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 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

2018-04-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1938年4月的一天,在西安到兰州的山路上,一辆大卡车正缓慢前行,车上坐着的,是5个文人模样的年轻人.  当卡车行驶到六盘山下时,突然天

  1938年4月的一天,在西安到兰州的山路上,一辆大卡车正缓慢前行,车上坐着的,是5个文人模样的年轻人。

  当卡车行驶到六盘山下时,突然天降暴雨,于是一行人不得不到附近一个不起眼的车店投宿。小店的女掌柜是个五十多岁的寡妇,但她竟然有一个诗意的外号叫“五朵梅”,是远近闻名的“花儿”能手。几个年轻人听说后,便诚意邀请她给唱首“花儿”。

  待到雨过天晴,五朵梅站在店外的黄土坡上高歌一曲《眼泪的花儿把心淹了》。这是一支送别情人的民歌,几十年前六盘山下的五朵梅用它把自己的情哥哥送上了“走西口”的不归路;几十年后,她又用它把一个来自北京的年轻人送上了一条西行的不归路。

  而这个年轻人恐怕也想象不到这首“花儿”会改写他的一生,甚至改写了中国的音乐史。

  这个来自北京的年轻人,就是后来的“西部歌王”王洛宾。

  西洋音乐的信徒因抗战巧遇西北农妇并从此踏上中国民歌的朝圣之旅

  王洛宾,1913年12月28日生在北京。1931年,18岁的王洛宾考入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

  当时的北师大音乐系教学体制基本参照欧美模式,授课教师大多是西学归来者和外籍人士。所以王洛宾在这里接受了相当正规、系统的西洋音乐教育。他的声乐导师是一位俄国女高音歌唱家,她对王洛宾格外关注,因为她发现王洛宾具有一种罕见的音乐天赋。

一天,她郑重其事地告诉王洛宾:“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有作为的音乐家,那就一定要去巴黎!因为那里有世界上最美的音乐!”导师的话,在少年王洛宾心里种下了一个“巴黎之梦”。

  当时怀揣着“巴黎之梦”的王洛宾怎么也想象不到,几年之后,他会在贫瘠、荒凉的大西北扎下根。

  大学毕业后,王洛宾一直为出国留学而积极准备着。为了筹集费用,家境并不富裕的王洛宾同时在三个学校里担任音乐老师。正当他离自己的“巴黎之梦”越来越近的时候,战争打乱了他的计划,而且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

  1937年10月的一个清晨,不愿意给日本人服务去当老师的王洛宾身披重孝,骑上自行车,以给母亲上坟为由,瞒过把守城门的日本宪兵,逃出了北平。

  离开北平后,王洛宾直奔河南开封,找到了恋人杜明远。杜明远原本是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学生,专攻西洋画,又会跳芭蕾舞。当年在北平的一次演出中,王洛宾的男高音伴唱令表演芭蕾舞的杜明远怦然心动,不久两人便坠入爱河。

  国难当头,王洛宾打算带着心爱的人一起去大后方宣传抗日。难得的是杜明远的父亲杜继增并不是传统的旧式家长,他不仅同意了王洛宾的请求,还为两个年轻人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为了路上方便,他为女儿改名洛姗,让王洛宾和洛姗在外以兄妹相称。不久王洛宾和洛姗告别了杜继增,踏上漫漫西行之途。一路辗转到达山西后,他们参加了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

  当时与他们二人同时加入服务团的,还有萧军和萧红夫妇、塞克和朱星南等人。后来,这几个年轻人都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洛宾卓越的音乐才华,很快就在西北战地服务团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血花曲》、《洗衣歌》、《抗战进行曲》、《黑龙江上》都是那一时期的作品。

  虽然国仇家恨使王洛宾不得不暂时留在国内,但是他总梦想着有朝一日还可以继续圆他的巴黎梦。直到六盘山下那次意外的巧遇,王洛宾才彻底被“五朵梅”的“花儿调”征服了。对此,王洛宾在采访中说了当时的感受:

