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因洛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沈因洛:惟留清风在人间

2017-12-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编者按]沈因洛,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友,曾先后进入陕北公学二期及抗大四期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129师385独一团,主要工作是统计战友伤亡情况.

【编者按】沈因洛,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友,曾先后进入陕北公学二期及抗大四期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129师385独一团,主要工作是统计战友伤亡情况。他跟随部队,经过西安、洛阳,越过长江打击日寇。“每一次战斗,每记录一笔伤亡,都激起我对侵略者的仇恨。

”1940年下半年,沈因洛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2016年2月20日,沈因洛因病辞世,《湖北日报》发表文章《惟留清风在人间》追记作为湖北省老领导的沈因洛同志。

省老领导沈因洛同志20日因病辞世,96年的人生历程画上休止符。去世后3小时,遵照沈老生前意愿,家属将他的遗体捐献给了红十字会。 18岁参加革命,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征战疆场、服务国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湖北改革发展呕心沥血,他用毕生心力,书写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爱党、爱国、自律、为民的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

“惟留清风在人间!”22日,沈因洛同志追思座谈会上,人们这样评价他的人格魅力、品德操守、精神遗产。

离家七十载,返乡仅一次

1938年初,上海沦陷,江苏吴县告急,18岁的沈因洛矢志救亡图存,毅然取道武汉,投奔延安。 在延安,沈因洛先后进入陕北公学二期及抗大四期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129师385独立一团,1940年下半年参加著名的“百团大战”。

此后,他将全部精力放在革命建设上,思乡之情,只能默默藏在心底。 2006年,魂牵梦萦70载后,自感年事已高的沈因洛和夫人曹俊敏轻车简从,回到家乡吴县,试图寻找记忆中家门口那一弯潺潺清流,却已难觅踪迹。 舅母早已离世,亲人中唯有年逾八旬的堂弟在世。两位老人寻了一处简陋的小饭馆,半杯薄酒,几碟小菜,再叙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 这是沈因洛参加革命后唯一一次返回故乡。

临急受命,带领武钢迈向“黄金时代”

解放后,沈因洛曾担任湖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等职。但工作最长的地方是武钢。 1961年3月,受中央委派,沈因洛从部队到武钢担任副总经理。此时恰逢三年自然灾害,苏联援建项目终止,专家撤走,武钢处于异常艰难的发展阶段。

身着布衣,脚穿布鞋,骑着自行车,沈因洛不知疲倦地一次次视察车间。为了尽早成为“内行”,每天下班后,他都邀请一名同事为自己补课。不到两年,从最基础的炼钢原理,到最复杂的财务计算,他硬是学通悟透了。

为提高钢铁技术含量,武钢引进“一米七”轧机系统,奠定了发展壮大的基础。为保证安全生产,他深入一线指挥。 “1971年,运送钢渣的小火车发生脱轨,800多摄氏度的钢渣倾倒在地上,沈经理顶着热浪冲到最前线,指挥恢复铁路畅通。

”武钢冶金渣公司原工程师周晓说。 从副总经理到总经理,21年多,沈因洛带领干部职工排除万难,百折不挠,炉子没熄火一次,轧钢没停过一次机,武钢由此跨入人们引以为豪的“黄金时代”。

精打细算抓管理,善待职工如亲人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沈因洛一生的座右铭。 当时,武钢的办公条件很差,办公用品又破又旧,他舍不得更换。夏天炎热,后勤处要给他配电风扇,他坚决不要。 在沈因洛看来,当领导的一“大方”,风气就会变坏;相反,节省下来的钱,却可以帮助群众或有困难的职工,一举两得。

“作为单位一把手,沈因洛精打细算是出了名的。”退休老职工周晓说,沈总号召节约用电,每天下班后,挨个在厂区和办公楼巡查,把没关的灯关掉,时间一久,全厂都自觉做到了下班关灯。

进车间、入工厂,检查安全生产,倾听工人心声,是沈因洛风雨无阻的“必修课”。 工人反映,有两家工厂没有闹钟,摸不准上下班时间,他自掏腰包买了闹钟送去。 为解决住北湖农场的“老单身”出行难,他提议修建白玉山到农场的水泥大道。

