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政委 红色政委传奇:文武全才李志民

2017-11-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志民.1906年出生,湖南浏阳人,曾任红5军第2纵队特务大队副政委,中共江西省委西路行委干部大队大队长兼政委,红3军政治部保卫大队政委,红

李志民.1906年出生,湖南浏阳人,曾任红5军第2纵队特务大队副政委,中共江西省委西路行委干部大队大队长兼政委,红3军政治部保卫大队政委,红5军第6师第7团政委,红3军团教导营政委,红3军团卫生部政委,红1军团4师11团政委,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副政委,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政委。

冀中军区野战纵队政委,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政委、第2纵队政委,华北军区第3兵团第2纵队政委,第19兵团政委,陕西省军区政委,志愿军第19兵团政委,志愿军副政委、政委,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副政委、政委,福州军区政委。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爱唱歌,会写歌,能教歌,是军中“才子”,把歌声融入战斗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做进坑道里,做到阵地前沿,创造了一个个战场奇迹。指挥将军合唱团精彩演出,被外宾称为“史无前例的创举”,充分展现人民军队精神风貌。生前留下许多著作和文稿,成为教育后代、激励后人的无价之宝。

1、红军中的“才子”

李志民是湖南省浏阳县人,少年时代家境十分贫寒,衣不遮体,锅无粒米,一家人只有一条不知盖了多少年的黑被子,棉絮又黑又硬,夜里几口人裹腹露足,靠这样一条小黑被褥,抵御着山区寒冷的袭击。

李志民上学的时候,学堂离家比较远,而且要自带被褥蚊帐,父母亲只好把一条黑被子让他带到学堂去,还带上一件补丁叠补丁的小棉袄。为此,学堂里有钱的富家子弟们,常常拿他开心,把他的黑被子破棉袄高悬在寝室门口,嘲笑他家穷。

此事对他震动很大,少年的心里激起了一串串问号,为什么有人富有人穷?为什么这个社会如此不平等?后来当他学习历史课与地理课的时候,逐渐明白了,懂得了国耻家贫的原因,他痛恨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痛恨地主豪绅与腐败政府对穷人的压迫,他最爱读历史、地理书,常常越读越激动,禁不住两眼含泪。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李志民痛恨帝国主义和官僚军阀,立志振兴中华。

上海发生“五卅运动”后,李志民怀着民族义愤,参加了湖南省同学组织的“返乡宣传队”,声援上海人民。在湖南农民运动高涨时,他被选为乡农民协会副会长,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并先后参加浏阳县暑期政治讲习所和县党务研究所。

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到处实行白色恐怖,在此之前,李志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反革命武装包围了李志民的家,并扬言要捉拿他。在家人及乡亲的帮助下,经过一番谋划,他才从家乡逃脱出来,投奔了红军,毅然走上了毛泽东同志指引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始了转战千山万水的生涯。

1928年3月,李志民在高坪区组建了一支5个人3支枪的游击队,并任党代表,在湘赣边区集聚革命力量,开展游击活动。黄公略率红5军一部来到浏阳,李志民奉浏阳县委之命,调任红5军第2纵队,任中队党代表。由于当时红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李志民当过教师,还写得一手好字,加上他刻苦学习,积极上进,先后担任了红5军随营学校党支部书记和红5军党委秘书长,自然成为了知名的“才子”。

“才子”李志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脸庞清瘦,身材修长,外表看来文质彬彬,但从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闪烁着聪颖、刚毅的目光看来,又显得十分潇洒、英俊。他对人诚恳热情,平易近人,讲起话来思路敏捷,有条有理,给人以启迪。

李志民作为军中“才子”,除了胸有韬略、善于打政治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外,还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1929年9月,他任红5军随营学校党支部书记,红5军参谋长邓萍兼任随营学校教育长。邓萍经常给学员上课,李志民就把邓萍讲课的内容记录下来,整理成文,如《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怎样开好党(委)组(长)联席会议》等,刻钢板油印出来发给学员作为教材。

每期学员毕业后把它带回部队,在工作中运用,有的内容还被传抄、翻印。在当时连队缺乏教材的情况下,这些带有经验性的教材,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救命之恩永世不忘

1930年3月,李志民任红五军特务大队副政委,率部参加攻占江西安福、新余、分宜、袁州(今宜春)的战斗。红五军连克四城,声威大振。可是,当部队从江西返回湖南途经莲花县路口镇时,不期与国民党朱耀华旅遭遇。李志民率特务大队投入战斗,同红5军指战员一道与敌人奋勇拼杀,将敌朱耀华旅击溃。

