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园作品 纪念黄秋园逝世三十周年作品展 看大师风范

2018-01-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昨日上午,"纪念黄秋园逝世三十周年作品展"在南山区鹏宝轩美术馆开幕.该展览由深圳市文联.深圳报业集团和南山区文化局联合举办,共展出黄秋园作品50多幅,将持续展至

昨日上午,"纪念黄秋园逝世三十周年作品展"在南山区鹏宝轩美术馆开幕。该展览由深圳市文联、深圳报业集团和南山区文化局联合举办,共展出黄秋园作品50多幅,将持续展至10月29日。黄秋园之子黄良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黄秋园作品在广东的首次展览。

曾为"南昌书画之家"创办人、南昌国画研究会会长的黄秋园,毕生运用业余时间从事绘画,"工笔、写意兼擅,水墨、青绿并能"。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就先后在武汉、长沙、济南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他晚年时独创了一种新技法"秋园皴",并编著有《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一书,在艺术界颇具影响力,更受到李可染、刘海粟、关山月等名家的推崇。

自学成才,业余作画

"自学成才,业余作画",这是黄秋园艺术道路上的两个"标签"。不过,几乎所有看过他的作品的人都会由衷地发出赞叹,难以相信眼前具有大师风范的作品竟然出自一个"非科班出身、非专业"的画家之手。正是这种"出乎意料",使黄秋园孜孜不倦、造诣深厚,却又淡泊名利的艺术生涯更加令人感到敬仰。

1914年生于江西南昌的黄秋园,幼年启蒙于私塾,从小酷爱绘画,十几岁就师从父亲好友左莲青学传统中国画。他对绘画的悟性较高,擅长于独立钻研各种传统艺术风格,探索自己的审美取向。19岁时,他开始卖画,作品颇为畅销,后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了个人画展。

抗战期间,黄秋园还在泰和、赣县等地参加过义卖画展,所得款项均赠难民救济会,这在当时具有领风气之先的意义。1938年,24岁的黄秋园考入江西裕民银行工作,后一直在金融业工作,至1970年才退休。

"南人"心境,"北宗"技法

黄秋园一生对绘画的投入程度,可以用"痴迷"来形容。黄良楷介绍,黄秋园每天除了工作、吃饭、睡觉之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绘画上。他遍览古今名作,刻苦临写,尤其喜欢石溪、石涛等名家的作品。他坚持中国画艺术的价值精神,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精华,大胆探索,独树一帜。

其中,他最擅长的山水画由传统入手,开创出一种个人风味较为强烈的画风。有评论家认为,在黄秋园的山水世界里既没有南北之分,也没有文人、院体之别,他以"南人"的心境探秘"北宗"的各种技法、技巧,自然地彰显出自己的胸襟。

在此次展览的开幕式上,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黄扬略说,从作品来看,可以发现黄秋园画山水是很花工夫的,他在传统技法上学得很深。"虽然黄秋园长期在金融业工作,却能在业余时间如此专注于绘画艺术,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文化艺术界人士学习。"

著名画家鲁慕迅曾在江西南昌参观黄秋园纪念馆时,创作了一首古体诗表达自己的感慨。其中一句写道:"诗文图画见真率,人品艺道流清华。"鲁慕迅认为,黄秋园是一位非常全面的国画家,山水、花鸟、书法等均见长,既有石涛等名家之风,又懂得从名家的风格走出来,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黄秋园在绘画艺术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并能心无旁骛坚持自己的创作,非常令人敬佩。"鲁慕迅说。

"秋园皴"确定他的地位

有评论家认为,黄秋园最大的成功,在于他晚年创作的《江山雪霁图》等几幅佳作。这几幅画用一种特别的皴法所创作的山水结构,形成了一种玲珑别致、自成语汇又具有现代审美意蕴的山水风格,不仅令人惊叹,更可谓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独创。

细看黄秋园所用的这种皴法,它比前人所创的皴法更为繁复,也更为精到,是一种有别于历代名家皴法的新技法,因此后来也被人称为"秋园皴"。这种"秋园皴"的出现,才确定了黄秋园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正如董其昌所言:"凡大家神品,必于皴法有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黄秋园逝世太早,体现此类皴法的作品存世不多。

黄秋园去世后,他的画作和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受到艺术界的认可。上世纪80年代,江西、山东、陕西、北京、上海、香港等地都举办过黄秋园遗作展,北京更兴起了"黄秋园热"。1986年,著名画家李可染在北京参观黄秋园个人画展之后,对黄良楷说:"我很敬佩黄先生的画。

"他还亲自书写了一段题跋:"黄秋园先生山水画有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华,自成家法。苍苍茫茫,烟云满纸,望之气象万千,扑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叹服!"这种评价出自于李可染这样的大师,是极少见的。

如今,由黄秋园在晚年期间编著的《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一书,已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的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台湾锦绣出版社也出版了黄秋园的作品集。"父亲生前没有亲见自己在艺术上获得的赞扬和成就,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的作品并没有被埋没。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与艺术轨迹,建造了一座丰碑。"黄良楷充满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