直到今天,当年的“老单身”仍亲切地称这条路为“沈因洛路”。 听闻沈老去世,武钢老炼钢工人赵梅奎痛哭失声。“他对待工人像亲人一样。每逢春节都会来看望我们,还自己掏钱,给每一座钢炉的工人买上两包烟。”

对困难群众很慷慨,对自己很“抠门儿”

去年9月,沈因洛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他婉拒了5000元慰问金,要求将钱捐给革命老区群众。 当工作人员报告,钱已分别转赠红安县七里坪两个贫困烈属,用于资助烈士后代上学,沈老高兴地说,“谢谢你们,没有老区人民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他们。

” 离休后,沈因洛每年都要向慈善总会、残联、老促会、希望工程和“春雷行动”捐款。据沈老身边的工作人员陈明介绍,仅近几年,他们已替沈老捐款14万多元。

沈老对困难群众很慷慨,对自己却很“抠门儿”。 初到武钢时,沈因洛的工资级别按照部队军衔标准计算,每月280多元。得知总经理的工资才250多元,他主动找到财务处,要求将工资按地方人员标准,降到186元。

“我从没见他穿过皮鞋,大多数时候是穿一双旧布鞋或劳保鞋,衣着都非常简朴。”周晓回忆。 陈明还记得,沈老在家穿的布鞋破了一个洞,他多次提议给老人买双新的,都被拒绝。 “一件蓝色棉袄,他一穿10多年,袖口、领口都磨破了,临终的当天上午还穿在身上!”陈明说。

身居要职多年,从不占公家一点便宜

沈因洛的女儿沈海鹰说:“父亲身居要职多年,从不曾以权谋私,也不让家里人占公家一点便宜。我们深爱着爸爸,敬佩爸爸的公私分明。” 一次,沈因洛的外孙女乘夜班飞机返回武汉,试着央求爷爷派车去接机。沈老沉默半晌,轻声对孙女说:“你搭车回来吧,车是公家配给爷爷工作用的,不是咱家私车。

” 为避免妻子因自己受到特殊关照,从武钢调任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前,他动员妻子提前离休。 在省委组织部工作期间,组织上专门在宾馆为沈老订了房间,沈老住了几晚,就搬回办公室住,说“住宾馆太贵、太浪费”。

年终,常有单位请他吃年饭,他总是委婉拒绝,“实在是要请我吃也可以,我自己付钱,司机、秘书、加上我一共要交多少?”对方只得打了退堂鼓。

离岗不离志,情系湖北改革发展

沈因洛挚爱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不忘记湖北经济社会的发展。 退下来的20多年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里出台的重大战略、开展的重大活动,他总是率先站出来支持、点赞。 沈老所在党支部书记曾重郞说:“沈因洛同志党性强,对自己要求高,总是按时交纳党费,而且请工作人员帮助多交。

省政协老干部支部召开的会议、开展的各项活动,没有特殊原因,他总是按时参加。” 省委组织召开的形势报告会和其他重要活动,沈老总是积极参加,他说,“参加省委组织的活动,是服从组织安排,是讲规矩,我要按规矩办。”

活着不争利,死后不占地

风雨一生,操劳一生,奉献一生,沈因洛的事迹却很少见诸媒体。生前,他给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定下了两条“铁律”:不接受个人专访,不撰写个人回忆录。 沈因洛去世后,家人遵从他的遗愿,将他的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 追思座谈会上,沈老的大女儿沈百舸展示了一张已经发黄的报纸,这是1983年8月16日的《人民日报》,刊有《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倡议人中就有沈因洛。

“为信守这一诺言,父亲整整坚持了33年。”沈百舸含泪讲述,多年来,父亲反复教育家人:“活着不争利,死后不占地。

”“遗体捐献,就是以无用之躯,尽最后有用之力,让更多的生者找到希望,让更多的医学难题得到破解,让生命散发出人生最后一道光芒!” 去年底,沈老因病住院,医院一度下达病重通知书。

沈老在病床前一边宽慰老伴,一边郑重地重申心愿:捐献遗体,丧事从简,不发讣告,不举行追悼会。 20日下午6时左右,家人与沈老遗体作最后告别,将遗体交给武汉市红十字会。当灵车缓缓驶离,全家人泣不成声,一起呼喊着: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