在战斗中,李志民不幸右胸中弹,负了重伤。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军医很少,又没有药,护士只能用纱布蘸上碘酒塞进伤口消毒,然后用绷带把伤口包扎一下,就派民工用担架把他抬送到后方医院。这时,他伤口的血还没有止住,加上担架的颠簸,伤势越来越重。

中午,民工把李志民抬到了莲花县城,停下来在街上的饭铺里吃午饭,国民党莲花县靖卫团的一队团丁突然冲进了街道,把担架队的民工冲散了。在这危急时刻,幸好当地老百姓机警地将李志民扶进了店铺后面的苎麻地里隐藏起来,才使他幸免于难。

李志民在苎麻地里隐藏了半天。入夜时分,天下起雨来,周围一片漆黑。因莲花县城曾被红军攻占过,当时城内虽没有红军,但靖卫团也不敢久留,怕遇到红军游击队的袭击。天一擦黑,敌人便吹起集合号,把队伍拉出城外去。李志民听到动静,确信敌人已撤去后,挣扎着走出苎麻地。

他敲开一户老百姓的家门,一位50多岁的老汉看他是个红军伤员,便给他带路出了北门,送出十多里地,到了一座山下,才给他指明上山找县苏维埃政府的路。李志民很感激,掏出一块银元送给老汉做酬谢。开始时老汉坚持不收,经李志民再三劝说才收下,随即老人摸黑回莲花县城去了。

莲花县苏维埃政府把李志民暂时安顿在县的临时医院里。这里名为“临时医院”,实际上没有医生,只是由一些群众组织起来临时看护伤员的地方。群众看到李志民的伤口经过蘸碘酒的纱布一次次“消毒”烧得肌肉发白,像小孩子的嘴似的向外翻着,不断沁出血水,很是心疼,便马上四处去采草药给他敷上。

经过两三天的治疗,总算止住了血。县政府又派了担架把他连同近几天里收容的几十个伤员一起往永新县的后方医院转移。在百余里的山路上,全靠江西老乡抬着他跋山涉水,给他敷药、照料,才使他能安全到达军后方医院,把生命保全了下来。多年以后,李志民每当回忆起革命战争年代那些峥嵘岁月,就特别怀念那些哺育红军成长、支援红军取得胜利的革命群众。

李志民任红五军特务大队副政委时,分管士兵委员会的工作。有一天,李志民到红五军军部汇报工作之后,特地来到士兵委员会,了解士兵委员会的工作情况。那时候红军中的党组织和党员还没有公开,因为土兵委员会是士兵的群众性组织,其中的领导骨干大多是共产党员,所以,党组织的一些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政治、军容、经济民主的活动,大多由士兵委员会出面组织实施,因而士兵委员会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

李志民作为副政委,分管士兵委员会的工作,对士兵委员会在平时和战斗中的积极作用作了充分肯定。他说,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党支部就有了好助手,工作比较容易开展,士兵有了士兵委员会的组织,就感到自己是连队的主人,官兵平等,有话敢说,有意见敢提,民主气氛很浓。

李志民特别关注连队的经济公开问题,士兵委员会对经济问题进行监督,每个月还可以分一点“伙食尾子”,利益与每个人有关,这样,士兵的主人翁思想和积极性都能充分调动起来,平时完成任务好,打仗时士气高昂,人人奋勇争先,多杀敌人多缴枪,又有奖赏又光荣。尤其是刚从国民党军队解放过来的士兵,对红军中的士兵委员会感触更大,认为这是红军区别于白军最明显的一个特征。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李志民也发现了士兵委员会存在的一些极端民主化的倾向,比如,军官在行政管理上严格一些,操课时间长一些,有的士兵委员会就提意见,个别连队甚至排的士兵委员会举手通过决定,要打连长、排长的屁股。

李志民认为,这样下去会把连队的正常秩序搞乱,削弱党的领导。他建议士兵委员会应在党代表、政委的领导之下,帮助连长管理和教育好士兵,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三大民主,活跃连队生活,不要过多地干预行政领导的工作。

