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一天不写作 严歌苓:我一天不写作 没法自我交代

2018-01-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家严歌苓长篇小说<扶桑>从1995年发表至今整整20周年,其间引发无数高等院校文学专业人员的研究兴趣,也俘获了大量的文学爱好者.人民文学 出版社近日重新出版了

作家严歌苓长篇小说《扶桑》从1995年发表至今整整20周年,其间引发无数高等院校文学专业人员的研究兴趣,也俘获了大量的文学爱好者。人民文学 出版社近日重新出版了这部书写19世纪北美华人移民浪潮的作品。昨天,《扶桑》的超级读者、阿里音乐董事长高晓松及书评人史航与严歌苓一起,在北大进行了 一场“糟糕的历史与优美的文学”的对话,以见证《扶桑》20周年纪念版的问世。

“现在再写不会那么愤怒”

《扶桑》当年的创作过程堪称奇特,上世纪九十年代,严歌苓只身涉过重洋,到美国苦读写作学,攻读艺术硕士学位。其时她患上了抑郁症,常常处于疯狂的写作状态中,《扶桑》正写于这个时候。

严歌苓回忆,她在1993年碰到了这个题材。那天她和丈夫约好一起吃晚饭,丈夫来晚了,她于是移步至餐厅旁边的移民历史陈列厅。她和一个穿着华贵、仪 态雍容的女子不期而遇——当然后者是在图片上。严歌苓一下子被震撼住了,有一个念头清晰地冒了出来,这个女人身上有故事。而再细看图片下的一行字,这位女 子原来是19世纪中期旧金山淘金时代最有名的妓女。

严歌苓为这位女子着迷,她发动朋友、丈夫四处找书、找报纸,试图寻找神秘女子的蛛丝马迹。但结果她看了两三年的书,共有几十本,关于该女子的详细过 往,依旧没有一点儿答案。严歌苓说,她最终通过阅读获取的最有价值的信息不过一句话而已:当年陆陆续续被卖到旧金山的姑娘有3000人,和他们有关系的白 人男性有2000人。“为什么中国女孩对白人男孩如此有吸引力?”严歌苓这样问自己。

她决定写这个从未写过的题材。这个时期的严歌苓独处异国他乡,作为一个东方人置身于西方世界中,是极度敏感而脆弱的。所有尖锐的疼痛投射在这部小说的 主人公扶桑——一个半世纪前北美第一代华人移民身上,在严歌苓的笔下,扶桑不单单是一个作为侮辱与损害的形象,她与白人少年克里斯和唐人街大佬大勇的关 系,她的顺从与选择,她的退与进,都包含了太多的内涵。

而在严歌苓看来,“面对救赎,扶桑内心一直有着潜台词:爱我吧,不要救我。”

严歌苓回忆说,她当年写《扶桑》有一股气,她因华人被屈辱对待而愤怒,她写作的进度也出奇的快,每天会写7000字。“如果现在再写,不会那么愤怒了。”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