  “……这个五朵梅这个老奶奶她的歌,我觉得很美,当时我们同行5个朋友那4个人就跟我说,‘王洛宾你到外国学什么,你听咱们中国的民歌,中国的歌。最美的旋律、最美的诗、文学、歌词就在我们西北高原上’,经过六盘山通过这个老奶奶的歌声,我也体会到最美的歌声就在我们脚底下。”(王洛宾原音《永远的王洛宾》)

  这位西洋音乐的信徒,就此虔诚地拜倒在一位西北农妇面前。并从此踏上了他的中国民歌朝圣之旅。但是任何一条“朝圣”的道路都必将充满坎坷,而王洛宾的这一条更是如此。

  根据新疆民歌编配的《达坂城的姑娘》不仅传唱全世界还救了自己的命

  ——在那遥远的地方

  告别五朵梅后,王洛宾等人一路辗转到达兰州。抗战时期,兰州作为大西北的重镇,是苏联为中国运送抗战物资的重要通道和中转站,几乎每天都有新疆的车队源源而来。这一天,又有一支运送苏联援助抗战物资的新疆车队经过兰州。

  当晚,王洛宾所在的抗战剧团组织联欢会,慰劳车队的司机朋友。联欢会上,或许是受到演出气氛的感染,一位头戴小花帽、留着小胡子的维吾尔族青年司机上台演唱了一首新疆民歌。因为他用维吾尔语唱,所以没听懂他唱的内容,但歌声还是深深地触动了王洛宾。

  演出一结束,王洛宾就去找那位唱歌的司机。诚挚地请他把唱过的歌再唱一遍。王洛宾不懂维吾尔语,那位司机也不会说汉语。两个人面对面连说带比画折腾了半天,王洛宾才听懂几组相互间没有什么关联的词句:“达坂城”、“丫头”、“辫子”……

  王洛宾记下了旋律,兴奋得几乎一夜没有入睡。但是当时的王洛宾还没进过新疆地界,达坂城的姑娘和马车夫到底是什么样子,王洛宾只能在青年司机的歌声中想象。但是艺术本来靠的就是心有灵犀,就凭这几个没有什么关联的词句,王洛宾一个晚上就写好了一首《马车夫的幻想》。

  演出当晚,所有的人都被这首风趣欢快的《马车夫的幻想》深深打动,歌曲不胫而走,像一阵风吹遍了兰州城,大街小巷经常有年轻人在哼唱它。后来,王洛宾对这首歌的歌词进行了修改,歌名先是改成《马车夫之歌》,最后定名为《达坂城的姑娘》。

  当时的王洛宾并不知道,他笔下的“马车夫”很快就要漂洋过海,更令他料想不到的是,《达坂城的姑娘》会在十多年后救了他的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952年1月,因为违反军纪,王洛宾被新疆军法处免去军区文艺科长职务,并且判处管制劳役两年。

  一年多的苦役之后,身体并不十分结实的王洛宾眼看快要坚持不住了。然而上天还是眷顾这位天才音乐家的,一位将军向他伸出了援手。

  1953年, “独臂将军”左齐在得知王洛宾的情况后,再三向新疆军区交涉,并且亲笔写了一份“保证书”后,才以“监外执行”的名义,把王洛宾调到南疆军区文工团当教员。

  1960年,王洛宾再次入狱。不久,“独臂将军”又一次救了他。1962年,左齐又用“假释”的名义,再次把王洛宾要回文工团。王洛宾经常对人说“如果不是左政委,我王洛宾是活不到今天的。”

  有人曾经问左齐将军,干吗要冒着风险两次救王洛宾。将军只是平淡地说“我之所以把王洛宾搞到南疆,只有一个原因,我喜欢他那首《达坂城的姑娘》!”