李志民的想法是经过调查研究、深思熟虑的真知灼见,对于发挥好士兵委员会的作用、更好地维护士兵利益发挥了很大作用。

5、一块青稞饼救了四条命

1935年8月,在红3军团过草地的时候,李志民任红3军团卫生部政委兼总医院政委,他带领100多名伤病员进行艰苦的行军。在长征前,李志民受伤的右脚还未康复,又患了疟疾。他带病坚持长征,身体很虚弱,加之组织上配给他的一头大骡子在临过草地前又被人偷走,困难更加大一筹。

长征途中,红军最大的困难是没有粮食吃,各部队只能从藏民那里购买一点青稞掺和野菜充饥,指战员们很长时间不知道肉味了。李志民率领部队前进时,前头的兄弟部队从国民党军队和反动土司那里缴获到100多只牛羊,统交他们看管。

李志民身体很虚弱,但他以身作则,并教育部队严守政策纪律,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不杀缴获来的牛羊。他准备把这些牛羊统统送给沿途的藏胞兄弟。后来毛主席看到部队吃饭实在困难,作出“救救红军”的指示,军委也规定,为了筹足到达草地的粮食和牛羊肉,反动土司的牛羊可以没收,充作军粮。

红3军团得到毛主席和军委指示后,就开始收集粮食和牛羊,并留下借条。当时,李志民还没有接到上级的指示,看到大家这样做就跑来劝阻,还向上面反映,告了别人的状。这件事虽然是误会,但很多同志还是佩服他,认为他是一个忠诚老实、严守纪律的人。

红军总医院大部分是伤病员,行动不便,少数医护人员又忙于治疗护理工作,所以,在毛尔盖准备过草地前,军团直属队和各部队都在想方设法筹集粮食,李志民却因人力紧张急得直搓手。正在焦急的时候,军团杨尚昆政委派人送来了一批青稞麦,这可为总医院伤病员过草地解决了大问题。李志民由衷地感谢杨尚昆政委的关怀,他更深刻地感受到红三军团总部机关的同志们对伤病员阶级友爱的深情。

在茫茫草地里,红军勇士们战胜了风霜雨雪的侵袭,闯过沼泽泥泞的艰险,创造了世界上前所未闻的艰苦卓绝的奇迹。在这场生死搏斗的过程中,前进一步就意味着生存,意味着胜利,停滞、后退就可能导致死亡,导致失败。李志民带着总医院这支伤病员队伍通过草地,更是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不时地激励医护人员和伤病员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爱护伤病员,激励伤病员顽强地同伤病作斗争,齐心协力冲破草地的重重障碍。

长征途中条件很差,总医院里缺医少药,李志民就想办法在伙食上能有所改善。一天,李志民到总医院看望伤病员,恰巧这时有人送给他一只五六斤重的獾子,在当时这可谓稀有的“珍品”了。尽管在长征途中李志民腿伤还未痊愈,又患着疟疾,带着伤病咬紧牙关坚持长征,身体很虚弱,很需要补养。

但是,李志民自己一点也舍不得吃,却把獾子肉分给了住院的伤病员吃。这对那些刚刚艰难的爬过雪山、穿越草地、病饿交加的伤病员来说,真如同久旱逢甘霖啊!当然,很多伤病员心里都明白,这不仅是几块獾子肉问题,而是李志民奉献给战友的一颗赤诚之心,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这种友爱的深情是比任何东西都宝贵的。

李志民率部艰难地跋涉着,再有一天多的路途就要走出草地时,突然发现在路旁一小块坡地上有四个战士相互依偎在一起,由于饥饿、寒冷,个个脸色发白,手脚冰凉,身体瑟瑟发抖。李志民赶紧叫来医生,经过细心诊断,没有发现这几个战士有什么病。

军医对李志民说:“政委,他们不是生病,是饿的!”原来这是兄弟部队掉队的战士,因昨晚下了一场雪,他们冻了一夜今早想赶部队,可是干粮已吃完了,浑身一点劲也没有,想站也站不起来,只好依偎着等待救援。这时,李志民身上也只有三个青稞麦饼了,但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了饼,给了四位战士吃。随即,李志民把他们一个个搀扶起来,让他们慢慢地迈开步子跟着队伍继续向前。

队伍走出草地之后,有一天,李志民又遇到这四个已经归了队的战士。他们满怀激情地向李志民敬了个礼,说:“首长,你的一个饼救了我们四条命!”李志民看见他们的体力有了恢复,欣慰地笑着说:“不,这是你们自己努力奋斗走出草地的。”他没有问战士们的名字和单位,但这四位可爱的年轻战士的形象却一直留存在他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