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淳周卫星相声 杨五六:相声不能“洋五六”湘派相声后继无人

2017-07-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相声大师侯宝林有一句名言叫"饿人出相声".当年的侯宝林就是靠撩地摊(长沙话"摆地摊".一种街头卖艺的形式,按杨五六的话说跟叫花子差不多的职业.)起家.在人们不认

相声大师侯宝林有一句名言叫“饿人出相声”。当年的侯宝林就是靠撩地摊(长沙话“摆地摊”。一种街头卖艺的形式,按杨五六的话说跟叫花子差不多的职业。)起家。在人们不认识杨五六周卫星之前,湖南相声还扎根在贫瘠的土壤中。80年代初杨五六周卫星开始拿相声当饭碗,启动了湘派相声发展的旅程。

1982年杨五六与周卫星合作,当他们拿起相声唯一的母本北方相声当范本时,却遇上了麻烦。当时相声在人们印象中是必须用普通话,而且以特别标准的京韵京腔为上上号。当他们俩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开口说相声时,遭到了观众的非议。

饿人思变

杨五六和周卫星在困境中想到了“改变”。第一次尝试失败。第二次他们麻着胆子用长沙话说了段相声,观众笑了,但观众认为拿方言说的段子也能叫相声那简直是开玩笑。杨五六哭着对周卫星说:“你说普通话,北方人接受你的,我说湖南方言,湖南人接受,我们再试试看。”结果一碰撞就出了火花。很快,1983年他们演绎的相声走向了湖南电视台。

湖南给北方相声提个醒

湘派相声使北方发现了湖南,一时间湖南艺人名声鹊起。北京大街上,把“长沙主持、长沙套路、长沙乐手”当成牌子挂到了演艺厅大门口。湘派相声的惊现显示了对独树一帜的北方相声的突变。杨五六说:“是湖南人开了打破一百多年相声传统的先河。”

北方相声有一套雷打不动的规定:一逗一捧,一胖一瘦,三翻一抖;演员一站上台就不能乱动,开口就说:“今天我给大家说段相声。相声是语言的艺术,说、学、逗、唱……”一句一句说下来,上台五分钟观众还等不到一个被抖出来的包袱。

湖南人不习惯这一套规定,他们觉得这种三翻一抖式的笑的频率不够。杨五六和他的湖南同行按照这个思路把三翻一抖改为一翻一抖,演员一上台就能让观众笑起来。杨五六解释说:“现代人的节奏在加快,工作和娱乐的节奏也在加快。湖南给北方相声提了个醒,相声也需要快的节奏,要增加笑的频率。”

湘派相声独霸一方之后,南北相声形成了竞争的格局。北方相声受了湖南相声的刺激,其代表人冯巩牛群就把三轮车什么的搬上了舞台,让北方相声也“动”了起来。两方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杨五六说:“相声走到这一步,很多人关心起来。相声到底怎么走下去?我认为不管相声走到哪一步,只要健康,只要能给观众带来笑声和欢乐就是成功的。”

湘派相声捧出湘方言

从歌厅磨段子到电视台上节目再到出碟子,是电视把湘派相声带进了湖南人和全国人的视野,杨五六的“野心”也随之越来越大。他在思考:既然加入了湘方言元素的湘派相声走向了全国,那么湘方言能不能像北京话和广东话一样走向全国。

湘派相声上电视还有一段小插曲。湖南电视台第一次开办春节晚会时,导演特别赏识杨五六和周卫星的相声,而“电视台要说普通话,不能说方言”对当时的电视领导人员来说是铁的定律,这一定律阻碍了湘派相声的上演。最后台长坚持上了节目,他说:“湖南人有自己的相声多好。”这一举措感动了所有湖南人,他们为湖南方言上了电视而兴奋不已。

据说杨五六对湘方言深有研究。他说:“湘方言其实是种比较科学的方言。按专家的说法,湘方言源远流长,古代的很多种语言都是以湖南的范本为主。湘方言伴随湘派相声又一次到达外地人的耳朵,这不能不说是个回照。”有了这个回照,杨五六渴望湘方言来个历史的循环,让湘方言再一次成为外地人学习的范本。

湘派相声还能走多远?

20多年后的今天,当湖南人也像当年的北方人一样慵懒地陶醉在成熟的湘派相声的怀抱之时,杨五六却声言:“湖南观众听自己的相声听腻啦,湘派相声后继无人是最大的难题。”

他说:“湖南很有文化内涵;湖南观众的欣赏品位也很高,容易喜新厌旧。湖南相声突飞猛进,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相声演员,它已经发展到了极至,我们已经逼近了悬崖。”他认为湘派相声发展繁荣到这一步,应该出现相关的理论研究以促进湘派相声的发展,但事实上根本没有人把湘派相声提升到“一种文化现象”的高度。