  1991年春天,左齐将军回到阔别多年的新疆,走访老战友。已经80岁的王洛宾亲自为自己的救命恩人唱了这首歌,表达了深深的谢意。

  七十多年过去了,《达坂城的姑娘》依然久唱不衰,这首情歌也使得小小的达坂城蜚声海内外。1994年11月16日,为了感谢王洛宾,达坂城将“名誉镇长”的称号送给了他。

  《达坂城的姑娘》是王洛宾整理和编曲的第一首维吾尔族民歌,也是我国第一首用汉语编配的维吾尔族民歌。1939年10月,王洛宾在西宁碰到了北师大时的同班同学赵启海,他也很喜欢这首歌,便把这首歌谱带到战时陪都重庆。

  随后音乐家赵枫、李凌和赵启海又把这首歌传唱到昆明、缅甸、马来西亚及南亚诸国。1943年赵启海赴美国留学,又把这首歌传唱到了美国。王洛宾也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让新疆民歌在全国传播并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其实,被赵启海、赵枫等人传唱开的还有另外一首歌,而且它也是王洛宾被传唱最广的一首歌,无数歌唱家、歌星都曾翻唱过这首歌。关于这首歌,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名字叫作萨耶卓玛

  1939年7月,当时在西宁当音乐老师的王洛宾,接受著名导演郑君里的邀请,来到青海海晏县三角城。郑君里准备在这里拍摄一部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和抗战的电影纪录片《民族万岁》。

  王洛宾和摄制组一行人,来到青海湖畔的金银滩大草原后,就驻扎在当地千户长——同曲乎的家里。

  摄制组到达的当晚,同曲乎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在宴会上一个有着“粉红笑脸,美丽大眼睛”的女孩,载歌载舞。王洛宾不禁被这欢快的藏族歌舞和美丽的姑娘所吸引。原来她就是千户长的小女儿萨耶卓玛。

  那时金银滩上有个说法:“草原上最美的花儿是格桑花,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是萨耶卓玛”。在藏语中,萨耶有保佑之意,卓玛是仙女的意思。

  当时电影中需要一位藏族牧羊女,漂亮的卓玛当然是首选,而王洛宾就穿上藏袍客串了卓玛的帮工。

  一天摄制组需要拍摄一个羊群跑满草原的场景。这就苦了扮演牧羊女的卓玛,她毕竟是一个千金小姐,一时乱了手脚,王洛宾便自告奋勇上去帮忙。结果他一不小心一鞭子抽到了卓玛骑的马身上,卓玛“回头看了看好像是很生气,又好像是很高兴”。“当时因为听不懂话,也不知道她什么意思,就继续赶羊。后来没有多大时间,她走到我的后边,我也没留神,她很用力地在我脊背上抽了一鞭子。”

  王洛宾木然地留在原地,痴痴地望着消失在草原深处的卓玛,回味着这一鞭的滋味……美丽、奔放的卓玛在歌王的心上留下了永生难忘的一鞭。在她的那一皮鞭下,王洛宾写出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传世之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拍摄结束了,摄制组就要返回西宁了。王洛宾没有对卓玛吐露心中的爱意,因为卓玛姑娘是他心中圣洁的女神,而他早已经有了洛姗,也就不敢再有任何非分之想。

  “只能把强烈的爱,深深地埋在心里。”何时能再次回到金银滩,同卓玛纵马驰骋,遨游草原,也就成为王洛宾深埋在心中的愿望。

  王洛宾一生创作的歌曲近千首,其中有近百首是在监狱里完成的

  1940年,王洛宾为青海抗战剧团创作舞剧《蒙古青年抗战进行曲》。舞剧才写到一半,其中的一首歌曲《曼丽》就已经在民间传唱开了。可是就在这时,王洛宾却突然消失了,而且音讯全无。王洛宾怎么赶到半路就撂挑子了呢,他到底去哪里了呢?

  原来他入狱了,而且是关押在距离青海数百公里的兰州。一个身在青海与世无争的音乐家,怎么又会在兰州被捕呢?这还要从王洛宾的妻子洛姗说起。

  1941年春,王洛宾从西宁前往兰州看望妻子洛珊,哪知在王洛宾醉心民歌时,年轻而浪漫的洛姗早已经爱上了别人。第二天,两人在报纸上发布了解除婚约的启事,痛苦的王洛宾只得返回青海。然而祸不单行,在路上他被捕了。因为当年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是隶属于八路军的,所以兰州第八战区的军统特务以“共产党嫌疑”罪名将他逮捕,关押在兰州城北沙沟监狱。

