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书谱 从包世臣《国朝书品》看邓石如行书的创作、审美观的生成

2017-11-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内容提要:通过对包世臣<国朝书品>中对邓石如书法品级归类的分析,得出包世臣分类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结论.从而结合邓石如的书学观及其行.草书创

内容提要:通过对包世臣《国朝书品》中对邓石如书法品级归类的分析,得出包世臣分类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结论。从而结合邓石如的书学观及其行、草书创作,进一步验证其行书创作的价值与意义。碑体行书的发展从明末清初就已经滥觞,实际上在这种滥觞的形势之下,很多书家都有碑帖结合的行书作品出现。

在乾隆中期,邓石如的碑体行书已经成熟,它开辟了碑体行、草书新的阈域。碑派思想随着碑体行书的实践日渐成熟,影响到包世臣、康有为、沈曾植、黄绍箕等一批文人书家,这对于清末碑派书学思潮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论述,以包世臣的评价为主线展开,从邓石如、沈曾植等碑派书家的书学思想着手,通过纵横比较、合理分析得出邓石如行书创作的脉络与特点,由此肯定了其行书的创造性及价值。

关键词:《国朝书品》;邓石如;创作;审美观;价值与意义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后改字顽伯,号完白山人。作为一介布衣的他,卓然成为清代书坛的大家,这是其自己也都没料想到的。他身处闾巷,“昧爽即起”,勤于临池。遍涉三代吉金、秦砖汉瓦,在篆隶间研磨不懈,终成正果。形成与明末清初崇尚妩媚、甜美的赵董书风的潮流相悖逆的碑派书学风格,这足见邓石如在书学方面的才华和睿智。

一、《国朝书品》对邓石如书法的品评及所定级别的合理性探讨

《国朝书品》是包世臣的重要论著,集中体现了包氏对于清代书家的书学评价态度,评判的标准主要参考唐人张怀瓘《书断》、李嗣真的《书后品》,并在有所发展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五品九等说”。

“五品”指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佳品。这五品中除神品之外每品又分为上、中、下三等。与张怀瓘相比,多了佳品一种,在每品中又多一品:中品。这种分法比以前的分法细,但却专门为清代书家排列座次。在《国朝书品》[1]中,包世臣列邓石如诸书品第如下:

神品一人 邓石如隶及篆书 妙品上一人 邓石如分及真书 妙品下二人 邓石如草书 逸品上十五人 邓石如行书

笔者以为它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三品分得更细,书法品第的标准却是模糊的,无法做到客观公正地排列次序,列位高低不会做到合理;其次,排列等级是以包世臣个人的喜好而定的。包氏喜欢北碑,他倾向于书写中有篆隶、北碑遗意的书家。

邓石如篆隶兼工,自然是首选的书家。最后,品评之中也是有着推崇自己老师的嫌疑。邓石如为包世臣的老师,对包氏影响甚大。沙孟海说:“他的字取法邓石如的多,他用邓的方法,去写北碑,也很有功夫。他对用笔极讲究,有人讥诮他单讲究区区点画,把大的条件反而忽略了,他实在有这个毛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