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自传 梁培恕:梁漱溟从不板脸 流传的照片失其本色

2017-06-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梁培恕: 我认为这是他的一种解释.其实我父亲去延安的时候,做好了准备要和中共高层交换意见,他带着他的<乡村建设理论>这个书去的,给毛泽东看了.他所争论的是,中国的革命道路的必然结果.刚才你说中国没有阶级,这个理解错了,我父亲认为中国是一个比较特例的民族,阶级是处在一种升转流通的状态下的,就是说有阶级但是并不固定.不固定,阶级对立便不绝对.中国人的阶级不固定有很多例子,包括成语里面都可以找得到.比如说"富不过三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如此之类,都说

梁培恕: 我认为这是他的一种解释。其实我父亲去延安的时候,做好了准备要和中共高层交换意见,他带着他的《乡村建设理论》这个书去的,给毛泽东看了。

他所争论的是,中国的革命道路的必然结果。刚才你说中国没有阶级,这个理解错了,我父亲认为中国是一个比较特例的民族,阶级是处在一种升转流通的状态下的,就是说有阶级但是并不固定。不固定,阶级对立便不绝对。

中国人的阶级不固定有很多例子,包括成语里面都可以找得到。比如说"富不过三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如此之类,都说明在中国有阶级的存在,不可能没有阶级,在物质匮乏、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有阶级是一种必然,只不过中国的例外就在于它的阶级不是一个断层,是可以升转流通的。

因此,在中国只要自己努力,你可以改变你的阶级地位,比如说一个穷孩子当了进士,中了状元之后,其生活就完全改变了。中国的读书人哪里来的?农民来的,中国90%的农民,农民的孩子读书上来的,可以说在中国的社会里面最重要的资产是地,再就是房子,无非如此。

所以你只要有什么办法置地盖房子就已经改变了你的状态,就改变了你的阶级地位,这个和印度的不可以改变完全不同。欧洲也是。中古时代也是非常非常明确的不许动,封建农场主住在一个村的中央,跟他关系近的人住在他的周围,远处一层一层是给他干活儿的农民农奴,那些给他养马的受点宠爱,给他打铁的受点宠爱,凡是这些工匠地位稍微高一些,至于那些最普通的农民在最边缘,包括他们的居住地点都能够分得出来,而且是世代相传,你是打铁的,你的儿子继续打铁。

在中国没有这种事,中国的状况有意无意都是让它流动,因此在中国没有一个绝对的阶级存在,阶级就是一个对抗性,中国没有那样的对抗性,因此,中国的农民革命最后都是农民自己做皇帝,因为他并不觉得这个东西是行不通的,他只不过说我凭什么要受苦,我也可以当皇帝去。社会构造使得农民起义一再变成换皇帝,而不是突破生产关系,变成另外一个社会结构。

毛泽东也不能否认中国的这个特点,他也得承认这是一个事实,但是他从革命的需要来看,必须认为有阶级对抗,不然的话革命没有办法立足。但是我父亲强调中国的阶级相对可以流动,这个流动性其实你只要查任何一个人的家谱就能看得出来。毛泽东出于革命的目的,他要强调那个阶级性,这个在延安的时候还看不出来,等到文革的时候明显了,完全是在用阶级斗争。

为什么说蒋介石是地主的总头子?因为这样说农民听得动心,所以有一幅画叫做《爹去打老蒋》,一个小孩送他爸爸骑着马去参军。他把这个东西连起来,把自己的斗争需要和阶级关系变成一回事。你想革命吗?你想革命就要斗争,是斗争的哲学。毛泽东一上来说,"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反观欧洲,资本主义如何代替了封建主义?就是因为许多农奴进入城市,自由民越来越多,转化身份那时候很难,像我们现在取得北京户口不容易是一样的。从封建主那里逃跑,在城里居住多少年,直到封建主不再追你,城市接受你,你才能够改变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