  狱中的王洛宾曾怀疑是心爱的人出卖了自己,但真相是什么他无从得知。多年之后,王洛宾曾试着与洛姗书信联络,而洛姗很快就寄来了王洛宾需要的剧本并且还有一些衣服和食品。之后两人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但终生没有再见一面。

  在监狱里,王洛宾用《青春舞曲》缅怀那段美好而短暂的初恋,爱人像一只飞走的小鸟,而他自己却变成了一只笼子里的小鸟。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王洛宾跟监狱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小的牢房并不能真正关住乐观的王洛宾。他甚至在监狱里写了一首歌叫《我爱我的牢房》。此外他还为3岁的小狱友丽丽写了一首《蚕豆谣》,为一个被杀害的抗日华侨青年写了一首《来,我们排成队》……。“冲出大铁门”、“自由万万岁”,在歌声里王洛宾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

  王洛宾一生创作的歌曲近千首,其中有近百首是在监狱里完成的。

  其中有一首恐怕是全世界最奇特的囚歌,因为它是一个犯人写给一位女狱警的。歌名叫《撒阿黛》。

  关于这首歌的创作,王洛宾是这样回忆的:

  “撒阿黛是维吾尔姑娘的名字,在监狱里面有一个看守员叫撒阿黛,她管理女犯人。十七八岁吧。很善良的,特别美。她夏天还喜欢用白纱系在头上,沿着那高墙走路非常的轻快,她那纱在后面飘着,监狱里头特别寂寞……来个小麻雀大家都觉得跟亲人似的,何况一个漂亮的姑娘。(王洛宾原音《永远的王洛宾》)

  1944年2月,被关押了将近3年之后,王洛宾终于被释放。

  王洛宾把一个老人孤独的身影留在了大西北而把歌声留给了我们

  经历了和洛珊分手的痛苦,紧接着又是一场牢狱之灾。出狱后的王洛宾,一度变得心灰意冷,甚至有点愤世嫉俗。在朋友的撮合下,王洛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连面都没见就和一位女护士结了婚。

  王洛宾的第二任妻子叫黄玉兰。原本心灰意冷的他渐渐被贤惠的黄玉兰打动了,慢慢地王洛宾爱上了她。王洛宾并没有为妻子写过一首歌,但是他却送给妻子一个名字——黄静。正是黄玉兰的这份宁静,抚平了王洛宾的伤痕。

  可是幸福的时光似乎总是短暂的,1951年,年仅23岁的黄静在生下他们的第三个孩子王海成之后因产后风而早早离开了人世。而当时王洛宾身在新疆,连妻子的最后一面也没见着。对于这位小自己15岁的妻子,王洛宾始终心存愧疚。

  妻子过世后,王洛宾就再也没有结婚成家。直到他临终前,在他寓所客厅的墙上,始终端端正正地悬挂着一幅黑纱缠框的黄静遗像。

  此后王洛宾一生驻留大西北,走遍了每一片草场、每一个村庄,只要有歌声的地方就会看到这个老人孤独的身影。

  但不知是他有意而为,还是冥冥中的安排,王洛宾再也没有到过青海湖畔的金银滩,再也没有见到那位遥远的好姑娘——萨耶卓玛。

  而金银滩上的卓玛,后来的生活很不顺利——不知为什么她执意要嫁给一个汉人,之后又仓促地离婚、再婚。1954年,年仅32岁的萨耶卓玛急病不治,歌中的女神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但是天国的卓玛——这位好姑娘冥冥之中又一次帮了王洛宾。1988年,《歌曲》杂志第一次署名发表了《在那遥远的地方》。从那以后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王洛宾才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这是王洛宾传唱最广的歌,也是华人歌曲在世界传唱最广者之一。

  1947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上海演出就唱了这首歌。

  在那之后,这首歌就传遍了世界。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卡雷拉斯和多明戈也都曾演唱过这首中国歌曲。

  1996年3月14日,在一场纷飞的大雪中,“西部歌王”王洛宾长眠于新疆乌鲁木齐。

  依照他的遗嘱,《在那遥远的地方》被镌刻在他的墓碑上伴他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