到家对着镜子练习唱腔,如此轮回,往复经年。

    作为当今豫剧界唯一的专业乾旦演员,虚心好学的连德志深知在戏曲艺术发展道路上,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对艺术生命成长的重要性。为了更加规范自己的表演,2001年他拜京剧名家刘映华为师学习京剧程(砚秋)派表演艺术,刘映华老师很是赞赏这个谦和质朴、好学上进的学生,在教授程派经典剧目《锁麟囊》的过程中,她一遍又一遍的给连德志加工示范,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乃至细微的表情神韵都倾心传授。

他随后又一度问艺著名戏剧家石磊先生,染指豫剧陈(素真)派艺术,2005年,连德志移植京剧程派经典剧目《锁麟囊》,唱红中原大地,广受好评,真正做到了艺承多家、吸收创新的艺术之路。

2012年,连德志又师承豫剧大师常香玉次女、豫剧教育家陈小香,在陈小香老师的指导下潜心学习豫剧常派声腔艺术,对常派艺术的理解与常派声腔技巧的运用都有了质的飞跃,个别唱段颇有以假乱真之势,深受广大戏迷朋友和业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与青睐。

同年,参加河南电台戏曲广播娱乐976青春版《拷红》海选并成功胜出。

    此次《红白花》三剧联演,连德志压力很大,“家喻户晓的《花木兰》对男旦挑战很大,‘女扮男装’的角色却要用‘男扮女装’的演员去演艺,这中间的刚与柔的拿捏非常难。挑战最大的是《红娘》,青旦到花旦之间的跨度非常大”连德志继续说道:“陈小香老师对此次演出期望很高,她对我说‘压力再大,你也一定要拿下来,不然就不是常派弟子’,所以,作为常派第三代弟子,我有责任为常派艺术的弘扬发展尽一己之力,此次在常香玉大师逝世12周年纪念日到来之前把常派红、白、花三出大戏搬上舞台。

挑战与困难同在,但是我会努力,同时也需要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