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十一不后悔 “朱清时时代”后迎来新校长 台州人陈十一接任南科大掌门人

2017-12-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陈十一最终选择回国,<我的中国梦: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心语>(他是中国首批"千人计划获得者")一书里有他的一篇自述,是这样说的:    "在美国生活的18年

    陈十一最终选择回国,《我的中国梦: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心语》(他是中国首批"千人计划获得者")一书里有他的一篇自述,是这样说的:

    "在美国生活的18年里,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学生来美国后更容易在学术上做出成绩、取得成功?中国有很多很好的工科大学,但还是缺少特点突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的工科院校。所以,在中国办一所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或学院,为‘中国创新’培养人才是我的一个梦想,它常常激励着我。"

    所以他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重建北大工学院(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北京大学工学院的建制取消)。昨天,钱报记者向几位北大教授问及陈十一,无一不提及此事。当年北大工学院的重建,也算是当时高校改革的试验田。

    北大工学院现任院长张东晓告诉钱报记者,工学院恢复之初,陈十一从没有一个员工和只有约100平方米的小楼起步,一个一个面试教授,奔赴世界各地拜访基金会、企业,寻求他们在资金上的支持,组织教授设计教学体系,到著名中学宣讲,吸引优秀学生……

    陈十一为北大工学院创院院长,张东晓为创院副院长。之前,他们也是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同事。那时,张东晓就是被陈十一拉回国的。

    "如今看起来,南科大和当年北大工学院的重建,有很多相似之处呢。"张东晓口中的相似,包含短短几年间的从无到有,也指对一个新型体制机制的创新、摸索和完善。

    张东晓回忆,当年重建工学院,就有一系列改革实践,"比如人才引进方面,当时向全世界招聘了许多年轻人任助理教授,学院提供经费让他们成立独立的实验室,还可以带博士生。

其实这和国外的高校机制很像,给教授充分的发展空间,但如果科研和教学不过硬,照样成为不了终身教授。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仅在过去3年,北大工学院的中青年教师中就诞生了6位"长江学者",9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9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这对一个学院,甚至是一个大学来说,都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所以此番陈十一接任南科大校长,在老同事张东晓看来,有戏,"他深谙国内外高校教育体系的区别,也有教学改革的经验。"

    朱清时曾说过,南科大一定会成功,但不一定在他任上。而今,陈十一刚刚被任命,人们暂时不知道他要做什么、怎么做。唯一可以预见的是,至此,他将站上教改的风口浪尖,被期待,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