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李雪:痛苦的中国式家庭陪伴

2018-01-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高尔夫亲子网导读]如何教育好孩子应该是很多父母纠结的事情.昨天发了一篇"妈妈,我不是莫扎特"里面有一句话很触动我,"我们需要学会树立一个观点--让孩子做自己,而不是父母愿望的载体."其实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爱他,如他所是",而不是"爱他,如我所愿",这是所有纠结的根源."如我所愿",就是要改变对方,"而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

【高尔夫亲子网导读】如何教育好孩子应该是很多父母纠结的事情。昨天发了一篇“妈妈,我不是莫扎特”里面有一句话很触动我,“我们需要学会树立一个观点——让孩子做自己,而不是父母愿望的载体。”其实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爱他,如他所是”,而不是“爱他,如我所愿”,这是所有纠结的根源。

“如我所愿”,就是要改变对方,“而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结果可想而知,一定是抗拒大过服从,不管从心理上还是行动上。而改变自己就容易得多!所以尝试尊重他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尝试将心注入,长期陪伴,因为“这种陪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巨大的滋养疗愈,是我们存在的证据。”

一、痛苦的中国式和谐家庭关系

客体关系心理学说,关系就是一切。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寻找关系。婴儿若没有照料者的陪伴,无法存活。成年人若没有朋友或伴侣,生命黯淡无光。老年人没有人陪伴,生不如死。

我们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意义,那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呢?

有一对夫妻找我做心理咨询,双方都受过很好的教育,郎才女貌。老公抱怨妻子不接纳自己,对自己挑剔;妻子总抱怨孤独寂寞,缺少陪伴。老公一听“寂寞”这个词就火:“我在家工作,1周7天差不多天天都和你在一起,你却总是不满足,你这是心理有问题!”妻子非常委屈,却说不清楚到底痛苦在哪里。

细细了解这个男人的成长史,男人从小跟父母一起生活,没分离过,父母也几乎不吵架,更是从来不打骂说教孩子。他从小就很懂事,成绩优异,从来不给父母添麻烦,长大后也工作体面收入颇丰,孝顺家人,家庭关系看上去关系非常“和谐”。

当我问起这个男人,你童年有什么和家人在一起很快乐很high的记忆吗?男人低下了头,想了一会说:“确实没有,家在记忆中总是很清冷的感觉,客人都很少,每个人都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气。”

再看看妻子的成长史。她是家里独生女,通过姑姑的回忆她了解到自己出生后一直是妈妈带。除了喂奶,妈妈总是把女儿放在床上,自己在一边看着,却不抱不哄,面无表情的看着孩子,跟女儿没有任何互动。女儿也变得面无表情,直到其他人过来抱她逗她,她才会活跃起来,露出笑容。

这一对夫妻的关系,各自完美轮回了自己童年的剧本。老公就像老婆的妈妈,一直在身边,却对老婆“不抱不哄”,没有交流互动。老公对待妻子,就像自己父母对待自己,也是不打不骂,物质充分满足。谁都说他俩是模范夫妻,然而关系中的孤独冷漠,只有深入其中才知滋味难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