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为什么离开贵大 与黄兄书(2015 8 13):郑强《你为什么读大学?》观后感

2017-12-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很高兴再次向你致文!在你的多次推荐下,我在昨天观看了现任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在央视<开讲啦>的演讲<你为什么读大学?>.你说在我看完以后,要给你

很高兴再次向你致文!在你的多次推荐下,我在昨天观看了现任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在央视《开讲啦》的演讲《你为什么读大学?》。你说在我看完以后,要给你一个反馈(feedback)。于是我今天又读了一遍郑强校长的演讲稿,并做了一点笔记,想在这里整理后与你分享。

1在大学,多经受一些磨难、困难,是对自己青春的历练。

用手在钢板上刻复习的提纲,早晨五点多起床、步行十里到达高考考场,第一次缝被子无数次把自己的手指扎破……郑强校长在演讲的开头便回忆起30年前自己求学时的场景。他说,这些艰苦的日子令他难忘。这也让他不断在思考:今天的幸福,今天生活上的种种便利,对我们这一代人,究竟是利多,还是弊多。

郑强校长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我可以感受到,他是希望我们这一代大学生能够学会吃苦、学会经受挫折。这一点在今天尤其重要。试观古今杰出之人物,未有不屡尝失败之苦痛、数遭厄难之洗礼者。“自古雄才多砥砺,从来纨绔少伟男。”(王宝池《七律•劝学》)此句诗诚乃古今之至理。

艰难是美好的,因为它孕育着理想、孕育着希望、孕育着幸福,它是理想、希望、幸福之母。为什么美好安逸的日子常常不如艰难困苦的日子令人怀念和感动?郑校长在后面的演讲中作了回答——“凡是付出的东西,都会爱的;凡是得到太容易的东西,爱都不能持久。”

以前我曾这样问妈妈:“妈妈,我觉得你给我的环境太好了,我需要多一些‘挫折教育’。”今天,对比其他同学的家长,我觉得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的家人既没有溺爱和过度保护我,也没有严管和过度压制我,他们在教育我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学习,我们在一起成长。

现在,我逐渐明白,历练不是意味着你要主动去寻找挫折和困难,而是要逐渐放下对他人的依赖,追寻自己的人生,实践自己的道路,这时候,一切该经历的困难,都会遭遇;一切该收获的幸福,都会到来。那时,你要学会试着以最最平和的心态,将痛苦和欢乐一并接受。

所以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在大学期间,要感恩今天的幸福,拥抱未知的苦难。

2在大学,多去体会这所大学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大学人文精神的熏陶。

郑校长曾在浙江大学执教17年。他说,浙大最令他感到荣耀的,不是每年吸引上万民游客慕名来观的钱塘江大潮,也不是闻名遐迩“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西湖,而是从竺可桢老校长带领浙江大学的学生西迁几千里,在遵义的湄潭办学的那7年,树立的“求是”校风。

这句话令我深思已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一句至今仍耳熟能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实,大师给一所学校带来的影响,正是那看不见、摸不着,但一旦步入校门即可感知的校风。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所大学的校风,太重要了,它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改变一个人的力量。在大学的几年,如果不去主动感受它的熏陶,实在可惜。光阴流转,大师隐去,但是大师的精神却如耸立的山峰令后世的莘莘学子景仰和追慕。

校风不必从校史中苦苦寻找。哪里有伟大的精神力量,哪里就生发着朝气蓬勃的校风。一位身患骨癌,下肢截肢的女孩肖丽,在生命最痛苦的时候竟然怀揣着对大学的梦想考上了重点线,考入了贵州大学。郑校长听说这位女孩的故事,亲自驱车赶到她的病床前,将录取通知书递到了她的手中。

郑校长感慨道:”这个孩子对贵州大学,对全中国大学生,她是无价之宝啊!”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在演讲时,面对全国的观众,郑强校长自豪地说:“贵大有了肖丽,从此贵大的学生就有了大写人生的光辉榜样,贵大有了肖丽,贵大的学生从此内心的情感和精神不应该再输给北大、清华、浙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沉寂在书里的大师、伟大而平凡的身边人,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无视他们的存在,是一种极其可惜甚至可悲的事。这让我不禁想起了郁达夫悼念鲁迅时的那句沉重话语:“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3在大学,应该以培养基本的人文思想和夯实专业基础为最重要的目标,不要学得太满太多,先夯实基本。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又曰:“君子不器。”《论语》中的这两句话,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的大学生活。大学的课外生活很丰富,应当多多参加文体活动。郑校长认为,他到今天五十多岁依然年轻健康,风采奕奕,正得益于艺术与体育。

他说,最好的心灵教育是艺术,最好的精神的培养是体育。但是,大学是钻研学术的场所,这一点不能否认。蔡元培校长1917年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讲中“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的谆谆告诫,现在读来,竟然一点也不过时。

演讲结束后有位女生提问,说如何认识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两者是否有所脱节?郑校长回答得很干脆:“大学和社会本就有距离。”大学不是社会的回声筒,大学本就应当与社会保持距离。大学不是职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基地,更不是官僚商贾的养成所。

为什么蔡校长要说“一曰抱定宗旨”?抱定什么宗旨?那就是首先要明确大学的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过早地考虑毕业后能不能赚大钱,怎么赚大钱,还怪罪大学没有教会你赚钱的技能。

对不起,“宗旨既乖,趋向自异”,这是你的认识出了问题,不能把责任推给大学。现在很多家长带着学生选校的首要条件就是毕业后工作好不好找,这个观念本身就有问题。大学真的不是教人谋生的地方,他是教人成长的地方。

其实,当今我们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不能单方面地怪罪给学校和老师,学生和家长自身就没有一丁点责任吗?教育体制的改革,需要国家,学校,老师,学生,家庭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当我们在大学中全面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夯实了专业基础之后,无论面对多么严峻的就业形势,多么动荡的社会状况,我们都能够从容不迫:因为有了深厚的人文素养,心灵的束缚和重压便会少很多,再大的苦难也能以心灵的智慧去化解;因为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便有了一技之长,立身之本,以此为原点,拓展自己的人生界域。

针对当今大学生就业这一热门话题,郑校长说:“你们不是找不到工作,是享受的工作不太容易找,艰苦的工作你们不太愿意做。”作为年轻人,初出茅庐,即使你有孔明之才,也要虚心学习,向任何在某一方面比你优秀的人学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一种极好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以上就是我在观看郑强校长演讲之后的心得小结。拖拖拉拉,从8月13日动笔,到今天才收尾。不过总归是完成了“黄老师”的“作业”,希望得到黄老师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